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於2004年12月經省教育廳立項建設(蘇科教〔2004〕16號文),經過多年建設以優秀的成績於2012年4月通過教育廳組織的專家驗收,2016年12月列入省教育廳2016年度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名單(蘇教科〔2016〕8號)。
實驗室以省優勢學科「海洋科學與技術」和省重點建設學科「生物工程」為支撐,現已擁有「海洋科學」學術型和「農業」專業型兩個碩士授權點,成為「江蘇省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培育點、江蘇省中小企業海洋生物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實驗室在淮海工學院和領導小組領導下,實行主任負責制和學術委員會評議制的管理模式,中國工程院趙法箴院士擔任名譽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范研究員任主任委員,省優勢學科帶頭人、海洋生命與水產學院院長閻斌倫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
實驗室現有3個學科方向
海洋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海洋生物製品及海水養殖環境與病害防治。實驗室[1]下設3個研究室和1個分析測試室和1個甲殼類種質資源庫。目前,實驗室總建築面積1680平方米,建設投入2006萬元,其中儀器設備總值1850萬元。擁有流式細胞儀、氣相色譜儀、染色體熒光原位雜交系統、蛋白層析系統、凝膠成像系統、多色熒光定量PCR系統、高速冷凍離心機、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多功能酶標儀、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藥敏測試儀、水質分析等多種大型精密儀器設備。
目前,實驗室已建立了一支學歷、學緣、職稱、年齡結構合理,思維活躍、學風嚴謹的研究隊伍,形成了一個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力量的研究群體,其中有教授21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2]學位者51人。自成立以來,重點實驗室承擔各級各類項目14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0項,到賬科研經費2318萬元;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項9項。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等期刊發表科研論文853篇,其中SCI收錄157篇,出版專著14部;申請發明專利104件,其中授權53件。實驗室先後選派15位教授、博士參加「科技服務沿海開發掛職副縣長江蘇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和「科技鎮長團」等,幫助解決各類生產實際問題數百個;建設產學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和實習基地28個,培養研究生150餘人。自成立以來,實驗室開放基金的資助經費累計達到374萬元。
重點實驗室服務於江蘇海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面向全國,緊跟學科前沿發展趨勢,現有以下三個主要研究方向:
1、重要海洋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研究海洋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相關功能基因和調節基因的結構、功能、表達圖式及發育調控機理;利用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對重要海水養殖魚類進行遺傳改良,包括多倍體海水魚和單性養殖群體的培育技術及轉基因海水魚研究; 開展海洋魚蝦貝細胞工程育種和分子生物學研究,探索繁殖與遺傳規律,發展生殖與遺傳操作的高新技術,提高養殖對象的產量和品質; 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表達和調控技術; 重要功能基因或遺傳標記在染色體上定位的關鍵技術;培育和篩選高產、優質、抗逆的海水養殖品種,進行種質資源調查和遺傳背景分析;對人工增養殖條件下品種的適應性、增養殖技術、增養殖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及應用前景進行研究;從個體、細胞和基因不同層次對海洋生物特別是養殖動植物的核心種質進行鑑定、保存和開發利用,為逐步建立海水養殖魚類種質庫、海水養殖貝類種質庫奠定基礎;利用所保存的物種、家系、細胞和基因資源,對養殖生物種質進行遺傳改良和定向選育。挖掘、保存、開發和利用我國海洋增養殖生物特有高效、高值基因資源。通過雜種優勢多代利用,綜合育種技術等選育和改良海水增養殖魚類、貝類,並培育新的養殖品種。
2、海洋生物產品工程研究
海洋生物產品工程研究:①海洋微生物及活性物質研究與利用:主要為極端海洋微生物和極端酶(如高溫和低溫酶)的基礎和開發利用研究。包括海洋微生物菌種庫的建立;各種極端酶(超高溫熱穩定性酶和嗜冷嗜鹼的低溫酶)和抗菌等活性物質菌株的篩選;酶等活性物質功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表達;酶學性質和產酶發酵動力學等酶工程化研究。②海洋生物資源利用和質量安全:開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篩選、產生生物活性的物質基礎研究;海洋生物製品工程研究海洋生物天然產物的合成途徑,構建生產/調控/修飾系統,開發海洋生物製品,進行安全性評價;利用生物技術的最新原理和方法開發、分離海洋動植物的活性物質;測定分子組成和結構及生物合成方式;檢驗生物活性;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海洋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工藝研究及質量安全。
3、海水養殖環境與病害防治研究
重要海水養殖魚類的免疫系統發育規律、生殖調控機理及性別決定機制;重要海水養殖魚類病菌病的發生機理、病原菌致病作用過程及其疫苗研製和應用;研究產生海洋生物病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的遺傳基礎和感染機制,揭示海水養殖生物病害與海洋環境之間的關係;海水養殖生物重要病原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和鑑定;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理;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重要病原體的體外培養及保存技術,開發廣泛流行病害的診斷、監測和檢疫技術、重要養殖對象的無特異性病原種苗(SPF)和抗特異性病原菌種苗(SPR)生產技術,以及大規模流行性病害的防治技術;海水養殖生態學研究。
實驗室實行標準化開放式管理制度,一方面設立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用於相關的開放課題立項;另一方面通過爭取省部委科研項目、攻關項目和加強與地方科研院所、企業等科研協作、科研成果轉化等途徑,獲得科技經費。實驗室運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現代機制,成立由國內知名專家、院士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把握學術方向,充分調動實驗室科技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不同層次研究工作的結合和研究人員協同攻關,力求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實驗條件,使實驗室成為省內和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基地。歡迎國內外學者、專家和企事業單位來實驗室進行科研合作與交流!
參考文獻
- ↑ 科普 | 六十一種實驗室常用儀器簡介,搜狐,2019-04-21
- ↑ 新修訂!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動態調整辦法 ,搜狐,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