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江苏省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2004年3月,与邳州炮车街道办事处实行“区街合一、以区为主”的管理模式,2016年5月正式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园区介绍
邳州高新区规划面积为56平方公里,园区核心区域4.17平方公里,人口5.59万,是邳州市“二主三特四重”九大板块中的二个主板块之一。园区整体划分为三大功能片区:产业区及综合配套区、高端商务区和生态示范区。工业区建成区面积12.3平方公里,区内企业216家,列统企业81家,落户中外500强企业5家,外资企业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国家级研发机构3家,省级研发机构43家,国家级园区1个,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级园区3个。形成了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板块,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近40亿元实现了“九通一平”,先后获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科技产业园”、“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园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园区”和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全区围绕“建设一流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奋斗目标,按照“立足高新、明确主导,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总要求,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招引基地型、科技型项目,初步形成了四大主导产业和四个特色园区。
节能环保产业
以新春兴再生资源集团为龙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一次性给予2亿元扶持资金,并规划4.3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已累计投入4.3亿元完成“九通一平”。新春兴将废旧铅酸蓄电池吃干榨净,并向下游发展铅酸蓄电池和改性塑料两条产业链。已经落户新春兴再生资源、美国西恩迪、小洋电源、日本汤浅、韩国大林等项目。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再生铅生产企业,年处理资源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处理技术世界领先,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已通过环保部再生铅冶炼准入核查,是再生铅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制定单位。年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的能力达到85万吨,“十三五”末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入驻世界500强企业将达到5家,产值超过500亿元。
新材料产业
重点依托海天石化以及省级城市矿产示范企业南方永磁大力发展高分子复合新材料和强磁新材料,打造战略性新材料产业。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改性塑料及塑料加工产业;强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永磁电机、电控产业。
智能制造产业
智能制造产业是邳州高新区规划建设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十三五”期间高新区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主要发展精密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制造等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已经落户阿斯美特精工科技、康力源健身器材、华邦汽车、友信宏科永磁电机、恒荣动力控制器、台湾力曜科技磁浮马达、库奇机器人、东方金钰智能机器人等项目。阿斯美特精工科技项目建设团队建立了我国航天工业第一个完整的搅拌摩擦焊技术体系,先后制定了我国航天工业第一份搅拌摩擦焊技术标准,第一份行业级搅拌摩擦焊技术标准。军霞健身器材是中国驰名商标,行业排名中国第二,江苏第一。实现了设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销售电商化,军霞买断了阿迪达斯15年的商标使用权,市场上销售的阿迪达斯健身器材全部是由军霞生产,通过阿迪达斯专卖店向全球销售。
生物医药产业
园区依托邳州丰富的大蒜、银杏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健康食品产业。三仪生物、曼氏集团、正大制药、正大食品、中国医药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已成功落户。其中,中国医药集团生产的维生素B3技术世界领先,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从中医药提取、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养殖屠宰、食品深加工到生物医药制剂全覆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不断提高。
高新区已经形成的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三个主导产业共同指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借助园区内已落户的电机、电控、能源管理系统等电子配套项目,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园区已正式签约山东德瑞博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规划年产10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高新区发展历程
高新区发端于1988年国务院启动的“火炬计划”,所以有的高新区起名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于是1988年6月,总设计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该计划的两项核心内容就是“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北京诞生[2],当时名称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简称北京试验区。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关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156家高新区。
视频
江苏省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国政府网,2020-07-13
- ↑ 从北方到南国,国家级高新区诠释科技转化“中国模式”,搜狐,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