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蘇

於 2020年5月19日 (二) 15:13 由 Yk200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江蘇,簡稱「蘇」,是中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京,以「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得名。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上海毗鄰,西接安徽,北接山東,地跨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

江蘇省地圖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遠古人類、吳越文化、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便是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省區之一。江蘇擁有江淮、金陵、吳、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共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名勝古蹟遍布全省,全省13個城市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同時也是中國5A級景區最多的省份。

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昌盛,素有「山水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地理上跨越南北,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 。地形以平原為主,陸地面積10.32萬平方千米 ,占全國的1.08%。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各省區中最少,是中國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

江蘇地處長江經濟帶,下轄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百強,是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 ,截至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90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7189元,常住人口8029.3萬人。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一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江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 ,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與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江蘇

外文名稱: Jiangsu Province

別 名: 蘇

行政區類別: 省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13個地級市、22個縣級市、19個縣、55個市轄區

政府駐地: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北京西路68號

電話區號 025、0510—0527

郵政區碼: 210000至226000

地理位置: 中國東部沿海,長江、淮河下游

面 積: 103229.17平方千米

人 口: 8029.3萬人(2017年常住人口)

方 言:江淮官話、吳語、中原官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中山陵、雲龍湖、三台山、花果山、太湖、蘇州園林、瘦西湖等

機 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徐州觀音國際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等

火車站:南京南站、徐州東站、蘇州站、連雲港站等

車牌代碼: 蘇A—蘇N

GDP: 85900.9億元(2017年)

人均GDP: 107189(2017年)

著名高校: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

歷史名人:劉邦、項羽、李煜、劉裕、孫權等

當代名人:喬冠華、厲聲教、華羅庚、范曾等 黨政領導 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

歷史沿革

先秦至秦漢

夏、商、周三代,江蘇北部屬東夷、淮夷,江蘇南部屬勾吳。夏朝隸屬九州中的徐州和揚州。商朝後期至西周,出現了徐、吳兩個諸侯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齊、魯、宋、吳、楚等國。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以北分屬東海郡和泗水郡。

西漢初年,郡國並行,江蘇省先後分屬楚、荊、吳、廣陵、泗水等國,會稽、丹陽、東海、臨淮、琅邪、沛等郡。東漢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

兩晉時期

西晉建國初,江南復屬揚州,江北復屬徐州。東晉及南北朝時期,江蘇省大體上以淮河一線為界,以南屬南朝,以北屬北朝。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年~453年),南遷移民,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 [13] 。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均定都於南京。

隋唐時期

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蘇州、常州、蔣州(今南京)、潤州(今鎮江)、揚州、方州(今六合區)、楚州(今淮安區)、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

唐分中國為十道,江蘇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東道。

五代時期(907年~960年),淮北的徐州先後屬梁、唐、晉、漢、周,江南的蘇州屬吳越錢氏,其他各州先後屬楊吳和南唐。

宋元時期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江南和淮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蘇南北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靖康之亂後,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年~1141年),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1141年),紹興和議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明清時期

明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今江蘇範圍內先後稱為南京、京師,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復稱南京,大致轄有今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因相對於北直隸稱南直隸,南京是明朝陪都。南京應天府治江寧、上元(今江蘇省南京市區)。轄: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市區東南部)、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市區西北部)、句容(縣治在今江蘇省句容市)、溧水(縣治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高淳(縣治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江浦(縣治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六合(縣治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溧陽(縣治在今江蘇省溧陽市)共8縣。

明洪武十三年(1386年),罷中書省,蘇州府歸屬南直隸(南京)六部管轄。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遷都北京,蘇州府歸屬直隸南京六部(簡稱南直隸)管轄,吳、長洲兩縣隸蘇州府。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今上海)、安徽二省,江蘇省(巡撫衙門駐蘇州)轄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揚州府、淮安府, 兩江總督署駐江寧,江蘇巡撫衙門駐蘇州。這是江蘇建省之始,「江蘇」之名取江寧、蘇州兩府首字而得名,簡稱「蘇」。

到清末時,江蘇省轄有8府3直隸州1直隸廳。期間,太平天國曾在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年~1864年)間建都南京,稱天京,並曾在境內短暫地設置過天京省、天浦省和蘇福省。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4府和通州、海州2直隸州範圍置江淮省後旋即撤裁。

近現代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江蘇省江寧縣設立南京特別市,析置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設立上海特別市,分出江蘇省,直隸於國民政府行政院,稱院轄市。

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1949年,鎮江成為江蘇省省會駐地。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立行政督察區。江蘇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1949年6月,江蘇全境解放,設蘇北、蘇南行署區及南京市三個省級行政區。

1952年,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蕭縣和碭山縣劃歸安徽。

1953年1月,三個省級行政區合併,恢復江蘇省建制,南京市降為省轄市,並將省會設在南京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蘇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跨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陸域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占中國土地總面積的1.12%,高郵市周山鎮志光村龍華組確定為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點。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共26個海島。

地形地貌

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江蘇陸地面積為103229.17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積占比86.89%,達89706.03平方千米,丘陵面積11916.16平方千米,山地面積1606.98平方千米 ,比例居中國各省首位,主要由蘇北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

江蘇是中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江蘇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雲台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連雲港雲台山玉女峰為江蘇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水文

長江橫貫江蘇東西433千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千米,海岸線長957千米。 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長江橫穿江蘇省南部,江水系江蘇省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白馬湖、石臼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運河、淮沭河、串場河、灌河、鹽河、通榆運河、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等各支河,河渠縱橫,水網稠密。 [20] 中國五大淡水湖,有兩個位於江蘇,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澤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還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個。

氣候

江蘇等溫線

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江蘇各地平均氣溫介於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里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江蘇省春季升溫西部快於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南部慢於北部,南北相差3~6天。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江蘇境內降雨年徑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間。江蘇省平原地區廣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下水源豐富。 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氣候過渡帶,河湖眾多,水系複雜。江蘇省本地水資源量321億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過境水量9492億立方米,其中長江徑流占95%以上。 江蘇地下水資源量142.4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134.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13.1億立方米,重複計算量5.1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8年4月,江蘇耕地面積6870萬畝,人均占有耕地0.86畝。全省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共26個海島。沿海未圍灘涂面積5001.67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灘涂總面積的1/4,居全國首位。

江蘇濕地資源豐富,江蘇濕地面積為282.19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195.32萬公頃,人工濕地86.87萬公頃。濕地的分布,沿海以近海與海岸濕地為主,蘇南以湖泊、河流、沼澤類型為主,里下河地區以河流湖泊為主,蘇北以人工輸水河與運河為主。

礦產資源

江蘇地跨華北地台和揚子地台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類、建材類、膏鹽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截至2018年4月,江蘇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33種,探明資源儲量的有68種,其中鈮鉭礦、含鉀砂頁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居中國前列。

植物資源

截至2016年,江蘇省森林面積156萬公頃,林木覆蓋率22.8%,活立木總蓄積量9609萬立方米,國有林場76個、面積10.67萬公頃。

江蘇重點國家保護植物有金錢松、銀縷梅、寶華玉蘭、天目木蘭、琅琊榆、香樟、青檀、櫸樹、香果樹、銀杏、短穗竹、秤錘樹、明黨參、珊瑚菜、獨花蘭、蓴菜、野菱、野大豆、水蕨、中華水韭等,計20種,分屬17科19屬,其中中國特有種13種。全省共建立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地46處,面積1.29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內,保護種質資源樹種1063種,如金錢松、寶華玉蘭、南京椴、楸樹、青檀、黃連木、銀杏、銀鏤梅等。

動物資源

截至2016年,江蘇共有野生動物604種,其中獸類79種,爬行類56種,兩棲類21種,鳥類448種。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沿海地區還建有世界上第一個野生麋鹿保護區。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尚有可利用和開發前途的野生植物資源600多種。水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東部沿海漁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呂四、海州灣、長江口、大沙等四大漁場,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水產品。內陸水面有2600多萬畝,養殖面積1140萬畝。有淡水魚類140餘種,是中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魚、銀魚、白蝦,都是水中珍品。

人口民族

2017年末,江蘇常住人口8029.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0.7萬人,增長0.38%。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041.1萬人,女性人口3988.3萬人;0-14歲人口1099.4萬人,15-64歲人口5856.7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1073.2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71‰,比上年下降0.05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7.03‰,與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長率2.68‰,比上年下降0.05個千分點。

江蘇絕大部分人口為漢族,占比99.5%。江蘇是少數民族散居省區。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有少數民族人口70多萬。其中常住人口384926人,占江蘇總人口的0.5%。江蘇少數民族有4個特徵:一是55個少數民族齊全,江蘇98個縣(市、區)都有少數民族居住,其中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二是少數民族占江蘇總人口的比例小,僅為0.5%。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超過萬人的只有10個(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滿族,侗族,土家族,水族);100人以下的有15個少數民族。三是回民占少數民族人口的比例較大,占34%。城鎮少數民族居多,約占60%;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南京市,有9萬多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37%。四是少數民族幹部數占江蘇幹部總數的0.4%,少數民族人口文化素質也高於江蘇平均水平,每十萬人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為88960人,比江蘇平均數高2716人。

經濟概況

綜合

2017年,江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900.9億元,比上年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76.7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增加值38654.8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43169.4億元,增長8.2%。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7189元,比上年增長6.8%。全年平均每位從業人員創造的增加值達180578元,比上年增加17907元。全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4.7∶45.0∶50.3,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上年增14.4%,總量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2.7%,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3.6%,總量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1.0%,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經濟活力持續增強,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58326.7億元,比上年增長7.5%,占GDP比重達67.9%。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4.1%,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5.4%。年末全省工商部門登記的私營企業258.6萬戶,全年新增49萬戶,註冊資本128648億元,比上年增長31.2%;個體戶510.4萬戶,全年新增99.1萬戶。年末城鎮化率達68.8%,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2017年,江蘇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000.2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國有及國有經濟控股投資11030.2億元,增長5.6%;港澳台及外商投資4484.5億元,下降4.4%。投資中,民間投資37485.5億元,增長9.5%,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70.7%。分類型看,完成項目投資43371.1億元,比上年增長7.3%;房地產開發投資9629.1億元,增長7.5%。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4211.1萬平方米,增長1.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2486.7萬平方米,下降1.4%。

2017年,江蘇200個民生領域補短板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完成投資4100億元。交通、水利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啟動或建成。南京祿口國際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工程順利啟動,連徐高鐵全線建設陸續開工,全國最大的內河水運工程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基建疏浚工程開工,寧和城際軌道交通一期、寧高城際軌道交通二期工程開通運營,連鹽鐵路全線鋪架及新建站房工程完成。

第一產業

2017年,江蘇糧食播種面積540.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6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4.2萬公頃,減少2.2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1.2萬公頃,減少2.7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0.8萬公頃,減少2.2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539.8萬噸,比上年增產73.8萬噸,增長2.1%。其中,夏糧1260.6萬噸,增長3.6%;秋糧2279.2萬噸,增長1.3%。

2017年,江蘇造林面積3.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33.5%。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35.4萬噸,比上年下降3.0%;禽蛋產量186.1萬噸,下降6.3%;牛奶總產量59.9萬噸,增長1.6%。水產品總產量520.1萬噸,下降0.6%,其中淡水產品370.6萬噸,海水產品149.5萬噸,分別下降0.8%和0.1%。 2017年,江蘇有效灌溉面積達413.2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4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7.7萬公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3.4萬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991.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7%。

第二產業

2017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5%,其中輕工業增長8.6%,重工業增長6.9%。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工業增長7.8%,集體工業增長2.0%,股份制工業增長8.0%,外商港澳台投資工業增長6.6%。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工業增長6.7%,私營工業增長8.0%。

2017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利潤總額10359.7億元,比上年增長12.4%。企業虧損面11.6%,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分別為15.0%、6.7%和7.2%。

2017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中,醫藥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9%,專用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5.1%,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7%,通用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9%。代表智能製造、新型材料、新型交通運輸設備和高端電子信息產品的新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99.6%,3D打印設備增長77.8%,新能源汽車增長56.6%,服務器增長54.2%,光纖增長42.4%,智能手機增長26.4%,太陽能電池增長25.9%。

2017年,江蘇實現建築業總產值27955.9億元,比上年增長8.4%;竣工產值21542.9億元,增長1.3%;竣工率達77.1%。全省建築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870.2億元,增長3.0%。

第三產業

2017年,江蘇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737.4億元,比上年增長10.6%。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8385.3億元,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352.1億元,增長14.1%。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28660.8億元,增長10.5%;餐飲收入額3076.6億元,增長11.4%。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0.4%,飲料類增長9.2%,煙酒類增長6.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0.2%,金銀珠寶類增長12.9%,日用品類增長8.7%,五金、電料類增長7.7%,書報雜誌類增長17.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4.9%,中西藥品類增長14.4%,通訊器材類增長18.6%,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7.3%,家具類增長12.8%,石油及製品類增長8.3%,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9.9%,汽車類增長6.7%。網上零售保持較快增長,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網上零售額增長49.8%。

對外貿易

2017年,江蘇貨物進出口總額4002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其中,出口總額24607.2億元,比上年增長16.9%;進口總額15414.9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利用外資保持穩定。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254家,比上年增長13.9%;新批協議註冊外資554.3億美元,增長28.5%;實際使用外資251.4億美元,增長2.4%。新批及淨增資9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大項目347個,比上年增長19.7%。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631個,中方協議投資額92.7億美元。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江蘇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0%,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全省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51.4萬件、22.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8.7萬件,比上年增長15.1%;發明專利授權量4.2萬件,增長1.4%;PCT專利申請量達4590件,增長42.9%;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2.5件,增長22.2%。全省企業共申請專利36萬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7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872.9億元,比上年增長19.7%。省級以上眾創空間達607家。2017年,江蘇共有54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獲獎總數位列全國各省第一。

2017年,江蘇組織實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138項,省資助資金投入9.7億元,新增總投入93.4億元。全省按國家新標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1.3萬家。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0359項,已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162個。 2017年,江蘇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7%左右(原可比口徑)。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22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R&D)人員80萬人。全省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0人。全省各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中,政府部門屬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達450個。全省已建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68個,科技服務平台29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63個,企業院士工作站359個,經國家認定的技術中心110家。

體育事業

江蘇曾舉辦第一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2005年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第二屆男籃世界盃,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第十一屆國際泳聯花樣游泳大獎賽,國際劍聯女子佩劍世界盃揚州站。

2016年,江蘇體育運動員在里約奧運會和殘奧會取得優異成績。在重大比賽中獲世界冠軍22項,獲金牌67人次,獲銀牌44人次,獲銅牌62人次。

文化事業

2017年末,江蘇共有文化館、群眾藝術館113個,公共圖書館114個,博物館317個,美術館27個,綜合檔案館113個,向社會開放檔案69.1萬件。共有廣播電台8座,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21座,電視台8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有線電視用戶1997.7萬戶。生產故事影劇片41部。報紙出版22.7億份,雜誌出版1.3億冊,圖書出版6億冊。

醫療衛生

2016年末,江蘇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2080個。其中醫院1679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17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10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43.3萬張,其中醫院擁有病床34.8萬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1.9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19.6萬人,註冊護士21.8萬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技術人員0.6萬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1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99%以上。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實施,基層診療人次占診療總數的比重達到60%。

教育事業

2017年,江蘇共有普通高校142所。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53.4萬人,在校生176.8萬人,畢業生49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6.5萬人,在校生17.7萬人,畢業生4.6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6.7%,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 65.2萬人(不含技工學校)。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9.3%。特殊教育招生0.4萬人,在校生2.8萬人。全省共有幼兒園6982所,比上年增加115所;在園幼兒260.5萬人,比上年增加3.3萬人。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98%。

交通

綜述

2017年,江蘇旅客運輸量比上年下降4.9%,貨物運輸量增長9.4%,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分別增長4.2%和24.4%。全省機場飛機起降46.3萬架次,比上年增長18.1%;旅客吞吐量4446.3萬人次,增長19.6%;貨郵吞吐量57.1萬噸,增長10.6%。完成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25.7億噸,比上年增長6.4%,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4.9億噸,增長8.7%;集裝箱吞吐量1724萬標準集裝箱,增長5.9%。年末全省公路里程15.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692公里,新增35公里。鐵路營業里程2770.9公里,鐵路正線延展長度4735.9公里。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1619.5萬輛,增長12.9%;淨增184.9萬輛。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1408.2萬輛,增長12.5%;淨增156萬輛。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987.6萬輛,增長10.7%;淨增95.5萬輛。

公路

2017年末,江蘇公路里程達15.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688公里。 江蘇省首輪規劃的「四縱四橫四聯」高速公路網主骨架全面建成,包括京滬高速公路、瀋海高速公路、滬寧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連徐高速公路、鹽靖高速公路、揚溧高速公路、寧宿徐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徐濟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等。寧鹽高速公路、鹽蚌高速公路等正在規劃中。 截至2016年底,江蘇農村公路密度達138公里/百平方公里,農村公路網密度和高等級公路比重全國領先。

航空

截至2017年6月,江蘇共分布有9個民航機場與9個一類航空口岸。其中無錫、鹽城、常州、連雲港白塔埠機場為軍民合用機場,另外南京馬鞍國際機場近期為軍用遠期為軍民合用機場,連雲港花果山國際機場為民用遷建機場。

文化

古代文化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1993年發現的南京湯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距離2017年的5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考古工作者於1954年在泗洪雙溝鎮東下草灣發現的人類化石,據測定年代介於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距2017年約4~5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學界稱之為下草灣人,又叫泗洪新人。距2017年的六七千年前後,大江南北進入新石器時代興盛階段,據初步調查,江蘇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淮安青蓮崗文化、高郵龍虬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五彩繽紛,星羅棋布。在草鞋山遺址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水稻田,該稻田距2017年約有6000年的歷史,是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

現代文化

吳韻漢風是形象表達江蘇文化的一種說法。江南以蘇州為代表,是吳文化圈,吳儂軟語、蘇州評彈、崑曲是最典型文化表現形式;江北以徐州為代表,語言和人文環境又完全不同,京劇《霸王別姬》、琵琶曲《十面埋伏》,還有話劇《大風歌》─最能代表它的風格。而南北交界的省會南京,又有着獨特的氣質。

江蘇文化主要由「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等組成。

截至2016年12月,江蘇共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座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32座,中國歷史文化街區5處,擁有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數量均列全國首位。

江蘇地域文化

楚漢文化

楚漢文化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為中心的區域性文化,它以6000年前的青蓮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灣新人文化為淵源。它的顯性特徵是剛強雄渾。

吳文化

吳文化的地域通常指靠近太湖的蘇、錫、常地區,其具有清新氣息、柔美風格、鮮活靈性,形成了聰穎靈慧、細膩柔和而又視野開闊、樂於創新等顯性特徵。

金陵文化

金陵文化以古都南京為中心,其顯性特徵是南北交匯、兼容並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這三大塊歷史文化又可統屬於「都城文化」。

淮揚文化

淮揚文化以揚州為中心,淮揚地區河多水多,船多橋多,呈現出古、文、水、綠、秀的地域風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優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的顯性特徵。

海洋文化

江蘇海洋文化區通常指連雲港、鹽城、南通的沿海區域, 早在先秦時期,長江古沙咀由揚州向東經過二千多年向外伸展,形成了一個海洋文化區。蘇東海洋文化主要包括山海文化、西遊文化、 海鹽文化、 江海文化。南北之間同中有異,具有滄海桑田、大膽開放的海派氣概。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根據2017年7月政府官網顯示,江蘇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5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32名、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5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11個、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32名。省級非遺傳承示範基地21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5個、非遺研究基地14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個。

文學

西漢淮陰(今淮安)枚乘是漢大賦的開山祖師,被後人推崇為「文章領袖」。盛行於梁、陳間的宮體詩,追求聲律上的和諧美與韻律上的迴旋美,對唐代律詩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唐江都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韻律和諧婉轉,被聞一多稱為「頂峰上的頂峰」。南唐後主李煜詞作極富感染力,後人尊之為「詞聖」。長篇小說《水滸傳》《西遊記》都享譽世界。和它們並稱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國演義》《紅樓夢》,也與江蘇有割捨不斷的聯繫。唐代的傳奇、明代的話本和擬話本,受讀者喜愛。江蘇民間口述文學豐富性和藝術性在國內外享有盛譽。20世紀80年代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學三部集成(故事、諺語、歌謠)編纂,江蘇省收錄2億多字資料。

音樂

江蘇素有「二胡之鄉」美譽,「江南絲竹」是最富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古琴藝術在中國具有突出地位,先後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揚州廣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等重要的地方性音樂流派。江蘇流傳的民歌有12800餘首,有六合民歌《茉莉花》、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等,廣為流傳。歷史上產生過大小曲種50餘種,現尚存20餘種,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揚州評話、揚州彈詞、揚州清曲、徐州琴書、南京白局都是代表性曲種。

戲劇

江蘇戲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品種較多,名家迭出。地方戲種有20餘種,影響較大有崑曲、錫劇、揚劇、淮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等。小劇種主要有海門山歌劇、通劇、丹劇、海州童子戲、徐州丁丁腔、洪山戲、淮紅戲、高淳陽腔目連戲。外來劇種主要有京劇、越劇、徽劇、滬劇、黃梅戲、呂劇等。泰興、揚州等地木偶戲歷史悠久、藝術手段豐富。

方言

江蘇分為3個方言區,即江淮官話區、吳語區、中原官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