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池上飯包博物館 照片來自台東觀光旅遊網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位在花東縱谷區介於中央山脈海岸山脈之間的台東縣池上鄉的池上米遠近馳名,許多人到此絕對要來一份池上便當大快朵頤,而池上米與池上飯包的悠久歷史便紀錄在池上飯包博物館裡。2002年由池上鄉公所與池上飯包的原創老店合作,將多年來的歷史重新整頓,劃分不同主題展示,包括歷史文化區、農田農具區、稻米文化區、池上飯包區以及古早飯包區等部分,介紹幾十年來的發展沿革。

簡介

池上飯包的歷史,要從日本昭和十五年(西元1940年),李家阿嬤陳雲女士的蕃薯餅說起。早期由花蓮縣搭火車至台東需長達八小時的車程,旅客常常餓肚子卻沒有東西可吃。為體諒在外打拼的乘客,原本在車站前賣番薯餅的陳女士,開始製作「飯包」在月台上販售。

這便是第一代的池上飯包:將池上米捏成飯糰並以竹葉包裏、麻繩繫牢,內餡搭配滷肉、黃蘿蔔、烤肉乾、豬肝、瘦肉片、蛋餅、炸蝦餅及梅子等配菜而成。這簡單的美味滿足了許多旅人的胃,直到1962年,業者才改以木片製成的盒裝便當,成為現在名聲遠播的池上飯包。2002年成立「池上飯包博物館」,後來將靜態式展覽改為互動式體驗,讓遊客透過模擬實景體會早期的文化,並於2009年改名為「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參觀完池上飯包博物館後,也可至鄰近的金色豐收館,更進一步了解關於稻米的文化與歷史。台東池上鄉風景宜人,許多地方保留了農村的樸實樣貌,例如伯朗大道、池上大坡池風景區等地,都適合前往感受台東的緩慢生活。[1]

池上飯包博物館內區分為「歷史文化區」、「農田農具區」、「稻米文化區」、「池上飯包區」、以及「古早飯包區」等多個展示區,以文字及圖片介紹池上飯包歷年來的發展沿革,同時還典藏著早期做飯包時使用的傳統爐灶等器物。因此池上飯包博物館不但可以提供民眾參觀,同時還兼具著文化保存與教育等多重功能。

來到池上飯包博物館,除了吃飯包是一大重點外,其它看的、玩的也都相當多元,是個可以晃一小段時間的旅遊景點。另外,除了一般寬敞舒適的用餐區外,遊客更可坐在門前於臺鐵退役的火車車廂內用餐,充分感受在火車上的懷舊風情,比起在真的火車上吃著池上飯包,更有種愜意的旅行氛圍。 [2]

「池上飯包」是台東池上的特產,這座「池上飯包博物館」不是新景點,但好停車、便當俗又好呷,值得作為一景點、安排一餐食。池上米飯香Q、以木盒盛裝,是池上飯包的兩大特點,這裡多了一味─鐵軌與老火車,可以在不動的列車上呷便當。但中午用餐時間遊客極多,建議早半個鐘頭或晚一些進場。過去日據時期的第一代池上飯包是以竹葉包裏著飯糰,搭配滷肉、黃蘿蔔、烤肉乾、豬肝、瘦肉片、一小塊蛋餅、炸蝦餅及梅子等配菜而成,便當則有多種選擇。百元吃個粗飽,再往鄰近的伯朗大道、池上大坡池風景區等地騎鐵馬,感受台東的慢生活。 [3]

池上便當要怎麼吃?有女網友錄製一段介紹方法,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一名台北女學生在臉書社團「NTTU 愛台東社」提到,池上便當要先吃薑,看起來不起眼的薑,先認真的嚼過一遍,吞下肚之後,再吃白飯,認真的嚼、用腦去嚼、用想法去嚼,就能吃到濃濃的米香味,這個道理就是先利用薑把嘴裡變清爽,這時候再吃其他的配菜,就能吃到食材最真實的味道。[4]

視頻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池上便當 復古雜貨店 食尚玩家 來去住一晚】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悟饕池上飯包的精神,是台灣人吃苦耐勞精神的寫照】

【必吃池上便當!台東飯包文化故事館 食尚玩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