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汪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汪中(1745年-1794年),原名秉中,字容甫,号颂父。清代学者,江苏扬州人。

七岁丧父,家贫,由其母邹维贞授《小学》、《四书》。十四岁入书店当学徒,遍览经史百家,故扬州民间云“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骈文,特出于当世,二十七岁时作《哀盐船文》,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为杭世骏所叹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

汪中早年家贫,营养失调[1],又过于劳心劳力,以致于闻更鼓鸡犬声,心跳加速,夜不成寐[2],自称与刘孝标有四同五异[3],一生“未尝有生人之乐”。他为冯廷丞作碑铭时,一再称自己“恐朝露有期”、“衰疾余生”。汪中侍母至孝,其妻孙氏,工诗[4],惜不为婆婆所喜,最后汪氏出妻,招致不少指责[5]。汪中尝言,“平生有三憾:一憾造物生人必饮食而始生,生不百年而即死;一憾生无两翼可飞踏九霄,足不四蹄可徒走千里;一憾古人但著述流传,不能以精灵晤对”。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晚年,为盐政全德鉴别书画,聊保生计[6]。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积劳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

汪中研究墨子。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著有《述学》内外篇、《春秋述义》、《春秋后传》、《广陵通典》、《荀卿子通传》、《小学》等。王引之《汪中行状》总评说:“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章太炎推许他的骈文,说:“今人为俪语者,以汪容甫为善。彼其修辞安雅,则异于唐;持论精审,则异于汉;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则异于宋以后之制科策论”[7]

  1. 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复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于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述学”补遗〈先母邹孺人灵表〉)
  2. 江藩说他“以劳心故,病怔忡,闻更鼓鸡犬声,心怦怦动,夜不成寐”。又记他的话说:“近日患怔忡,一构思则君火动而头目晕眩矣。”(“汉学师承记”卷七“汪中传”)
  3. 《述学.自序》:“少年丧父同,婚姻不幸同,生少欢愉同,疾病缠身同。”
  4. 阮元《广陵诗事》:“汪容甫明经中,元配孙氏,工诗。有句云:‘人意好如秋后叶,一回相见一回疏。’有才如此,岂有越礼自弃通门,委如落叶。且既出后,不闻再蘸,包氏世臣犹及见之。”
  5. 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铭》:“初娶孙氏,不相能,援古礼出之。”汪中之子汪喜孙在其《孤儿篇·汪氏母行记》记载:“先君容甫先生初娶孙,好诗,不事家生计。邹太宜人(汪中母亲)独事井爨,有二姑相助为理。于归后,弗能同亲操作,遂归老母氏之党。”
  6.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7. 章太炎:《菿汉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