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汶川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汶川县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县治威州镇,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汉朝时称绵虒。汶川县因汶水得名,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汶川县的映秀镇是2008年大地震的震中区域,2012年汶川灾后重建工程完毕[1]。现代的汶川以工业与旅游业为其主导产业发展[2]

汶川县的地理坐标在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西宽84千米,南北长105千米。县域面积4,084平方千米;人口105,436人(2009年),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东邻彭县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市大邑县,西界宝兴县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

地理

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距离成都约160千米,距离都江堰市约90千米。龙门山脉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属于岷江水系。汶川西部的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为最高点,汶川最低点位于东南方海拔780米的漩口镇,林地面积26.7hm²,森林活木蓄积总量为2123.8m³。汶川以及茂县等汶川地区属于龙门山断裂带部分,至今仍处于活动状态,汶川县境内分布有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构造茂汶韧性断裂带,与另两断裂带成叠瓦状排列。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其中汶川县花岗石储量约75亿m³,铁矿储量约25445亿吨以及铁铝石榴石储量约为5000万吨。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以及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热带和寒带气候带,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历史

汶川地区出土了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汶川县城威州北端的姜维城遗址经考古确认为岷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延长时期长分三期。估计是黄河上、中游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支的传入岷江上游产生的新文化类型。彩陶片纹饰方面和发掘的石棺葬的古墓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有相似之处。姜维城遗址与成都平原的遗址出土的彩陶器、陶罐等属于不同谱系,但也出土了同样谱系的花边口延砂罐[3]

汶川得名

因县西汶水(现岷江上游)得名,据《尚书》<禹贡>记载汶川地区在夏商时期隶属于梁州。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时置汶川郡辖绵虒县等5县,绵虒县的县治与今县治所在同一地点。《后汉书》记载“蜀郡……绵虒道”。蜀汉为汶山郡郡治,西晋改名汶山县,南朝齐建元年(公元449年)时期包括汶川在内的北川大部分区域由氐人所建的阴平国统治,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

前后蜀(公元907~965年)时期,今汶川岷江以西地区由吐蕃占据。宋朝时期曾在汶川地区置威戎军。元代时汶川地区为安抚司后改为为宣抚司以及之后的宣抚司,隶属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明代汶川地区划入四川,明初时在绵虒地区置汶川长官司。在明英宗时期(15世纪前期)汶川地区曾多次爆发反抗明廷的起义运动。

民国期间由川军28军军长邓锡侯兼督办,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管辖汶川区域。1933年8月25日,在汶川以北的茂县叠溪镇发生了一场里氏震级7.5级的大地震,在汶川有6人因山体崩塌被岩石击中身亡,地震后的次生水灾中汶川有480多人人遇难。

1950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汶川县城绵虒,2月24日正式成立汶川县人民政府,隶属茂县专区。2月1952年,县城由绵虒迁威州;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至今。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震级8.0级的大地震,最大烈度达Ⅺ度,截止2008年6月4日18时,汶川县死亡人数达15941人,受伤34583人,失踪7662人。中国中央政府也将汶川县抗震设防烈度从7度上升到8度。

震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由广东省承担对口支援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期间共投入87亿元进行支援,同时广东省还安排了4亿元援建资金在成都市建设“广东一汶川工业园”。至2010年9月底完成任务,在10月10日召开了由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主持的庆祝大会上,广东省长黄华华出席宣布汶川县广东援建、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2012年1月10日四川省长蒋巨峰在第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汶川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完成。

行政区划

汶川县辖8个镇、4个乡,分别是:

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漩口镇、水磨镇、耿达镇、三江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银杏乡。

人口民族

在2013年汶川县常住人口为101500人,城镇化率为42.56%。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全县总人口111935人。

汶川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2005年有羌族35535人,占34%;藏族19743人,占18.6%;回族1377人,占1.3%;汉族48975人,占46%。县北部的威州、绵虒地区是羌族主要聚居区;藏族多聚居在岷江以西地带;县南部漩口和映秀地区则主要为汉族居住;其他民族散居各乡镇[4]

基础设施

经济

在20世纪中期汶川地区包括汶川均以农业为主导的县份,在1950年汶川县农业占比97.9%,社会生产总值为456万元。汶川县工业的发展从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当地小型的工业生产的基础开始。1957年建成了方解石厂和煤矿,随着之后电能的开发,1976年汶川县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1421万元)的27.6%。1978年随着国家经济层面的改革,汶川工业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汶川县的中小形乡村企业也有较大发展。因此,汶川县工商税从1950年的1.44万元增长到了1985年的720.59万元,县财政也基本实现了自给。到2000年汶川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2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9%。汶川也成为了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在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47亿元,工业比重占全州的70%多。

2008年大地震对汶川经济产生直接损失139.1亿元,工业减值达到67.2%。2010年汶川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7.8%,自2009年和2010年增速激增后的2011开始增速放缓,2011年增长为10.7%。2013年在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仍比上年增长了3.9%,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9934万元,工业增加值358158万元,工业化率达65.1%,旅游总收入289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153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835元。2015年四川省划分的全省五大经济区中,汶川县处于川西北经济区。

汶川县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地震旅游资源,同时汶川是阿坝州的东南门户,也是前往卧龙、九寨、黄龙的必经之地,也是距离成都及其周边城市最近的羌族聚居县。

主要景点

羌族文化上,在震后国家设立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汶川县主要旅游景点如下: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

熊猫之乡

县境西南部为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主要景点有大熊猫苑、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熊猫沟、正河、邓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

阿坝州汶川县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5]

三江生态旅游区

汶川三江生态旅游区位于阿坝藏羌自治州汶川县南部三江乡境内,西河、中河、黑石河在此汇合故称三江。景区毗邻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城山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是世界最大的“植物活化石”珙桐生长区,这里有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有藏、羌民俗文化,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集观光、体验、避暑度假于一体的短程旅游风景区。

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我国地貌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汶川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属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公园类型为极高山山岳地貌、第四纪冰川地貌。其园区山势陡峭,为东北高、西南低。河溯源切割强烈,谷深坡陡,相对高差达2000~2500米。分为中切割极高山、深切割高山和深切割高中山三个地貌区,发育规模大小不等的数十条现代冰川。总面积49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394.83平方公里。 四姑娘山,以雪山、冰川、峡谷、湖泊、飞瀑、绿柱石和天河石矿物等极高山山岳地貌、第四纪冰川为代表的地质足迹在全国53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阿坝州继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黄龙国家地质公园后的第3处国家地质公园。

羌族文化

萝卜寨民俗村、羌锋村、阿尔寨、姜维城古文化遗址

七盘沟

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城南,距县城约7公里。沟长约30公里,沟口海拔1500米,沟顶的白龙池4020米,沟宽处300余米,窄处仅1米左右。沟内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地风景区。

汶川博物馆

汶川博物馆 - 震后汶川县最大的文化援建项目,主要包括:地震文物、历史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193件,一般文物12083件。

生态旅游发展

汶川县自然生态环境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同时也因为汶川县工业的快速发展,汶川县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受极大的破坏。在2008年大地震前,国土资源部在生态破坏区域调查出有4929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地震后汶川县转移了部分城镇的功能,调整了城镇空间结构,形旅成纵横发展的两轴,纵轴主要为城镇建发展轴,横轴为生态保护和遗址旅游发展轴,并划分了五个不同发展的片区,以威州镇和雁门乡、水磨镇和漩口镇为汶川的南北中心,原重工业发达的映秀镇调整为地震旅游及纪念中心、公交换乘中心和水电服务基地,重要工业区则转向漩口镇。震后汶川建设起的广东现代产业园区承接广东省的产业转移,为汶川引进人才、资金和技术管理。同时援建项目还建设了阿坝州最现代化和大型的覆盖汶川县城的污水处理厂。

自2015年来汶川县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推动汶川可持续的发展,计划打造集农业生产与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与康体疗养为一体的生态康养目的地。现在汶川已形成以三江镇水磨镇、漩口镇为核心、1000平方千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交通设施

汶川县的道路交通以213国道、317国道为主干,在2012年连接都江堰市、通往川内盆地城市的长82千米的都汶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汶川至马尔康的高速公路汶马高速正在修建中。汶川县汽车站设在汶川威州镇,每天有发往成都、都江堰、彭县理县、马尔康、九寨沟等地的客车。除了七盘沟树林公园和西羌大峡谷尚未开放不通车外,到各景区皆可乘车到达。2013年,覆盖映秀、漩口、水磨、三江等全县11个乡镇的公交线路全面开通。2014年末,汶川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696千米,高等级公路619千米,高速公路51千米。

铁路交通方面,汶川县并未通铁路,距离汶川县最近的大型火车站为中国铁路总公司都江堰火车站。在建中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成兰铁路会经过汶川县北的茂县[6]

地形

境内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东北为龙门山脉,西南为邛崃山系。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过境,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5℃,年降水量500毫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汶川县山体宏浑高大,相对高差悬殊,光照、降水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变化,同样影响着森林及植被群落类型的分布和植物带谱的形成。这里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科属很全,一共4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002种。存在全国独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与其伴生的水青树、连香树、伯乐树和其它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多达20余种。还有许多名木古树和“国香”兰花,使人在珍稀美、风采美、悠古美诸多方面获得丰富的意境和多种的美感。就森林植被来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积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迹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见其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2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从已采集到的标本看:昆虫有20多个目、700多种,其中仅鞘翅目就有33个科、482种。鱼类有6种,两栖类9种,鸟类208种,兽类96种。在这些动物中,不仅有猕猴、云豹、水鹿、灵猫等喜温湿的南方动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马熊、白唇鹿、白马鸡等耐严寒的高原和北方动物。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珍兽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种;二类保护的有小熊猫、雪豹、红腹角雉等17种;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金雕等8种;总计29种。雉鸡更是卧龙动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国56种中,卧龙占11种,多属国家保护的种类。

矿产资源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矿藏有金、沙金、银、铜、煤(有烟煤、无烟煤)、石灰岩等20余种。

水能资源

该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40.86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75万千瓦。

教育事业

汶川县域内有阿坝师范学院、阿坝州财贸校、阿坝州电大等6所大中专院校,州水电、农业机械、交通、牧业等4所州级技工学校,农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为省重点中学的威州中学,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育质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培育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2017年年末,全县各级各类学校36所,在校生(学历教育)24085人,专任教师2029人。

学前教育:全县有幼儿园14所,专任教师226人,招生1706人,在园幼儿2898人。

义务教育:全县有小学校14所,专任教师643人,招生940人,在校生508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专任教师139人,招生945人,在校生3039人。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40人,招生25人,在校生154人。

中等教育:高中3所,专任教师501人,招生1097人,在校生3327人;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1所,专任教师91人,招生401人,在校生947人。

高等教育:全县有高等学校1所,专任教师389人,在校生8085人,招生3010人,毕业1903人。

风俗民情

萝卜寨因其地处高山,这里的羌文化在以前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当前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风俗。这里还沿袭着千百年来羌家小伙与姑娘谈恋爱对唱山歌的习俗,每年羌族节日期间,寨子内,小伙姑娘们不仅深情对歌,还和村里人一道围着火塘跳锅庄舞,吹着羌笛、唢呐、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达旦,其热闹的场面充满了浓郁的西部羌民族特色。

这里称女人为包帕子的,女人一般在家织布、做饭、养牲畜。称男人为顶帕子的,意思是顶大事的。农闲时节的羌寨,男人们外出揽活去了,女人们搬出针线筐,晒台上、门槛上就坐满了绣女。羌民生活在山中,离云很近,雨过更是云烟升腾,云给了他们灵感,他们将云绣在鞋上(还有袖口、衣襟、裤管、头帕),将云踏在了脚下,每一步都走在云中,过着云上的日子。就连寨子里已经不穿传统服装的男人们,也无一例外穿着云云鞋,艳丽精致的云云鞋在男人们的蓝黑汉服下面非常打眼,给英武的羌家汉子平添儿女柔情。

羌族的服饰

多以自产的火麻经加工后纺线织成,俗称“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线后织成,俗称“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为多。腰间男束腰带,女束花围腰,外着无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云云鞋”(羌绣布鞋)。由于当前受外面世界的影响,萝卜寨里的一些羌族年轻人,平时也着汉装了。

挑花、刺绣工艺

精湛,早在明清时,就已普遍盛行。萝卜寨的羌族妇女,从小就受到挑花和刺绣工艺的训练,常在耕种劳动之余,从事纺线、织麻、挑花、刺绣等活动。她们挑花和刺绣,一不打样,二不划线,全凭自己的构思,自由动用五色丝线和棉线,信手挑绣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图案,如色彩绚丽的几何花纹、栩栩如生的各种花卉和动物等。

看萝卜寨的妇女挑花刺绣,其针法大多采用挑花,此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手绣等几种。挑花多用棉线,色彩以黑白对比者居多,图案精巧细致,显得朴素明快;纳花、纤花的图案清秀艳丽,色彩对比强烈。链子扣则表现了羌族刚健淳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挑花和刺绣图案大多取自民间生产生活场景,花、草、瓜、果、飞禽、人物,无所不有。这些图案景物,形式精致秀丽,内容多含吉祥,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主要的传统图案有“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瓜瓞绵绵”等几十种,令人爱不释手。

寨子里每个家庭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又是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工互助”是寨子里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哪家有事情全寨的人都来帮忙。结婚、丧葬、修房子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每遇这样的事首先找本姓的族人议事,再告知全寨的人,一个家庭最少要出四个工(一个工是一个家庭要来一个人帮一天忙),没有任何代价和报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会有人偷懒、溜号。这种情况在所有的羌寨都一样,不同的只在一个工的算法上。

视频

汶川县相关的视频

航拍新汶川县
汶川县羌历年实况录像
270秒汶川地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