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汾阳路 (上海)

汾阳路 (上海)
图片来自itsfun

汾阳路,在1902年-1943年之间称为毕勋路(Route Pichon),是上海法租界的一条街道。大体呈南北走向,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阳路,全长815米。

由于造成道路拥挤,汾阳路(太原路至岳阳路)已经由双向行驶,改为由西向东单向行驶。

目录

历史

190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以法国驻华公使毕勋(Stephen Pichon)的名字命名。1914年上海法租界大扩展时划入界内。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将其以山西省地名改名为汾阳路。沿路为住宅区。

交汇道路

沿路近代建筑

  • 9弄3号 住宅(海关俱乐部)
  • 20号 犹太俱乐部(上海音乐学院礼堂办公楼)、花园住宅(比利时领馆专家楼)
  • 45号 汾阳路45号住宅,今上海汾阳花园酒店
  • 79号 公董局总董府邸,今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 83号10号楼 犹太医院(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
  • 152-154号、156-158号 并立花园住宅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历史上法国中国上海租界。法租界大致位于上海市原卢湾区徐汇区两区境内,东部狭长地带(今金陵东路中山东二路一带)伸入黄浦区(不含原卢湾区辖区)。它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

1943年,维希法国在纳粹德国的压力下将特许权交给了亲日本的南京政府。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前法租界所覆盖的地区仍然是上海主要的住宅区,并且还是中国天主教的中心之一。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进行了重新开发,该地区仍保留著鲜明的特色,并且是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历史

设立

1847年法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敏体尼被任命后的两年,即1849年,法国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亩土地。而后,法租界在于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后开辟。租借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面积共约986亩。

扩张与失守

1861年,法国又以为了开辟沪法之间航线需租地造屋为由,租得了小东门外37亩土地。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扩张。新租界的区域北至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西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南路),南至打铁浜、晏公庙、丁公桥(自忠路,原西门路),东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总面积从而增加到2135亩。

法租界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越界筑路,最初是从上海县城西门筑至徐家汇的军路。1913年,当时的法国公使康德向中国政府索求界外马路警权,欲图再一次扩充租界面积。袁世凯政权为拉拢西方,答应了法租界的扩张要求并与法国签订了关于法租界界外马路协定十一条。协定给予法租界当局在越界筑路区域行使警政和征税权,但条件是法租界当局要驱逐租借内的革命党人士。法租界当局控制区面积从而达到了15150亩,是法租界初辟时的15倍。同时,租界当局也同意由中国人中推选2名绅董,参加法租界董事会。1925年,法租界扩展至安和寺路哥伦比亚路[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