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沂水县高桥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沂水县高桥镇,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县城北20公里,东与善疃乡为邻,西与诸葛镇相连,南与道托乡接壤,北至沭河南岸与马站、沙沟两镇相望。总面积116.3平方公里,耕地5268公顷,辖60个行政村,18193户,61761人(2017),高桥镇政府驻地高桥村,相传高桥南宋末期建村,因村北一长7米、高4米的石拱桥而得名。[1]

高桥镇,1942年前为沂水县第二区所辖地。1949年8月沂北县与莒沂边合并后,为莒沂县高桥区。1958年9月成立高桥公社。1985年9月,改称高桥镇。

中文名: 高桥镇

外文名: Gaoqiao Town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山东省沂水县

面 积: 116.3 km²

下辖地区: 高桥一村、高桥二村、东河南村、西河南村、沙岭子村、高桥河北村

政府驻地: 山东省沂水县高桥镇高桥村

电话区号: 0539

邮政区码: 276400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61761人(2017)

著名景点: 东郓故城遗址、团山汉墓群遗、刘家山宋村汉代文化遗址

机 场: 临沂机场

火车站: 沂水站

车牌代码: 鲁Q

方 言: 沂水话

历史沿革

东郓故城遗址,位于徐家荣仁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期,鲁国有二郓邑。一在今沂水县北,公元前616年,季孙行父所筑。鲁、莒屡次争夺,称“东郓”。一在今郓城县东,公元前588年鲁成公所筑,称“西郓”。1965年前后,此地曾出土一批鹿角、马镫、石刀、砚台、坛子、盘子、碗等文物。经考证,古城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传说齐、楚两国为争夺城池,此处曾发生一场激战。

地图导航位于高桥镇团山村南和西南两处。村南500米处有南北并排3座墓葬,当地群众称为“三崮墩”。西南岭上7座墓葬,“文革”中有6座被挖去封土,仅存1座封土高6米,周长150米,群众称为“王坟”。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山宋村汉代文化遗址,镇内刘家山宋村,有很多圆形古墓,曾出土了宝剑、铜镜、瓦罐等文物。经考证,此处曾经是汉朝的一个大村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辖内古迹

沭水街

沭水街村,坐落在沭河南岸,西靠南北通渠青沂大道,据载大道始建于金天会五年(1127年)。沭水街四面靠山,周遭环水。南有梨山,西有母住山,北有砚台山、笔架山,东有九头山;北靠沭河,西有鸭子汪,十二莲汪连成一片,汪内都有水桶粗的喷泉,水花四溅,莲荷相映,鹅鸭戏水,一派水乡景象。西南向来水,经南门奔东门流去;东南方来水,径直奔向东门。两股水都流经双龙桥下的沭河水道,自然形成了一圈护村河。

沭水街村西有古驿站,附近有“官店林”。其中一座大墓内有铁缆吊着的两口棺木,墓地两侧有红、绿两株芙蓉树,树干一人合抱,花开时节,红绿相配,霞光映射下,紫气冲天,一片祥瑞景象。沭水街有四大门,都是大块青石地基,青砖门洞,门楼檐下挂3个瓮大的宫灯,夜来灯燃,几十里外都能看到。门楼垛口或墙顶上架着大炮12门。沭水街今存有宋朝、清朝石碑百余通,仅观音堂就有几十通。村南有4座石狮,村北官铺汪处有两面石鼓。据老人传说,在元朝时官方在此设一“小四衙”,管理沭水街一方事务,以后此地成了官家的草料场。

双龙桥

驰名大江南北,曾被著成评书《响马传》,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节说罗成打破龙泉寺,鸭子江搬兵路过双龙桥,大战三天三夜等。双龙桥上原有一块灵石,上面刻有两条乌龙,因此得名双龙桥。传说通过观察乌龙表面颜色变化,可以预测天气。双龙桥东百米处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建牌坊一座。牌坊实为一块碑,碑分两块,高3米。顶部刻有二龙戏珠,微妙逼真;中间有“圣旨”二字;下部书写“巾帼贻徽”四字,遒劲有力。碑身左边书:钦命翰林院侍讲编修提督山东学政。

马蹄泉

九头山西坡有清泉名为马蹄泉;东坡半山腰间一清泉名龙泉,泉眼如碗口,泉水喷涌而出。传说一小白龙因犯天条被绑在南天门外候斩,被太白金星所救,贬在此泉,故名。龙泉附近建一道观,原名“碧霞观”,观内供奉碧霞仙子,香火极盛,有道士十多人。洪武年间,一游僧至此,改名“龙泉寺”,成为佛教场所。后经扩建,占地十多亩,四面红墙、绿瓦,古树参天。

观音堂庙宇雄伟,堂内菩萨面北背南,称倒坐观音。观音堂大殿前有一方石,石上画有棋盘。传说能记载东海水平数据,老人们称为海志子。沭水街龙泉寺、观音堂两处庙宇的泥塑文物极为罕见,具有极高艺术的价值。旧时,沭水街一年两次山会,各地商家云集。货品有苏杭绸缎,江浙木梳、水粉,黑龙江山参、鹿茸,青海、四川、新疆各地药材。

孟母庙

位于龙泉寺东南,今存一株伞状的奇松。相传孟母择邻而处,曾来此教子养性,在山前种下一棵葫芦。葫芦根深叶茂,秧爬满山。沂山百丈崖古洞内一修炼者,夜晚打坐时,见东南下紫气冲天,知有宝物出现,来到孟母处,见是葫芦放光,用手一掐,不到成熟期,即返回沂山。几日后铁拐李从此路过,见葫芦宝气冲天,住足一摸正好成熟,顺手摘下,挂在腰间,飘然而去。

民俗特色

戏曲文化

从清朝到1950年代前,沭水街都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东西两街商家字号达几十家。商家们以唱戏来聚集人气,促销货品,也发展繁荣了戏曲文化。大年过后,正月初五唱到正月十六,此后每逢节令必唱。其中仅沭水街戏班就能演唱京剧60出。《白蛇传》《梁祝》《打鱼杀家》《美人计》《杜十娘》《监江驿》《凤还巢》《苏三起解》《三堂会审》《拾玉镯》等。吕剧有《小姑贤》《王定宝借当》《墙头记》等。

沭水手绣

是传统的手工艺品,最早发源于镇驻地北3.5公里沭水南岭村。多年来,当地女红好的姑娘、媳妇们,在田间地头小憩时,即掏出针线,缝制一些绣球、荷花、燕子、鲤鱼、蜈蚣等传统小玩具。每逢年节喜庆,拿来馈赠亲友。下至幼女,上至老妪,都能飞针走线。当地孩子是在手绣作品陪伴下长大的。出生时,街坊好友即送来虎头枕道贺,男孩儿用红线,女孩儿用绿线。孩子们喜爱的布娃娃,都是自己妈妈、婶婶们做的。近年来,妇女们用布头、彩钱绣制的饰品已走向市场。农家妇女加入到手绣队伍,手绣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1991年,高桥镇从事手绣的妇女达到2000多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十月初八高桥山会,成为手绣工艺品的展销会。如今,高桥手绣工艺已形成祺榴、龙、凤、虎、荷包、牡丹、桃、燕子、蝴蝶、羊、兔、花篮、中国结等20大类、18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120万件。全镇手绣加工户发展到27个村,从业8000余人。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及国内部分省市。在2003年3月福州“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暨经验交流大会”上,高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手绣)之乡”。2007年,高桥手绣被市政府公布为临沂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发展

2011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5.8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31.6%,比2006年增长203%;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46.9万元,首次突破两千万元,五年增长663%;农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4200元增加到2011年的7900元,比2010年增长14%,五年增长90.8%。这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好、年均增长最快、指标增幅最大的五年。

——这五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强势突破的五年。五年来,全镇紧抓招商引资、工业技改不放松,共引进镇外投资项目43个,合同利用外资24.18亿元,到位资金20.1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过5000元项目8个,过3000万元项目12个。这五年,全镇工业经济高位增长,工业项目实现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量到质的转变,培植起了威普斯橡胶、申海煤业、精和制版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本地龙头企业鲁南漆业、绿森塑木、泓泰木业等也进一步成长壮大。通过招商引资,全镇工业企业不断发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逐步形成了以板材、化工、食品、矿产资源等产业集群。确立了板材产业重镇的地位。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镇66个行政村,已有板材加工村39个,木材购销户540户,形成木材专业批发市场一处,年购销木材180万方,木材加工企业达到了1253家,其中胶合板加工企业122家,年产板材360万立方,从业人员12000人。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拉长,配套服务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