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沂蒙风俗文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沂蒙风俗文化,“世代沿袭谓之风,群居相染谓之俗”。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淳朴、智慧的沂蒙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深入生活的源头,感受沂蒙地区古朴的民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吧。 [1]

柳琴戏

沂蒙地区的戏曲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以柳琴戏最为著名。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

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表演朴实、生活化。特别是小丑的表演,诙谐又不流于庸俗。

沂蒙剪纸

沂蒙剪纸,千姿百态,争相斗妍的枕头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恋人们选购的鞋垫花,应有尽有。

每当新春佳节,城镇乡村家家户户不仅贴有春联,在门楣下还垂挂着一排排五彩缤纷的门笺。它迎风飘舞,火爆兴旺,和春联、门画交相辉映,与冰天雪地、色彩单调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给节日的新春增添了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

印花布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名闻遐迩。蓝印花布的颜料为靛青,是从一种叫蓝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稳定,色泽素雅。

蓝印花布的图案多以七点花鸟基调,结构用小点、短线、小块面组成,形似猫爪,又似梅花;有的采用“轱辘线”等传统纹样。彩印花布多以大红、绿、桃红、紫、黄五色套印,结构丰满,色彩绚丽。

小郭泥塑

小郭泥塑相传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以兴明乡小郭村为代表,群众传统手工捏制的“小郭泥人”已有近200年历史,生动传神、异彩纷呈。多年来,继承了家传和师传的某些独特技法,深受现代艺术的熏陶,逐步发展成一种民间特色艺术,深受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郯城木镟

郯城木镟工艺源于明朝成化年间,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木镟工艺品以玩具为主,采用杨、柳、梧桐等软质木材原料,以象征吉祥如意为主题的手工绘图,如棒棒人、老和尚、推花车、大龙刀、梅花枪、花篮、宝剑、压水枪等。

沂蒙香荷包

沂蒙香荷包已有几千年历史,用各种布的下脚料和花线缝制,选料精细,沂蒙乡土味道浓郁,多是以传统色彩大红、大绿、粉红、黑等4种颜色为基调,以其他色彩来点缀,加之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刺绣技术。

沂蒙泥哨

沂蒙泥哨是流传在沂蒙山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重的沂蒙民间文化气息,系上五色线绳佩带在胸前,寓意吉祥,可观可玩,孩童爱不释手。

临沂柳编

临沂是中国柳编对外出口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产业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莒南、临沭、河东、和郯城四县区,其中临沭的规模和产值最大,占全市出口额的40%,其它三县区各占20%。河东区的柳编产业80%以上集中在汤河镇,汤头、郑旺、重沟和凤凰岭四乡镇各有小部分的柳条种植和柳编户。

沂蒙刺绣

临沂刺绣制品的刺绣工艺有丝绣、挑花、割花等,用五色丝线刺绣出各种图案,玲珑精致,富有韵味。

女孩十几岁就学绣鞋垫,十七八岁的姑娘个个拿手,所绣之物常用来作为相爱的定情之物。

双旱船

双旱船起源于宋代,相传是古代沭河商埠——郯城县红花乡红花埠村渔民节庆时,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进行夸张处理,形成的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演艺术。

三官庙龙灯扛阁

龙灯扛阁是三官庙村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全国独树一帜,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该舞蹈将民间的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粗犷奔放,气势恢弘,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至元宵期间表演。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