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沈家门渔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家门渔港

中文名: 沈家门渔港

地理位置: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滨港路244号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滨港路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适宜游玩季节: 6月-10月

沈家门渔港,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东南侧,是一处天然避风良港,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1]


景区介绍

沈家门渔港位于舟山本岛东南侧,面临东海,背靠青龙、白虎两山,构成了一条长约十里,宽约半里的天然避风良港,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渔港。它与海天佛国普陀山、海上雁荡朱家尖、海上仙山桃花岛形成了东海旅游的金三角。


沈家门早在清朝中期便形成了热闹的街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素有“小上海”、“活水码头”之美誉。这里常年万船穿梭。每逢渔汛,沿海十几个省市的几十万渔民云集港内,桅樯林立,鱼山虾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入夜,渔灯齐放,繁星如织,美不胜收。


沈家门渔港东西向横贯沈家门镇,长11.5公里,宽0.1—0.7公里,为多口门峡道型海港。港域面积3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85万平方米,水深4—12米不等,海底平坦,泥质粉砂。港南有鲁家峙、马峙、小干岛为屏障,挡强风巨浪;港北有刺棚山、青龙山、毛芦湾岗、大平 岗、岭山等作藩篱,阻西北大风,经过近现代的开发,逐步发展成渔船集中避风、补给休整、水产品加工集散的大型渔港,并兼客货运输的综合性港口。


沈家门渔港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交汇处,北连长江口,直至黄渤海渔场;南临海南渔场;东濒温外、闽外等渔场,每逢鱼汛季节,我国沿海各省市,舟山各岛屿渔船,甚至台湾地区的渔船常云集于此,或进港避风,或交易鱼货,休整船具,进行补给。高峰时泊船近万艘,人员10余万。


历史发展

沈家门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徐兢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据该书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徐等奉宋徽宗命出使高丽,五月二十五日到达沈家门,称此地为“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并记有门的解释:“大抵海中有山对峙,其中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谓之门”。由此可见,沈家门地名由姓氏与海域地理特征结合构成。当地沈氏居民之缘来现尚无确考,仅据清道光及近现代有关文献记述,皆谓古代沈姓望族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其源或始于此。


清代之前,沈家门港潮水涨至南北两岸山麓。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北岸先后修筑海塘数条,平地面积得到扩展。到同治、光绪年间,北岸垒石扩展岸线,渔业初具规模,商业渐盛,逐步形成集镇。光绪三十三年(1907)《定海乡土教科书》记载,沈家门“市肆骈列,逼临港口,最便运输。交冬令,闽舟之捕带鱼者,栖泊于此。海物错杂,贩客麋至,更为繁盛。港之南,障以卢家峙,为寄碇胜地”。二十世纪初,沈家门已作为专业性渔港着称中外。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九日《申报》称:“浙江定海渔业,冠于全国,而沈家门地方,尤为渔民荟萃之区。每届冬汛,有大对船一千二百余对,放洋采捕”。


抗战时期的日据沦陷期和解放战争后期,沈家门渔港和渔业遭到浩劫,衰败不堪。解放后,沈家门渔港又得到迅速发展,1960年,港区进行规划整治,面貌大变。后来又陆续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和基本设施的建设,港口日臻完善。各类大、中、小型为渔业服务的企业如水产加工、海洋药物制造、船舶修造、锚链、石油等发展到数百家,商贸服务行业繁盛兴旺,形成网络。后方还有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水产研究院所等教育科研机构形成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体系。沈家门渔港临港工业体系正在崛起。


特色

沈家门常年汇集着各地的鲜活鱼、蟹、虾、贝、海水产品,每到夜幕降临,沿港十里海鲜排档摊点,来自各地的品鲜商客游人数不胜数。“尝海鲜、观海景、采海货”成为沈家门渔港的又一特色旅游项目。


沈家门渔港依山傍海,以观海景、尝海鲜、购海货为特色,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普陀山、朱家尖以及金庸笔下的桃花岛隔海相望。通过多年努力,现沈家门夜排档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均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每当夜幕降临,滨江路上人声鼎沸,夜排档摊位绵延里许,与渔火交相辉映。


文化内涵

沈家门渔港在长达数百年的开发发展史中,逐步形成了海岛渔港文化。长期受海上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渔港居民已形成了独特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思想行为方式,各种民间习俗,如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婚丧礼仪及语言方式、宗教信仰等等,无不渗透鲜明的海洋特色。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乘1、3、6、7、13、15、29路公交车在龙眼站下车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海洋捕捞渔获物定点上岸渔港名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