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荩

沈荩(1872年—1903年),男,汉族,湖南长沙人。为人“性情耿直,雄于胆略”,拥护变法,是非常坚定的革命主义者。[1]

1903年,沈荩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卖国密约的消息。他秘密查找到了《中俄密约》草稿,将《中俄密约》的草稿寄给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新闻西报》刊登此文后,国内外各大报纸纷纷转载,有识之士纷纷对这一卖国条约予以抵制。满清政府也因此而未能签订这个密约。满清政府得知这一新闻是沈荩所披露,便下令拘捕沈荩。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荩在北京寓所被捕,7月31日被满清政府下令绞杀。[2]

简介

沈荩,祖籍江苏吴县,随其祖到湖南,寄籍善化(今长沙县)。戊戌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等相交,认为湖南要实行革新,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效。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留学。1900年春返回上海,与唐才常等共同组建“正气会”,后来改名为“自立会”。担任干事,主持交通,工作十分积极,出力甚大。随后又到汉口,参加自立军,为右军统领,活动于湖北新堤一带。后来事情败漏,避走上海,潜往北京,并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3年,在报上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幕,进而引发了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和国内各阶层对清廷的反抗情绪,沈荩因此被满清政府搜捕,不久被勒杀。

個人功绩

“戊戌变法”时,沈荩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交往,认为要革新湖南,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功效。变法失败后,留学日本。1900年(德宗光绪二十六年)春返回上海。与唐才常等共组“正气会”,旋改名“自立会”,任干事,主持交通,出力甚大。随至汉口,致力自立军运动,为右军统领,活动于湖北新堤。事败后走上海,潜往北京,进而从事反清活动。1903年,因揭露《中俄密约》于天津英文报纸上,引发在东京的中国留日学生和国内各阶层的反对。7月19日被逮捕,被用绳勒而死。遂激起各界人民的义愤,对满清政府严厉抨击,进一步促进了革命运动迅速开展。

近期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大型图册中,收有一张沈荩烈士的照片。照片原件用以墨绿色的卡衬,在照片卡衬的下方,烫金“清国天津山本诚阳”等字样,想必是日本人开的照相馆。照片洗印得相当考究。按常理,这样的照片应是沈荩烈士生前送给莫理循的。赠予照片,表示两人相互尊敬与友好。在照片的背面,有手写的英文“沈克威,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沈荩”。查看莫理循日记中的手迹,照片背面的英文,是莫理循所写,只是一改他龙飞凤舞的写字习惯,写得异常工整。历史已匆匆走过了100多年,我们能想象莫理循当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几行字的吗?

照片上,沈荩的眉宇间凝结着睿智和忧郁。一介书生啊,何以让“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慈禧太后”(莫理循语)恼羞成怒,亲下手诏将他杀害呢!

牺牲经过

沈荩曾经参与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萌生了革命思想,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03年7月31日,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被满清政府绞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言被杀的新闻记者。

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容是1903年沙皇俄国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反而进一步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强迫满清政府接受。满清政府决定答应沙皇俄国的要求,欲与沙皇俄国缔结《中俄密约》。哪知《中俄密约》尚未签署,其详细内容即通过新闻媒体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一壮举的爱国者名叫沈荩。沈荩从小就立下了反清救国的远大志向。维新变法期间,沈荩积极主张变法,认为要革新湖南,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效。他和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多次接触,交往密切。维新变法失败后,沈荩留学日本,其政治态度也迅速由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

后来在天津,沈荩受聘为“报馆访事”,同时兼任一家日本报纸的通讯员,开始以记者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八国联军控制时期,由于沈荩擅长交际,又有政治眼光和新闻敏感性,很快便与八国联军的部分将士混得相当熟悉。北京各界名流听说沈荩认识许多外国朋友,纷纷前去巴结。为了从这些贵族口里打听到有用的信息,沈荩尽量和他们把酒言欢,虚与应付。

1903年,沈荩从满清贵族口中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密约的消息后,为阻止满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决心在签约之前把密约内容昭示天下,让全国人民认清清政府的丑恶嘴脸。经过多方努力,沈荩最终通过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搞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沈荩迅速将《中俄密约》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新闻西报》收到后当即原文刊登。随后,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日本新闻界还专门为此出了一期号外。《中俄密约》的内容公之于众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满清政府则陷入了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满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中俄密约》泄密后,满清政府立即派人全力查找密约泄露原因。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荩在北京寓所里被捕。

国内外一致谴责清廷恶行,审讯期间,沈荩毫不讳言自己的言行,坦承自己的爱国行为,并大声揭露慈禧太后企图掩盖《中俄密约》的卖国行径。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下令将沈荩绞杀。满清政府杀害沈荩后,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对满清政府的无比痛恨之情,就连外国报纸也纷纷加以谴责。沈荩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年仅31岁。[3]

可以想见,沈荩的牺牲也给了莫理循极大的心灵震撼。莫理循当时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他站在英国人利益的立场上,早已看不惯俄国在中国东北坐大的态势。在莫理循收藏的照片里,有在1901年前后的旅顺口照片,还有不少俄军驻扎在满洲地区的照片,就可见一斑。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沙俄乘人之危,以兵相胁,软硬兼施,逼迫中国地方官员密订《奉天交地且章程》,企图将中国东三省变成黄俄罗斯。莫理循从李鸿章处获得情报,立即于1901年1月3日在《泰晤士报》上披露,引起国际舆论和清廷一片哗然,满清政府驻俄公使杨儒拒签订约,斩钉截铁地对沙俄帝国说:“不!”使沙俄吞并中国东三省的阴谋没能得逞。

两年后,沈荩做的事,也是莫理循希望做的事,当他得知沈荩烈士牺牲时,在照片上工整的题字,满载着莫理循对同行的崇敬和对烈士牺牲的悲愤。这位牺牲的同行比他整整年少10岁。莫理循积极利用《泰晤士报》的版面,发动了一场遏制俄国影响的运动,呼吁俄国的天敌日本与俄国对决,以达到制衡,促成了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以致于当时的国际舆论界把这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日俄战争”称之为“莫理循的战争”。但在日俄战争结束后,莫理循又不满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罪恶行径,不惜与《泰晤士报》上司交恶,报道的笔端转向抨击日本,并提醒英国政府,日本威胁了英国在华利益,以至后来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

1912年莫理循当了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但他此前16年《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的影响力,远比他当顾问的影响力大得多。

社会评价

这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这是用生命说真话的湖南汉子。1903年,沙俄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还提出新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丧权辱国,欲与沙俄缔结《中俄密约》。密约事关中国的命运,沈荩以记者的正义,在签约之前把它昭示天下,阻止其签约。他将打探到的密约草稿立刻寄给天津英文《新闻报》。密约提前在报上发表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中俄签约计划成为泡影,他也惹来杀身之祸,牺牲时年仅31岁。

沈荩,这个日本《天津日日新闻》聘用的中国记者,向来擅长交际,他与京城内的众多洋人与贵族终日把酒言欢,过着一种“上流社会的舒适生活”。但他只是做了一个记者该做的事。1903年,沈荩得知中俄两国将签订一份密约,中国将在东三省及内蒙古的路政税权与其他主权“送予俄国”,于是,这个记者决心在签约之前,将密约内容昭示天下。

他买通了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弄到了《中俄密约》的草稿原文,并随即将其寄给了天津的一份英文报纸。这份见不得人的密约被原文刊登之后,激起强烈民愤,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沈荩因此被清政府下令绞杀。

沈荩的牺牲激起了西方舆论的巨大的反应,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探闻政府自杀害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慈禧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皇太后迫于各公使的压力,装出了鳄鱼流泪般的“仁慈”和“悔意”。烈士牺牲后,革命派报纸《中国日报》发表唁文:“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