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渠失職(覃發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溝渠失職》是中國當代作家覃發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溝渠失職
溝渠失職,災害無窮!
清江源頭,水系密集,縱橫交錯。說得具體明白一點,就是溝渠的網絡,像蜘蛛網一樣,籠罩着整個區域。還有水庫塘堰,像天空的星星閃閃發光,湖塘里的魚兒活蹦亂跳,水面的飛鳥自由翱翔,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令人嚮往。
溝渠是一個統稱概念,在此分述細緻一點。
溝,它是自然形成的水路通道。其溝床小,溝底淺,彎彎曲曲無規則。這種自然溝渠,不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兩千年後,人們便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優形(Ⅴ)溝渠。就是用混凝土預製成的溝瓦,長,寬,高均為五十公分,重約三十五公斤。想連接在哪裡,可盡情地連。若要鋪設一公里長的溝道,需用兩千塊溝瓦。溝瓦的成本和運力,土溝的挖掘和安裝,需要多少費用,是可想而知的。
渠,全是人工建造。例如,河南安陽有了"紅旗渠",清江源頭又冒出了一條"百里長渠"。此渠,溝底寬一點五米,渠床深度二至四米,土石結構。在五十年代,本地沒有挖掘機,全憑人工一鏟一鋤地挖,泥土是一筐一籮地肩挑背駝。勤勞的人民,要付出多少的血汗?聽說,該渠成功後,還拍攝了電影新聞紀錄片,在省級媒體上宣傳過。
兩千年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撥款,又重新修復了一次:即用水泥磚打底,外表摸面,比溝的價值高出幾倍。
貴重的溝渠呀,你能為人們作出多大的貢獻呢?
光有溝渠不算完備。還有無數的塘堰,比如白泥塘、大龍塘、馬家塘等等。 堰,即清江河的堤壩彼彼皆是。
溝渠塘堰齊備,莊稼人已無後顧之憂。
今年夏天,一場暴雨過後,天空放晴,村民們都要到田間地頭去走一走,看一看,生怕有水毀農田和莊稼遭災現象。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不看則已,一看叫人十分心寒:梯田坡土,一塌糊塗,玉米煙葉混雜不清,植物倒伏斷殘,幾乎絕收!
當時,有位近七十歲的老人,見到自己的莊稼毀於一旦,簡直是呼天搶地:「老天爺呀!你咋不睜眼睛啊?那麼多的溝渠,你們幹什麼去了?可惡的山洪,你怎不往清江里去?不往塘里沖?偏偏要在莊稼地里橫衝直撞?為什麼?」
還未停流的山水,不斷發出各種聲音:有怒吼聲,有報怨聲,有哭泣聲,也有自責聲。嘈雜的聲音,多數聽不清楚,近處溝渠的自責聲耐人尋味:我們出生於貴族家庭,主人寄予厚望,一定保障水稻不受乾渴,二是守護地殼不遭沖刷。我們沒能做到,我們失職了,我們有罪,理當受懲。不過,有一點要申訴一下:現在,多數土地已改朝換代,未見一塊水田,遍地都是花草苗木,蔬菜水果,藥材等等。正因如此,人們認為我們沒有存在的必要。我們不僅受到冷落,甚至有人將我們切肢解體!我們還有什麼職責可言?[1]
作者簡介
覃發丁,男,湖北利川人,生於1945年,中專學歷,政府部門退休,喜愛文字,閒暇時偶爾提筆作文,聊度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