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河南府

来自网络的图片

河南府,为古代府,府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范围大致为今河南洛阳市所辖地域。

东周时,洛阳(洛邑)为国都。秦置三川郡,西汉分置河南郡,均以雒阳为郡治。东汉雒阳为首都,曹魏时改雒阳为洛阳,仍为首都。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隋代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均以东都洛阳为中心。

唐代,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明代,洛阳河南江北行省的省治。清代,河南府治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民国三年,废府留县,属河洛道。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河南府

外文名称; 无

解释; 是对今天洛阳的古称

省份; 河南

地理位置

河南府,是对今天洛阳的古称。洛阳地处黄河以南,中原腹地。《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这里提到的"河"指黄河,而河东、河内、河南谓"三河",是以黄河为坐标界定的区域,中华初始文明皆集中发生在这一地区。具体来讲,河东指山西省大部,河内指焦作一带(包括洛阳市吉利区),河南则指洛阳。

洛阳称河南,是与河东、河内相对应的,若从地理位置上看,河东、河内、河南这三个区域,恰恰构成一个鼎足之状,而洛阳的孟津县正好处于轴心,这个县的西北为河东,北部和东北为河内,其南面正是洛阳,也就是河南。

史料记载

河南府:冲,繁。隶河陕汝道。粮捕、水利通判驻。清初沿明制,领州一,县十三。雍正二年,陕升直隶州。灵宝、阌乡、卢氏先后割属。东距省治三百八十里。广三百六十里,袤五百十五里。北极高三十四度。京师偏西四度二分。

洛阳冲,繁,难。倚。城北:北邙山。东南:大石。南:周山。西南:秦山。洛水自宜阳入,右合甘水,至王城西南。涧水,即谷水,自新安入,迳谷城故城东,合孝水、金谷水来会。又东,迳王城南,至城南,瀍水亦自孟津来会。所谓"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南有伊水,自伊阳入,右纳江左河,古大狂水,又北,左合土沟、板桥、厌涧,右纳小狂水,古来需水,迳前亭、伊阙口,其左龙门,右香山,左合灵岩寺水,迳右枝津,左枝渠故渎从之。龙门、彭婆、翟庄、白沙四镇。周南一驿。

偃师冲。府东少北七十里。古西薄。县西,帝喾及汤所都。城北:北邙山。东南:轘辕。西:首阳。南:缑氏、景山。古阳渠、谷水故道,堙。洛水自洛阳入,伊河注之,又折东北流入巩。伊河亦自洛阳入,迳县西南,又东北注於洛。又合水、刘水、休水、鄩水皆注於洛。府店一镇。首阳一驿。

宜阳简。府西南七十里。南:锦屏山、万安城。西南:石墨。西:熊耳。洛水自永宁入,水经注:东合白马溪、昌涧、杜阳涧。又东,左合渠谷、厌梁、黄中涧、禄泉、共、临亭川水,又东迳九曲南,注豪水,右合黑涧、虢水,又东北出散关南,又东,枝渎左出焉,惠水注之,入洛阳。韩城镇,县丞驻。又福昌、三乡二镇。县驿一。

新安冲。府西七十里。东南:瞻诸山。西南:郁山。北:慕容山。南:密山。西北:队山。河水自渑池入,迳匡口渡,合畛水。山海经"出青要山"。水经注:强山俗名强山水,又东入孟津,横水从之。山海经:正回水出騩山。谷水迳烂柯山,又东迳阙门,合广阳川,右石默溪、宋水,迳城南,又东迳函谷关,东入特坂,右合皂涧、爽慈涧水,入洛阳达之。慈涧即娄涿山。少水出瞻诸山,实乱流合涧水。白石山陂水,古涧水正源,水经注意主山海经,而并列四涧,则郭注误之耳。匡口、杨寺、仓头、石寺、北冶、石井、慈涧、阙门八镇。西关一驿。

巩冲。府东北百二十里。周巩伯邑。后东周君居。有轘辕山、九山。东南:天陵,山海经霍山,以其西宋诸陵改焉。南:侯山。西北:萯山。河水自孟津入,为裴峪渡,古小平津,右合鲔水,又东五社津、神尾山。西南:洛水自偃师合休水,迳鄩城、訾城,右合罗水、明溪泉。又东北,黑石渡,右合黄水、康水、石子河,迳城北,右合市河、魏氏河,又东神堤渡,右合任村水,为洛口,亦洛汭,入汜水,石城河从之。黑石渡、青泥、回郭三镇。洛口一驿。

孟津简。府东北四十里。城南:邙山。西:柏崖。西北:河水自新安入,合正回水,又东合滽々水为河清渡,后魏峡石津。又东迳汉平阴,合五曲九水,迳光武陵,至城北。又东,古孟津,迳平县故城北,合浿水,入巩。西南:谷城山,瀍水出,其任岭从之。长泉、旧县、双槐、油房四镇。县驿一。

登封简。府东南百十里。北:太室山。汉置嵩高以奉,是为中岳,古外方。其西少室,休水出,合大穴山水入偃师。其西南,大熊,山海经大虘,地理志阳乾。颍水出颍谷,是为右颍,左会中颍、左颍,迳城南,又东,左合少阳溪、五渡水,迳阳城故县南,左合石淙水,古平洛溪,又东南入禹。其北,阳城山,洧水出,东迳阳子台入密。西南:大虘口,狂水出,水经注"西迳纶氏故城南,左与倚薄山水合,八风溪水注之。又西得三交水口,迳缶高山北,与湮水合,又西迳湮阳城南",入洛阳,来需水从之。县驿一。

永宁简。府南百九十里。崤山,县北,汉回溪坂在焉。东北:熊耳。东南:天柱。西南:金门。洛水自卢氏入,左合大沟河。水经注"东迳高门城南,东与高门水合"者。又东,松阳溪水,迳黄亭南,合黄亭溪水。又东得鹈鹕水口,右元沪山水、荀公涧口,迳檀山南,库谷水注之。又迳仆谷亭北,左合北水。又东,侯谷水,迳龙骧城北,左合宜阳北山水,又东,右广由涧水、直谷水,左蠡县西坞水,又东过蠡城县南,右会金门溪水,左合款水,黍良谷水入焉。又东,右太阴谷水、白马溪,又东,左合北溪,入宜阳。昌涧水、杜阳溪水、西度水并从之。县驿一。

渑池冲。府西百六十里。东:大媚山。北:韶山、石门。东北:天坛、白石。西北:河水自陕入,为槐耙渡,迳桓王山,合五龙潭,又东,济民渡,合金陵涧,入新安。西南:马头山蹑陕。谷水出谷阳谷,迳土壕,合熊耳北阜水,水经注渑池川。又东迳俱利城,左合羊耳河,至城南,又东,左合北溪,搭泥镇千秋亭,雍谷水、晋水从焉。崤店一镇。南村巡司。义昌、蠡城二驿。

嵩难。府西南百六十里。东北:三涂山、鸣泉。北:介立。西北:陆浑。东:惠明。西南:卧云。伊水自卢氏入,迳郭落山北,水经注,左合滽滽水。又东北,南屈为渊潭,右合太阳谷水、鲜水、左蛮水,又东,北历崖口,左合七谷水,迳嵩县南,左合蚤谷水,又东北迳陆浑岭,东,温泉水、焦涧水、明水、洧阳水、马怀穚水,右大戟水,左吴涧水,又东北入伊阳。伊阙前溪水从之。乾隆中,令康基渊浚新故渠二十有一。南:伏牛山,汝水出,其分水岭石柏谷。水经注:东北迳太和城,历长白沙口,狐白溪水注之,东入伊阳。又西北,离山,淯水出,俗名白河,东入南召。旧县镇,巡司驻。县驿一。

历史沿革

洛阳(洛邑)东周时为国都。秦置三川郡,郡治在雒阳(洛阳),西汉时析三川郡,东部为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河南从此成为地名,一直到清末,河南郡、河南尹、河南府这样的称谓,都特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东汉时雒阳为首都,曹魏时也为首都,但改雒阳为洛阳,行政建制沿袭东汉的。西晋改河南尹为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东晋十六国时期,河洛地区仍为河南郡。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隋代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

唐代,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代置河南府,下领一州(陕州,治所在今三门峡市)十二县(洛阳县、偃师县、宜阳县、永宁县、灵宝县、阌乡县、陕县、渑池县、孟津县、新安县、巩县、登封县)。

明代置河南府,下辖一州十三县(在元代辖境上增加嵩县)。

清代置河南府,府治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雍正二年(1724年)后下辖十县,少了灵宝县、阌乡县、陕县。

辖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今河南省偃师市)、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孟津(县治在今河南省孟津县老城)、登封(今河南省登封市)、永宁(今河南省洛宁县)、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嵩县(今河南省嵩县)共10县。

民国时期置河洛道,下领十九县,在清代辖境上又增加陕县、灵宝县、阌乡县、卢氏县、临汝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伊阳县。[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