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河南盘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南盘鼓

河南盘鼓是河南地区的一种鼓乐舞蹈表演剧目,它是河南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该民俗还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怡情乐性的教化作用。

基本内容

中文名:河南盘鼓

属于:民间艺术

类型:鼓乐舞蹈表演剧目

相关:武陟盘鼓是豫北盘鼓的缩影

分布

武陟盘鼓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武陟盘鼓是豫北盘鼓的缩影。自古以来,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马走廊,也是黄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换代各路人马鼓嘈而行夺洛阳、取汴梁。三国时,魏晋将这里据后勤和官贵的休闲之地,鼓乐之盛非他方可比。黄河、沁河三年两决口为患华北,朝廷每年征用大批民工修堤筑坝,堵口治河,督战的“催阵鼓”和祭祀河神的礼乐不绝于耳。武陟盘鼓对于研究黄河文化等具有重大意义。

武陟盘鼓以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是大鼓大镲,有二十四面鼓十面镲。击鼓者保持一定队形,变化有序,或击打鼓面,或击打鼓沿,有轻有重,抑扬顿挫。击镲者排列在鼓队两边,根据鼓乐变化击镲,威猛庄重,声如霹雳。

当前武陟盘鼓仅仅存在于黄河沿岸的少数几个村子,只是当地农民生产之余的一个娱乐活动,武陟县其他地方的民众对盘鼓了解甚少,对盘鼓的现状以及发展更是漠不关心。

自武陟盘鼓入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为保护和弘扬武陟盘鼓文化,武陟县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在县文化馆举办了盘鼓培训班,参加人员达100人。县文化局还召开以“保护武陟盘鼓艺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主题的研讨会,制定了十年保护计划。2007年三月二十日(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农村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武陟县在嘉应观前举办了盘鼓大赛,以期用比赛促发展。

开封盘鼓

开封盘鼓,[1]又名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鼓乐表演艺术。由众多人组成规模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马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2]。

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

开封盘鼓的源流及其沿革

开封盘鼓是一种纯鼓乐形式,鼓队由十几人至几十人组成,所用乐器只有大镲、人鼓、马锣三种打击乐器。这种形式的乐队,起源于古代军队中流行的一种鼓乐——讶鼓。

讶鼓,有关史料中也记作“迓鼓”、“砑鼓”。其正确记法应为“迓鼓”。迓,“迎接”之意,“迓鼓”意为“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迓鼓之名有两种含义:一、这种鼓乐主要用于迎送仪式。在古代军队中,用于迎送贵宾及凯旋庆典;在民间则用于迎神、送神、求雨等风俗仪式及节日庆典活动。二、有“行进中演奏”之意。由于迓鼓中用的大扁鼓是用布带挎在肩上或绑在腰前演奏的,因此可以在行进中演奏,民间也称之为“走街鼓”。迓鼓与其他民间鼓乐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军队中就已流行迓鼓。河北磁县的北魏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批军士打扮的击鼓俑,其形状及演奏方式与如今的开封盘鼓很接近,这种形式的鼓乐至今仍在磁县流行,名称就“迓鼓”。

北宋熙宁年间,迓鼓开始与民间舞蹈相结合。人们装扮着各种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鼓的节拍而舞,称作“迓鼓戏”或“舞讶鼓”。由于这种表演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很快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明代,几乎所有的民间舞蹈的表演都由迓鼓伴奏,因此,“迓鼓”便成广义的民间舞蹈的统称。

清代以后,随着新兴的一种民间艺术“秧歌”的盛行,迓鼓便逐渐衰落,史料中也不再有关于迓鼓的记载。但至到今天,北方的不少地方仍有迓鼓的遗存,不过各地的名称不同,如河北磁县一带的“迓鼓”,北京廊房一带的“挎鼓”,山东淄博一带的“商家大鼓”等。北宋时期,迓鼓就已在开封流行,《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即有关于迓鼓的记载。当时的迓鼓还只是纯器乐演奏的形式,仍保留着早期迓鼓的特征。到了明代,迓鼓就已成了开封市民间舞蹈的总称。明人朱有墩在《黄钟醉花阴》散套中曾描述了开封城内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讶鼓,欢声恰似雷。”明代以后,“迓鼓”一词在开封消失了,但无论是纯鼓乐形式的迓鼓,还是由迓鼓伴奏的民间舞蹈“舞讶鼓”(如今不妨称之为“讶鼓舞”),直到今天,仍在开封民间盛行而不衰,只不过今天被称作“开封盘鼓”,而“迓鼓舞”则已成为一种没有名称的民间舞蹈罢了。至于对民间舞蹈的统称,明代还称之为“迓鼓”,如今民间则称之为“玩会”。

鼓队组成

开封盘鼓所用乐器以鼓为主,配以大镲,马锣等铜器。鼓队无固定编制,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按“鼓二镲一”的比例组合。最小的鼓队有十几个,大的鼓队可有几十人甚至百余人组成。鼓队所用的木框扁鼓均为同一种形制:鼓面约45厘米,木框,高约30厘米,呈棋子形。演奏时,将鼓的背带斜挎在左肩,鼓置于腰前,鼓面向上,用双鼓槌击奏。击鼓方式有“击鼓面”、“击鼓面边缘”、“击鼓框”、“双槌互击”几种。铜器多用大镲(民间称之为“帽儿镲”),亦有配用手镲、水镲的。传统鼓队中常配有四面或八面马锣。演奏中,锣手常将马锣抛向空中,马锣落下后,接在手中继续演奏,称之为“撂马锣”。近几年来,擅长此技者越来越少,如今各鼓队均已不再使用马锣了。

各鼓队无论规模大小,均有一人手持一面写有“令”字的三角形小旗担任指挥,称作“令旗”。平时鼓队的训练中,“令旗”负责向年轻鼓手传授鼓谱,讲解各种技巧。正式表演时,则通过手中的小旗指挥鼓队的起、止、强弱、速度等,同时还要指示鼓谱的节奏特征,以保证鼓队鼓点清晰、整齐。因此,“令旗”在鼓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开封盘鼓有“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一个圆圈,“令旗”位于圆心,鼓手们面向“令旗”而背对观众。当鼓队为民间舞蹈伴奏时,鼓队位于表演场地的一侧,面向表演场地。“令旗”位于鼓队与舞蹈演员之间。“行进演奏”时,小的鼓队常走成四横排,第一、四排是镲,中间两排是鼓,“令旗”,位于一、二排之间。为了能看到令旗,第一排镲手常面向令旗,退着步子行进。较大的鼓队常排成四路纵队,中间是鼓,两边是镲,令旗在最前面,面向鼓队,退步行进。

由于开封盘鼓的节奏并不是规整的进行曲节奏(即不是规整的“双拍子”节奏),鼓手们无法用“齐步走”的统一步法前进。因此,在鼓队长距离的行进演奏中,只要求鼓点整齐,不要求步法一致。当鼓队行进至观众较多的地方或接近预定的表演场地时,鼓队会按照令旗的提示,进入“表演性”的演奏状态。这时,全体鼓手的步法按鼓点的节奏统一起来,该迈步时同时迈步,该停步时同时停步。鼓队行进的速度明显放慢,而击鼓的动作幅度加大,整个鼓队时走时停,时起时伏,动作整齐、豪放,极富舞蹈性。全体鼓手既是乐器的演奏者,又是挎着鼓的舞蹈表演者。这种舞蹈性的器乐演奏,具有十分热烈的气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常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音乐特征

1、演奏技巧及鼓谱用字

开封盘鼓的演奏属齐奏方式,但鼓与镲的节奏不是完全相同的。鼓的节奏急促而稠密,镲的节奏稀疏而简洁,二者融在一齐便形成强与弱、全奏与分奏等不同的音响色彩。加之鼓有多种击奏方法,因此形成以下各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及与之相对应的鼓谱用字:

吨:鼓镲齐奏。连击时记作“轮吨”。

个:鼓齐奏。连击时记作“那个”。

夸:右鼓槌击打鼓框。由于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吨”、“个”小得多,因此,在鼓谱中“夸”即代表休止符。

除上述基本演奏方法外,鼓还有几种演奏方法,只用于鼓谱的某些特定位置:

夸:双槌同击鼓框前沿。

哗啦:双槌交替敲击鼓框前沿。

吃:双槌在空中交叉互击。

2、基本节奏型及鼓点的构成

开封盘鼓中的基本节奏型,民间称之为“鼓串”。常用的鼓串有

1)“哗啦啦”鼓串:

2)“挎边”鼓串:

3)“单吨”鼓串:

完整的“鼓点”(即曲牌)由若干句长短不一的“鼓串”组合而成。不同的鼓点,所含的乐句也多少不一。最少的只有一句(如[老得胜]),最长的则有几十句,一般多为十几句。鼓点中的鼓串常以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形式出现,具有典型的“句句双”的结构特征。但在这些“重句”式的鼓串之间又常插入各种不反复的鼓串,从而形成“双句”与“单句”交替出现的结构特征,使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频繁转换,产生一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始无终”的艺术效果,使人百听不厌。

每个鼓点在结构上常由“曲头”、“曲腹”、“曲尾”三部分组成。曲头多为-、两个重复的鼓串;曲腹则多用若干句稍长的不重复的鼓串。曲尾常为一个很长的、连绵不断的长鼓串,民间称之为“半拉山”,意思说这句长鼓串在一个鼓点中占有半段的份量。如下例:

开封盘鼓鼓点中所使用的“鼓串”(即基本节奏型)数量并不太多,但由于各个鼓点在使用鼓串的多少、鼓串的排列顺序、鼓串的变形方式均不相同。因此,各鼓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在开封城乡,现有几十支鼓队,所奏鼓点有上百个,其中绝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个鼓点来。即使是同名的鼓点,各队之间也大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各鼓队的鼓点自成体系、互不相容的格局。但由寸:所有的鼓点均是在共同的一些基'本鼓串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就整体而言,开封盘鼓的节奏风格又是极为统一的,以致于不熟悉鼓点内部结构的人,无法分辨出各鼓队所奏鼓点的差异。

开封盘鼓是-种行进中表演的鼓乐,民间称之为“走街鼓”。但其鼓谱的节奏形态并不具有规整的节拍形式。在鼓谱中虽然有大量的“双拍子”(2/4或4/4)鼓串,但这些鼓串常被各种各样的“单拍子”(1/4或3/4)鼓串所隔断。因此,就整体节拍形态而方,开封盘鼓使用的是一种“混合节拍”。

就“句法”而言,各鼓点中均有大量的“双句子”(即由反复而形成的“句句双”式的乐汇),但同时又有大量的“单句子”夹杂其间。此外,各句之间长短不一,各鼓点之间句数多少不一,就使得所有的鼓谱都具有“自由诗”一样的结构特征。

由于上述特点,使得开封盘鼓在记谱时必须符合以下两点:第一,谱潜面不能套用1/4、2/4、3/4等拍号进行"混合节拍"方式记谱。否则,不但拍号变换频繁,不便于阅读,而且也不符合鼓谱节奏的内在规律。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角度去考察,开封盘鼓的鼓谱只能用"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进行记录,鼓点中反复出现的二拍、三拍子、四拍子等节奏型,均处于临时的、不稳定的状态。因而构不成“一板一眼”、“一板两眼”、“一板三眼”等节拍。第二,由于开封盘鼓的鼓谱并不呈现出方整的结构,且各句之间长短不一,因此,不能采取“连续记谱的方式”。只有采用“"分句分行”的方式记谱,才能忠实地显示出鼓谱内部的句法结构。在开封盘鼓的谱面中,竖直线并不是“小节线”,而是各句内“鼓串”间的分隔线,以体现鼓点的内部结构。

这种记谱方式,即便于显示各鼓点的结构特征,又便于背记鼓谱。

开封盘鼓的“套曲”结构:

开封盘鼓的鼓谱属“套曲结构”。各鼓队所奏的全部鼓点称为——“套”,每套鼓谱均由若干个鼓点按固定的顺序连接而成。各套鼓谱之间所含鼓点的数量多少不等,最少的有三、五个鼓点,多的有十几个鼓点。如最有代表性的“老得胜会鼓谱”就由[老得胜]、[头道花]、[二道花]、[三道花]、[架三棒]、[葫芦炮]、[羊抵头]、[双嘟噜]、[抽梁抽柱]、[单游四门]、[双游四门]、[十六棒]、[狗咬狗]、[花三点]、[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凤凰三点头]、[狮子滚绣球]共十八个鼓点组成。在这套鼓谱中,前四个鼓点是基本鼓点,因为它们集中使用了开封盘鼓的各种不同的节奏型。这些鼓点中的一些基本节奏型在以后的各鼓点中反复出现,有的是原节奏型,有些是经过某种变形的。尤其是[架三棒],其节奏型穿插在各个鼓点中,被称做“鼓魂”。鼓谱中的这一特点,使得开封盘鼓的鼓点既风格统一,又富于变化。大部分鼓谱都属于这类联套方式。

在市区东郊的孙庄、范庄、沙岗寺一带流行的鼓谱,无论在鼓点的变化手法及连套方式上,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对于研究民间音乐的作曲手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全套鼓谱是在四个短小的鼓点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地发展、变化而成。首先,四个原始鼓点按一定顺序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小套”;然后,四个鼓点同时进行“换头”、“换腹”、“换尾”、“扩句”、“缩句”等变形处理,每变形一次,就按原来的顺序连缀组合一次,形成一个新的“小套”。这样,经过五次变形,产生五个新的“小套” 加上原始形态的第一套鼓点,最后形成了包含六个“小套”共24个鼓点的全套鼓谱。在各套鼓点内部,鼓点的数量相同,鼓点名称相同,排列顺序相同。正套鼓谱结构规整、鼓点排列有序,同时有富于变化。这样的鼓点变形法和连套法,反映出在传统民间音乐的创作中,不仅有“即兴式”的作曲模式,同时也有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设计”型的音乐创作模式。

演奏特点

与其他民间锣鼓乐相比较,开封盘鼓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开封盘鼓是一种齐奏形式,因此,开封盘鼓无论在鼓队中使用多少面鼓,鼓的形制是完全相同的,不需要专人演奏“领鼓”(即起指挥作用的独奏鼓)。另外,尽管鼓谱的节奏变化丰富,却没有“散板”、“延长音”、“临时休止”等节拍形式,所有的鼓点都是按一种习惯的速度、固定的顺序连续演奏的。就连强弱力度变化,也是由鼓谱所规定的。因此,鼓队没有指挥完全可以正常演奏。之所以必须要有“令旗”则是为了时刻提示鼓点的节奏特征,防止个别鼓手记错鼓点或速度不一致而造成演奏中的混乱。

艺术风格

开封盘鼓所用的大扁鼓属低音鼓,所用的镲也多为大镲。当几十面鼓,几十副镲在一起敲响时,气势十分宏大,远听象惊雷,近听如万炮轰鸣,颇有排山倒海之势,惊天动地之威。加之鼓点复杂多变、节奏强烈,表演热烈、粗犷豪收,具有一种近于原始、粗放、拙朴的艺术风格。同时,变幻莫测的鼓点和整齐而清晰的演奏,又使之带有一种细腻的,成熟的韵味。开封盘鼓这种融粗放与细腻、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它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人以极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这正是开封盘鼓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深深地扎根在开封市民间、久盛不衰的原因。

现状

1991年,开封盘鼓在北京龙潭庙会上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民间花会大赛的一举夺冠。同年9月,参加在太原举行的中国国际锣鼓节,在参赛的9个国家和9个省、市的代表队中,开封盘鼓一举荣获最高奖金奖,同时在沈阳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上,6项奖项的冠军悉数收入囊中。之后,开封盘鼓在全国民间花会大赛中连续参赛九届获9个金奖,在国际秧歌节上连续4届获4个金奖,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和全国鼓舞大赛中均获金奖。

1994年,开封盘鼓打出国门,到日本三重县世博会上表演,当地人民被开封盘鼓的魅力所征服,他们惊呼开封盘鼓为“神鼓”。同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开封18名少年盘鼓手表演了《鼓钹争春》,将开封盘鼓技艺展示给全国人民。

1997年,开封盘鼓参加香港回归祖国大型文艺晚会,进行了开场盘鼓舞表演。

1998年,代表队赴美国迪斯尼乐园表演长达6个月,给美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99年,又夺得中华鼓王大赛金奖,并赴澳门参加回归祖国的庆典仪式。在建国50周年大庆活动中, 开封盘鼓作为特邀代表,在中心会场——天安门前进行表演。由于这些战果,河南省文化厅将1991年称为“开封盘鼓年”。[1]

参考文献

  1. 河南盘鼓道客巴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