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津九龍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1月7日 (二) 11:20 由 超凡脱俗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河津九龍廟
 

中 文 名:     九龍廟

外 文 名:     Kowloon Temple

別     名:      真武廟 玄武廟、祖師廟、

位     置:     中國山西省河津市城區西部

建 築 特 征:     依山而建 其狀如龍

建 築 風 格:     清代

修 建 時 間:     1357年

文 保 等 級: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   位:        山西地區最早建立的旅遊景點之一

廟   會: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九龍廟,位於山西省河津市城區三里許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其狀如龍,故俗稱九龍廟,又稱真武廟、玄武廟,祖師廟等。

九龍廟歷史悠久,坐北朝南,所有建築依山而建,總面積約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九龍廟雖無確鑿記載始建時間,但從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徽宗批准修建真武廟算起,至今也有八百餘年的悠久歷史[1]

新中國成立後,九龍廟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是山西地區最早建立的旅遊景點之一。

建築介紹

九龍廟總面積約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現存廟宇為清代建築風格,殿、樓、閣、亭、台、坡階、棧道、廊舍、牌坊等共三十四處之多。

臨街山門的正門上懸「九龍廟」橫匾;門口兩條琉璃龍盤旋在靈官樓牆上,兩旁門有磚雕鐫刻「仙露」、「明珠」門額;正門與旁門之間各有平台,上置鐵獅,北雄南雌,於「文化大革命」初期丟失,現依原樣補鑄。在正門和兩旁門上分別建樂樓和鐘樓、鼓樓。樂樓面西與正殿相對,樓基為石砌,高約2米,上為懸山式勾連前後卷棚頂,前檐和兩側有斗拱、昂嘴及龍鳳等雕鏤裝飾。廟院正面主殿為圓山式歇山頂,面寬5間,進深4間,3面廊中有14根圓柱支撐;殿中有木雕彩繪神龕,塑金裝九龍聖母坐像和2侍女立像,兩側殿壁上繪降龍、伏虎羅漢畫像。正殿兩側有偏殿,分祀子孫聖母、痘疹聖母。廟院南北兩廂分別有耳廳、廊房、土地祠、井神祠及南北兩座小院;廟院中還有祭台及兩株古槐、兩眼古井。其中有一眼小井,相傳為「藥井」,舊志記載:「金皇統八年(1148年)碑云:『人有疾,飲之即愈,洗之即明』」[2]

所有建築皆依山勢而上下,殿坡棧道均隨地形而低高。錯落有致,其勢突兀,氣勢磅礴。九龍廟因地理位置東望虎崗,西瞰龍門,南臨汾水,北枕紫金,故有「西河畫舫」、「孤雲送月」、「雁塔凌空」、「倚斗金鑾」、「太華晴峰」、「汾水秋波」、「小橋飛鳳」、「原麟疊翠」----「麟島八景」的美麗傳說。

廟宇歷史

早在宋元以前,紫金山麓緊連的九個山峰,其狀如龍頭高昂,人稱九龍山、九龍頭、九龍崗,古時每個山頭曾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廟宇,即禹王廟、雷公廟、八仙廟、藥王廟、真武廟[3]、山神廟、帝君廟、三皇廟、天神廟等。隨着時間的變化,多數廟宇倒塌被毀,惟獨九峰之中最大的建築群—真武廟尚存。由於廟址寬敞,後人便陸續把損毀的廟宇又先後遷建到了真武廟的山頭上。這樣一來人們就把真武廟俗稱為九龍廟,延襲至今。通過不斷地遷建、添建、真武廟也逐漸地形成一座較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此廟居勢高峻,三面臨空,形狀似島。又因崗頭遍嶺是青松翠柏,故遠在清乾隆以前就有「臥麟崗」之稱。清咸豐十一年,崇文社等人在創建崇文閣、純陽洞時方題名「麟島」[4]

九龍廟到底創建於何時,雖無確鑿記載,但廟內尚存的古柏可資推算。這棵古柏腰圍268公分,它比我國三大古都西安大雁塔洛陽龍門、北京白雲觀和柏樹最多的天壇現存的古柏還要粗,應有千年歷史。

後期修建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當時的縣委、縣政府於1981年6月成立了搶修九龍廟籌建委員會,並得到社會各屆及廣大人民群眾發啟募捐倡儀,並得到了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的大力支持,董老除了在經濟上級予資助,在搶修工程竣工後,還專門題寫了「堪壯三晉」四個大字。九龍廟重修後,恢復了古時所描繪的壯觀氣勢:「百尺崗頭氣概雄,環山帶水繪難工,北連紫嶺千峰秀,西繞黃河九曲通,道路崎嶇驚地險,樓台高聳望天空,幾回着履來登眺,秦晉山河入望中」[5]

視頻

山西河津九龍廟

河津九龍廟也稱真武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