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河津九龙庙

 河津九龙庙
 

中 文 名:     九龙庙

外 文 名:     Kowloon Temple

别     名:      真武庙 玄武庙、祖师庙、

位     置:     中国山西省河津市城区西部

建 筑 特 征:     依山而建 其状如龙

建 筑 风 格:     清代

修 建 时 间:     1357年

文 保 等 级: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   位:        山西地区最早建立的旅游景点之一

庙   会: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龙庙,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三里许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其状如龙,故俗称九龙庙,又称真武庙、玄武庙,祖师庙等。

九龙庙历史悠久,坐北朝南,所有建筑依山而建,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九龙庙虽无确凿记载始建时间,但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徽宗批准修建真武庙算起,至今也有八百余年的悠久历史[1]

新中国成立后,九龙庙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是山西地区最早建立的旅游景点之一。

目录

建筑介绍

九龙庙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现存庙宇为清代建筑风格,殿、楼、阁、亭、台、坡阶、栈道、廊舍、牌坊等共三十四处之多。

临街山门的正门上悬“九龙庙”横匾;门口两条琉璃龙盘旋在灵官楼墙上,两旁门有砖雕镌刻“仙露”、“明珠”门额;正门与旁门之间各有平台,上置铁狮,北雄南雌,于“文化大革命”初期丢失,现依原样补铸。在正门和两旁门上分别建乐楼和钟楼、鼓楼。乐楼面西与正殿相对,楼基为石砌,高约2米,上为悬山式勾连前后卷棚顶,前檐和两侧有斗拱、昂嘴及龙凤等雕镂装饰。庙院正面主殿为圆山式歇山顶,面宽5间,进深4间,3面廊中有14根圆柱支撑;殿中有木雕彩绘神龛,塑金装九龙圣母坐像和2侍女立像,两侧殿壁上绘降龙、伏虎罗汉画像。正殿两侧有偏殿,分祀子孙圣母、痘疹圣母。庙院南北两厢分别有耳厅、廊房、土地祠、井神祠及南北两座小院;庙院中还有祭台及两株古槐、两眼古井。其中有一眼小井,相传为“药井”,旧志记载:“金皇统八年(1148年)碑云:‘人有疾,饮之即愈,洗之即明’”[2]

所有建筑皆依山势而上下,殿坡栈道均随地形而低高。错落有致,其势突兀,气势磅礴。九龙庙因地理位置东望虎岗,西瞰龙门,南临汾水,北枕紫金,故有“西河画舫”、“孤云送月”、“雁塔凌空”、“倚斗金銮”、“太华晴峰”、“汾水秋波”、“小桥飞凤”、“原麟叠翠”----“麟岛八景”的美丽传说。

庙宇历史

早在宋元以前,紫金山麓紧连的九个山峰,其状如龙头高昂,人称九龙山、九龙头、九龙岗,古时每个山头曾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庙宇,即禹王庙、雷公庙、八仙庙、药王庙、真武庙[3]、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等。随着时间的变化,多数庙宇倒塌被毁,惟独九峰之中最大的建筑群—真武庙尚存。由于庙址宽敞,后人便陆续把损毁的庙宇又先后迁建到了真武庙的山头上。这样一来人们就把真武庙俗称为九龙庙,延袭至今。通过不断地迁建、添建、真武庙也逐渐地形成一座较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此庙居势高峻,三面临空,形状似岛。又因岗头遍岭是青松翠柏,故远在清乾隆以前就有“卧麟岗”之称。清咸丰十一年,崇文社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麟岛”[4]

九龙庙到底创建于何时,虽无确凿记载,但庙内尚存的古柏可资推算。这棵古柏腰围268公分,它比我国三大古都西安大雁塔洛阳龙门、北京白云观和柏树最多的天坛现存的古柏还要粗,应有千年历史。

后期修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于1981年6月成立了抢修九龙庙筹建委员会,并得到社会各届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启募捐倡仪,并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的大力支持,董老除了在经济上级予资助,在抢修工程竣工后,还专门题写了“堪壮三晋”四个大字。九龙庙重修后,恢复了古时所描绘的壮观气势:“百尺岗头气概雄,环山带水绘难工,北连紫岭千峰秀,西绕黄河九曲通,道路崎岖惊地险,楼台高耸望天空,几回着履来登眺,秦晋山河入望中”[5]

视频

山西河津九龙庙

河津九龙庙也称真武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