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霑益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7月2日 (六) 16:24 由 蕙質蘭芯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地理环境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霑益縣隸屬雲南省曲靖市。地處東經103°29′~104°14′,北緯25°31′~26°06′。位於雲南省東部,曲靖市中部。自古有「入滇鎖鑰」、「入滇門戶」、「入滇第一州」之稱。 總面積2910平方千米,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區,平均海拔2000米,年降雨量1000毫米,年平均氣溫14℃。下轄4街道2鎮5鄉,全區常住人口45.51萬人(2018年),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8萬。區政府駐地西平街道。

霑益區是雲南省革命老區、中國重要煙草基地、藥用花卉基地。2011年,霑益區生產總值117億元,財政收入12.35億元。著名景點有珠江源、海峰濕地、五尺道。[1]

歷史沿革

秦修五尺道即經霑益,境內有七八十公里。

三國時期(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主戰場就在南盤江兩岸。霑益城北九龍山深溝五尺道外一山石上,仍存諸葛亮所刻「毒水」二字。

唐置西平州,治今霑益。州志載:「西平廢州在城東二里。」西平州城即為霑益州城之始,僅存13年就改為盤州,西平州廢。西平州城至今已1300多年,其址已無從查考。霑益老城系宋朝大理國磨彌部蠻蒙提所建,名易陬籠。

元至元年間,置霑益州,領交水縣(今霑益縣),治易陬籠,更名交水城。

明天啟三年(1623),選新址築「城交水,以磚石。高一丈四尺,厚丈,周圍六百丈,徑一里三分,垛口一千二百零,雉堞高六尺,開四門,東曰太平,南曰河清,西曰覲華,北曰拱辰,城樓四,久圮。」此城池約0.4平方公里。

霑益城池曾於清雍正十年、嘉慶七年、道光二十年、同治三年和光緒二年修葺,設正街4條,中有直街1條,「各以所在方向名之曰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其交會之地則曰十字街」,幾條大街皆寬6米,泥石路面。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由雲南全省公路總局組織測設修建的滇黔公路(土路)通至霑益。

1949年建國後,城牆拆毀。今中街東端北側存有城牆遺蹟,東門街、西門街、中街、北門街、南門街仍有舊時風貌。

1958年8月,霑益、曲靖兩縣合為曲靖縣,機關駐霑益。11月,馬龍縣併入。

1961年3月,析馬龍縣。

1965年8月,沾、曲分為兩縣。

1983年8月,合曲、沾兩縣為縣級曲靖市。

1989年,原縣級曲靖市人民政府為實現地名標準化,在原有16條街巷的基礎上,又新命名街、巷(道)9條,更名1條。

1997年5月6日,撤銷曲靖地區和縣級曲靖市,設立地級曲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麒麟區城關鎮文昌街。曲靖市設立麒麟區和霑益縣。麒麟區轄原縣級曲靖市的城關、三寶、越州、東山4個鎮和環城、珠街、沿江、茨營、瀟湘、西山6個鄉。

1998年1月,霑益區縣級機構開始運轉,霑益縣治地位正式回復。

2016年4月1日,國務院對雲南省人民政府提交的《關於撤銷霑益縣設立曲靖市霑益區的請示》作出了批覆,同意撤銷霑益縣,設立曲靖市霑益區,以原霑益縣的行政區域為霑益區的行政區域。[4]6月1日,正式撤縣設區,掛牌成立。[2]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霑益區下轄4街道2鎮5鄉,即西平街道、龍華街道、金龍街道、花山街道、白水鎮盤江鎮、大坡鄉、菱角鄉、德澤鄉、炎方鄉、播樂鄉。政府駐西平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霑益區位於雲南省東部,曲靖市中部,地處東徑103°29′~104°14′、北緯25°31′~26°06′之間。東與富源縣相伴,南與麒麟區、馬龍縣接壤,西與尋甸、會澤兩縣毗鄰,北與宣威市交界,霑益區東西最大橫距73千米,南北最大縱距64千米。最東為播樂鄉奴革大箐村,最南為白水鎮崗路甘塘村,最西為大坡鄉河尾魯子背村,最北為德澤鄉小柳樹大田口子村。總面積2910平方千米。

地貌

霑益地處珠江源頭的南、北盤江分水嶺多山地帶,地貌以滇東高原丘陵為主。最高點為菱角老黎山海拔2678米,最低點為德澤熱水村牛欄江河谷海拔1650米。較大的山有馬雄山,東北—西南走向,是南、北盤江和牛欄江的分水嶺,珠江的發源地。

水文

霑益區主要河流有屬珠江流域的南盤江、北盤江,屬長江流域的牛欄江。

氣候

霑益區全年氣候溫和,降水充沛,乾濕季分明,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18.6℃,極端最高溫33.1℃,極端最低溫一9.2℃,年日照時數2098小時,日照率47%,全年無霜期255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002毫米,每年5一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9%。

土壤

霑益區共有7個土類,23個土屬,56個土種,2個變種,土壤覆蓋面積2632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92.32%。主要土壤類型為紅壤,占土地總面積的74.8%,紫色土和水稻土分別占9.9%和5%,黃棕壤占1.7%,石灰岩土占0.1%,沖積土占0.8%,沼澤占0.08%。[3]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全區常駐總人口45.51萬人(2017年為45.3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6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9.79%(2017年為48.49%),比上年末提高1.3個百分點。

民族

截至2011年,霑益區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霑益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礦種多,主要有煤、磷、白雲岩、銅、鐵、石灰岩、黏土、建築用沙等18種礦種,年產值在2億元以上,開發利用前景巨大。煤,大多屬於煙煤,主要分布羅木和炎方。截至2012年,兩地煤儲量1.2億噸。磷礦主要分布在德澤鄉老官營至熱水塘一帶,詳查探明總儲量2.97億噸。白雲岩主要分布西平鎮望城坡、大龍潭一帶,為特大優質白雲岩礦,總儲量9653萬噸。耐火黏土主要分布炎方余家河一帶,總儲量263.85萬噸。石灰岩,區境內分布較廣,層位多,厚度大,總儲藏量9126.75萬噸。鉛鋅礦、釩、鉬、銅、鐵等礦在境內有一定儲量。

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霑益區森林面積9.4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3.6%。境內有木本植物近40科200餘種。優勢樹種有雲南松、華山松、雲南油杉、圓柏、榿木、櫟類等;經濟林木有花椒、板栗、核桃、梨、蘋果、葡萄、蠶桑等;珍稀樹種有銀杏、香樟、黃杉、西南樺、黃連木、短粵海桐等。野生藥用植物400餘種,其中普遍分布的120餘種。主要藥材有天麻、茯苓、紫草、半夏、白岌、黃連等。

水資源

霑益區水資源總流量10.3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13.25萬千瓦。地熱水資源有德澤溫泉。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牛欄江。其中南盤江發源於境內馬雄山,流經花山水庫,流入麒麟區,為珠江上游,水資源年徑流量按流域分為南盤江流域1188.49平方千米,年徑流量4.31億立方米;北盤江流域531.4平方千米,年徑流量1.93億立方米;牛欄江流域1082.1平方千米,年徑流量4.16億立方米。全區地下水資源總量5.79億立方米。其中壩區年地下水總量0.77億立方米,一般山區年地下水總量1.2億立方米,石灰岩溶山區年地下水總量3.82億立方米。截至2006年,有中型水庫3座(花山、西河、北浪),小(一)型水庫17座、小(二)型水庫102座,總庫容1.32億立方米。[4]

經濟

綜述

2018年區內生產總值(GDP)實現205.8億元(2017年為191.4億元),增長11.1%(2017年為12.2%)(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1.3億元(2017年為39.3億元),同比增長6.3%(2017年為5.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9.3億元(2017年為71.4億元),同比增長15.3%(2017年為14.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5.2億元(2017年為80.7億元),同比增長8..9%(2017年為13.7%)。三次產業比重由2017年的20.5:37.3:42.2調整為20.1:38.5:41.4,一產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二產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三產下降0.8個百分點。人均區內生產總值45323元(2017年為42362元),比上年增長10.6%。全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57%。

第一產業

2018年,農村經濟穩步提高。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0.8億元,同比增長6.2%(可比價增速)。其中:農業產值20.3億元,同比增長6.6%;林業產值0.29億元,同比增長5.2%;牧業產值38.6億元,同比增長6.1%;漁業產值1億元,同比增長6.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5億元,同比增長6.4%。從產值結構比重來看,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33.4%,畜牧2018年全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1182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72028公頃,較上年增加4367公頃。全區糧食總產量358073噸,較上年增加5781噸,增長1.6%,其中:小春糧食產量9804噸,同比增長1.6%;大春糧食總產量323666噸,同比增長1.8%。農村經濟作物中,煙葉種植7595公頃,產量15777噸,同比減少0.08%。

2018年生豬存欄689664頭,同比增長2.2%;牛存欄94767頭,同比增長3.6%;山綿羊存欄295260隻,同比增長3.1%。肥豬出欄1040257頭,同比增長3.9%;牛出欄61757頭,同比增長3.5%;山綿羊出欄277634隻,同比增長2.7%。肉類總產量117837噸,同比增長3.7%,其中:豬肉產量86861噸,同比增長3.9%,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73.7%。

第二產業

2018年全部工業總產值321億元,同比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8億元,同比增長8.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3億元,同比增長6%。重工業總產值282億元,同比增長6.8%;輕工業總產值39億元,同比增長24.5%。

2018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分經濟類型看,集體企業2億元,同比增長13%;股份制企業264億元,同比增長6.9%;外商和港澳台企業32億元,同比增長25.3%。

2018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65億元,同比增長16.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0.3億元,同比增長17.3%;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4.7億元,同比增長6%。

2018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4.06億元,比上年增長8%。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1.19億元,增長35.2%。

第三產業

2018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222.5億元,同比增長25.3%。其中: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3億元,同比增長25.8%;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9.5億元,同比增長16.4%。

2018年在城鄉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26.4億元,比上年增長12.3%;第二產業投資65.3億元,增長9%;第三產業投資121.3億元,增長41.4%。基礎設施投資22.9億元,下降45.9%。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34.6億元,增長11.8%,占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60.5%。

國內外貿易

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5.3億元,同比增長12.6%。從銷售地區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3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城區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1億元,同比增長12.7% ;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3億元,同比增長8.4%。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完成31.7億元,同比增長12.4%,餐飲收入完成3.6億元,同比增長13.6%;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4157萬美元,同比增長30%。

2018年引進市外國內資金98.1億元,完成市下達全年目標任務的103.33%,同比增6.12%(2017年為92.446億元);新簽約項目86個,完成目標任務的716.67%;新履約項目51個,新開工項目55個,新投產項目23個;簽約總部經濟項目23個;策劃包裝2019年儲備項目50個,接待來訪企業406批次1433人次。

財政和金融

2018年全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1250萬元,比上年73814萬元減收2564萬元,同比下降3.47%;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264816萬元(含列支2017年緩撥專款23207萬元,2018年上級專款10593萬元),比上年同期259648萬元增支5168萬元,同比增長1.99%。其中財政八項支出完成217967萬元,比上年同期211480萬元增支6487萬元,同比增長3.07%。

2018年末全區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含郵儲銀行)本外幣貸款餘額106億元,同比增長15.99%;年末本外幣存款餘額125億元,同比增長7.94%。存貸比84.8%,同比增長5.89%。

2018全區2家保險機構(財產保險霑益支公司、人壽保險霑益支公司)實現保費收入10317.2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41%。[5]

社會事業

郵電旅遊

2018年,全區郵政業務總量完成3611.19萬元,增幅61.64%,超計劃進度33.64%。增幅全市排名第一。郵路長度累計達11869公里。全年代理金融收入累計完成1164.85萬元,增幅8.37%;郵務類收入完成482.53萬元,增幅65.22%;包裹快遞業務資費收入完成110.25萬元,增幅7.93%。機要通信各項指標全紅,全年無任何安全事故發生。

2018年全區共接待國內外旅遊者29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9.5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7.61%和56.39%,旅遊產業發展迅速。

社會保障

2018年城鎮登記失業人數4691人,城鎮新增就業3540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015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761人,開發公益性崗位50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2.83%,控制在4%以內。全區社會保險補貼177.50萬元(其中,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139.39萬元,靈活就業社保補貼38.10萬元),崗位補貼224.65萬元,就業見習補貼17.6萬元。紮實推進失業保險支持企業穩定崗位工作。全區有39家企業通過認定,共獲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補貼205.83萬元,涉及職工9304人。

人民生活

2018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712元,比上年的32111元增加2601元,同比增長8.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4元,比上年的12794元增加1190元,同比增長9.3%。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體平穩,比上年上漲1.2%,控制在3%以內。

2018年基本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五項保險參保達68.6萬人(次),其中醫療保險參保39.56萬人,養老保險參保23.4萬人,生育保險參保13510人,工傷保險參保22910人,失業保險參保18830人。

教育事業

2018年霑益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47所。普通中學26所,其中高級中學3所,完全中學4所(含曲靖市民族中學),初級中學1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完全小學115所(其中少數民族學校10所),校點25個(其中一師一校點3個)。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102所。全區教育系統在職在編教職工4191人,特崗教師160人。

2018年,各級各類學校(園)在校生71338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1934人,初中在校生17842人,中職在校生689人,小學在校生28222人,幼兒在園(班)12633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8人。學齡前1年兒童入園(班)率97.04%,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8%,初中毛入學率達102.25%。

霑益區第一中學坐落在珠江源頭南盤江畔,位於霑益區城東北部的龜山頭上,學校始建於1941年,原名為龍華中學,取「龍馬精神,華國文章」之意,曾是中共地下黨霑益中心縣委活動的重要基地。[8]2011年,高中教學班36個;初中教學班2個,在校學生共2315人。

霑益縣第三中學

霑益縣三中創辦於1980年,是霑益區城內的一所完全中學。2011年,學校有48個班,在校學生2900多人。擁有中學特級教師1人,市級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1員,市學科帶頭人1名;中學高級教師29人,中學一級教師66人;教育碩士1人,研究生學歷6人,本科學歷138人。

醫療衛生

2018年現有衛生機構18個,衛生機構床位1430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35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生495人,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1.12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83.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4%。

文化事業

2018年全區共整合重點村建設項目、村級文化活動小廣場等各類項目資金9000餘萬投入示範區創建工作。新建成3個文化站和7個鄉(鎮、街道)歷史文化陳列館,完成了區圖書館、區文化館及其餘8個文化站和130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的提升改造工程,配套建設群眾文化活動廣場51個,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達到全覆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區級支中心1個、鄉鎮基層服務點8個、村級基層服務點122個。區圖書館可用數字資源3TB,完成了圖書錄入39.9萬冊,實現了統一編目數字化、統一管理、通借通還,人均藏書量達0.8冊。有6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和42個村(社、區)配置標準了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

基礎建設

2018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建成區面積228.8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6.21%,公園綠地面積491.67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71平方米/人,城市道路總長度103.92公里,城市道路總面積231.72萬平方米,天然氣管道長度38.64公里,天然氣配套安裝8523戶,污水管網長度191.4公里。

2018年,霑益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責任、重大發展議題、重大民生問題。全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鄉1個、貧困村43個、貧困戶5326戶19722人。2014至2018年已出列貧困鄉1個、貧困村12個,戶脫貧3284戶12730人;有未出列貧困村31個,未脫貧2042戶6992人,貧困發生率為2.05%。今年以來,共整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3.28億元,全力保障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扶貧、危房改造等項目建設,確保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硬化道路181.05公里,新建和維修活動場所75個,實施安全飲水工程52件,完成68個自然村10千伏輸電線路改造,改造衛生所8個,建成污水管網70.6公里、垃圾處理設施344個、公廁217個。對照戶「六條」標準,根據致貧原因,圍繞產業發展、住房保障、社會保障、教育扶持等進行查缺補漏,完成3868戶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181戶747人。實現了4個貧困村出列、2494名貧困人口脫貧,在全市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取得較好成績,減貧效果比較明顯。2019年計劃實現21個貧困村出列、4048名貧困人口脫貧。[6]

交通

2006-2010年,霑益區累計完成交通建設投資4.05億元,其中自籌資金3.27億元,完成公路規劃改造688.3公里,硬化通村公路481.5公里,建成通鄉硬化公路110公里,建成二級客運站1個、鄉鎮農村客運站7個、行政村候車亭121個。截至2010年底全縣通往122個行政村(社區)的公路完成硬化89個,34個未通公路自然村全部完成通達目標。

2018年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實現增加值3.98億元,同比增長7.3%。全年公路運輸總周轉量完成160122.1萬噸公里,增長25.19%。其中:公路貨物運輸總周轉量完成157012.8萬噸公里,增長25.05%。公路旅客周轉量完成29282.3萬人公里,增長25.01%。

旅遊

綜述

霑益區景區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馬雄山、雲南省級風景名勝區珠江源、花山湖、天生洞、七彩峽谷、德澤溫泉、大坡濕地(省級濕地保護區)、大坡天坑、大坡鄉至菱角鄉九龍峽谷、「九·五」播樂起義紀念址(雲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玉林公園烈士紀念園(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點有北行古道(五尺道)、東行古道、黑橋、九孔橋、牛欄江大橋、青龍寺、大覺寺、播樂沙高捨得寺、松林古城、小柳樹蜂子洞化石遺址、白水鎮崗路村紅軍戰鬥遺址等。

景點

珠江源

珠江源位於雲南省曲靖市霑益區境內的馬雄山麓,距霑益縣城50公里,珠江源風景區占地面積為12.5平方公里,海拔2444米,屬喀斯特地貌,是著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已建成了七大景區,即入口區、源頭區、休閒區、果園區、運動區、山林區和探源懷古區。景區擁有山、水、樹、洞、花五大奇觀,珠江正源、大樹杜鵑花區、伏地松、龍溪澗、天下第一棋盤、天下第一羅盤、珠源禪寺、珠源第一瀑、霞客草堂等二十餘個景點。

花山湖

珠江源頭第一湖──花山湖。湖區地貌屬喀斯特地貌,花山湖湖面寬廣,湖中小島星羅棋布。群島周圍棲息着各種鷗、野鴨等。

天生洞

天生洞是天然溶洞。整個溶洞共分三層,主洞深邃,支洞交錯,天生洞的景致以「奇」見長,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

七彩峽谷

從馬雄山往西,有七彩大峽谷。峽谷起自大坡,終至德澤,全長57公里。峽谷之內山高水長,兩岸石壁呈紅、黃、白、綠、藍、青、紫等各種色調故名「七彩谷」。

濕地天坑

霑益海峰自然保護區內典型的喀斯特濕地景觀以石坡子為核心,由干海子、背海子、黑灘河4塊濕地構成,面積達1005公頃,是雲南省海拔最低、緯度最低的濕地,棲息着黑頸鶴、斑羚等397種珍稀動物和50種水禽。區內塌陷天坑群,其中有3個至今還未被人為破壞過,最大的面積達0.85公頃,最深處184米。

德澤溫泉

德澤溫泉位於霑益城北60公里的德澤鄉熱水村綠茵覆蓋的田園深處,是硫磺泉,內含的化學元素比一般溫泉多。

老區播樂

「九五」播樂起義紀念館、烈士陵園、「九五」起義紀念碑位於霑益區播樂鄉。1998年「九五」播樂起義50周年之際,雲南政府批准霑益縣為革命老區縣,「九五」播樂起義紀念館、「九五」播樂起義紀念址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產

霑益辣子雞是中國著名餐飲特產,是滇菜代表作,也是曲靖、霑益的宣傳名片,產於雲南省曲靖市霑益縣西平鎮,有百年歷史,因其選料精殊挑剔、製作道序複雜、味道辣香爽口而名震四海。較具代表性的是龔氏辣子雞。

霑益小粑粑

霑益小粑粑,用火腿主料做餡的稱「火腿砣」,用豆沙、白糖主料做餡的俗稱「四兩砣」,是滇式糕點中別有風味的名特食品之一,也是國內糕點中別具風味的名特食品之一。

相關視頻

家在霑益 福滿珠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