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泊岳阳城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泊岳阳城下》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泊岳阳城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黄鹤注:“当是大历三年(768)冬深作。” 此时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首联记岳阳城之景;颔联借景点时,写寒江泊舟景如画;颈联是壮语,说身虽留滞而才力难尽,时事艰危而胆气益增。尾联忽以鲲鹏变化,结出图往南方的兴致,见得诗人顽强奋斗的精神。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泊岳阳城下[1]

作品出处;《杜工部集》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杜甫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泊岳阳城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词语注释

⑴岳阳:地名,在今湖南省境。

⑵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逾:越过。

⑶山城:指岳阳。仅:几乎,将近。

⑷留滞:即滞留异地。

⑸艰危:指时局艰难危险。

⑹图南:谓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今用为表示事业发韧,具有雄心壮志。

⑺鲲鹏:庄子所假托的大鱼大鸟。《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白话译文

千里而来,泊舟于浩渺的洞庭,傍临高达百层的巍巍山城。岸上的晚风翻动了暮色中的波浪,拥裹船舱的雪花扑打寒灯。[2]

留滞异地,我有才难展;艰危之际,我意气倍增。打算乘风破浪,放舟南下,说不定就像扶摇直上的九天鲲鹏。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一诗只一句言雪,而终篇自有雪意。其诗壮哉,乃诗家样子也。

明·王嗣奭《杜臆》:后诗“穷迫挫曩怀”,今云“艰危气益增”,似为相左。然读谭、衡等诗,神王气壮,知非虚语。然亦因舟向南溟而意激于鲲鹏之变化也。

清·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此亦附会之说,第五句未甚圆。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殊不肯放下。然贤于梦得者,怀忠思效故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和平矣,下接云:“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如此拓开,方振得起。温飞卿《商山早行》,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下,接“懈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便觉直坍下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首句,漂流之远。次句,仰眺之神。三、四之景,正从五、六之“留滞”、“艰危”写出,而忽以才气变化,结出壮往兴致。盖因向南触起,亦聊以自豪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只此十字写岳阳城,有吞吐烟涛之妙(“图南”二句)。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三、四句法贵匀称,承上陡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沈郁英壮

作品鉴赏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五载(765),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 “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非常贴切。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一诗只一句言雪,而终篇自有雪意。其诗壮哉,乃诗家样子也。

明·王嗣奭《杜臆》:后诗“穷迫挫曩怀”,今云“艰危气益增”,似为相左。然读谭、衡等诗,神王气壮,知非虚语。然亦因舟向南溟而意激于鲲鹏之变化也。

清·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此亦附会之说,第五句未甚圆。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殊不肯放下。然贤于梦得者,怀忠思效故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和平矣,下接云:“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如此拓开,方振得起。温飞卿《商山早行》,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下,接“懈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便觉直坍下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首句,漂流之远。次句,仰眺之神。三、四之景,正从五、六之“留滞”、“艰危”写出,而忽以才气变化,结出壮往兴致。盖因向南触起,亦聊以自豪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只此十字写岳阳城,有吞吐烟涛之妙(“图南”二句)。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三、四句法贵匀称,承上陡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沈郁英壮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3]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4]

盛唐伟大的诗圣杜甫是大家都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很多诗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就表现了作者济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也表现了他的圣人情怀。[5]

视频

康震:诗圣杜甫(二) 杜甫为官之谜

千秋史话:诗圣杜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