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 [中央通讯社2022年9月27日]连续2天新增COVID-19本土病例数较上周同期多,27日个案数比上周同期增加约1100人、增幅2.5%,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发言人庄人祥表示,疫情还在高原期阶段,走向是否下降仍有待观察。
  • 根据一项今天(27日)公布的研究,在最近一波Omicron变异病毒株的疫情之后,日本对COVID-19(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的群体免疫程度,在主要人口聚集区已经达到大约90%,虽然这种保护程度在几个月后可能会开始消退。

泌酸腺(Oxygenate glands) 分布在占全胃粘膜约2/3的胃底和胃体部; 泌酸腺由三种细胞组成:壁细胞、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它们分别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

  • 胃粘膜是一个复杂的分泌器官,含有三种管状外分泌腺和多种内分泌细胞
  • 胃的外分泌腺有:
  • ①贲门腺 分布在胃与食管连接处的宽约1-4cm的环状区内,为粘液腺,分泌粘液;
  • ②泌酸腺 分布在占全胃粘膜约2/3的胃底和胃体部。泌酸腺由三种细胞组成:壁细胞主细胞粘液颈细胞,它们分别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
  • ③幽门腺分布在幽门部,是分泌碱性粘液的腺体。
  • 胃液是由以上三种腺体和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构成的。
  • 内分泌细胞:
  • 胃粘膜内至少含有6种内分泌细胞,如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分泌生长抑素D细胞和分泌组织胺肥大细胞等。
  • 壁细胞是胃中的泌酸腺体,壁细胞(parietal cell)的超微结构:微绒毛,细胞内分泌小管,细胞核。
  • 胃粘膜中有三种外分泌腺:贲门腺、泌酸腺和幽门腺,其中的泌酸腺的腺体主要就有壁细胞、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壁细胞能分泌盐酸和内因数。
  • 壁细胞(parietal cell):又称泌酸细胞(oxyntic cell),在腺的颈、体部较多。此细胞较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均质而明显的嗜酸性。
  • 电镜下,壁细胞胞质中有迂曲分支的细胞内分泌小管(intracellular secretory canaliculus),管壁与细胞顶面质膜相连,并都有微绒毛。
  • 哺乳动物壁细胞可接受不同促分泌因数的刺激,通过第二信使 转导,经H/K-ATP酶分泌HCl.膜包裹的H/K-ATP酶,利用ATP级链水解释放的能量,将细胞内的H+单向转运出胞外,并将细胞外的K转运进胞内。
  • K不能通过胞质颗粒膜,而存在于细胞分泌微管中,通过具有Cl-通道和KCl的共转运通路,使得K和Cl-排出细胞外,然后K通过H/K-ATP酶再回圈进入细胞内,并同时将H分泌入微管中。
  • 人体中仅胃H/K-ATP酶具有这种独特的结构和交换机制,并且只有胃H/K-ATP酶能够使腔内pH降低至4以下.Cl-通道是H/K-ATP酶功能的组成部分。
  • 泌酸腺 分布在占全胃粘膜约2/3的胃底和胃体部。泌酸腺由三种细胞组成:壁细胞、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它们分别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

bd4d22074c4b8d0d498cd2a932d4.jpg ttps://www.itsfun.com.tw/壁细胞/wiki-0586496-3352376

泌酸腺的主要作用流程

  • 当咽下的食物通过下食道括约肌进入胃里,会刺激具高度协调性的一连串事件发生,这些事件的目的是使消化作用完美进行:
  • ●胃黏膜稍微撑开。
  • ●神经纤维感应到前述情况,便指示G细胞开始分泌胃泌素。
  • ●胃泌素对壁细胞造成刺激,使得胃酸的分泌与释放因此增加; 在此同时,胃泌素也会刺激类肠嗜铬细胞分泌组织胺,而后组织胺又刺激壁细胞,致使胃酸的分泌与释放再度增加。
  • ●除了胃酸,壁细胞会同时释放出名为内在因子的物质,这种物质是吸收维生素B12所必需。
  • ●胃泌素也会促使胃黏膜中的主细胞释放胃蛋白酶原。
  • ●如果有足够的盐酸存在,胃蛋白酶原便能够转变成胃蛋白酶,而胃蛋白酶是负责将蛋白质分解成胺基酸的主要酵素(当胃部的pH值在四以下时,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的效率最佳。万一pH值升至五以上,酸度降低,胃蛋白酶原会失去活性,不会形成胃蛋白酶)。
  • ●在这一切进行时,胃泌素会同时指示胃部肌肉开始搅拌研磨,促使胃内容物混和并往下移动。一旦胃内容物(食糜)“充分酸化”,蛋白质与其他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处理过程,便能够以最佳的速率继续进行。
  • ●待食糜抵达下胃部,pH值开始升高,消化与吸收作用因此得以在小肠里发生。
    • 胃的酸度在下胃部(亦即胃窦与幽门)会降低。
    • 这种情况的出现来自于两项主要机制。
    • 第一,现有的酸会刺激在胃窦的D细胞开始分泌“体抑素”这种激素; 体抑素回馈至G细胞,因此减缓了胃泌素的生成; 胃泌素减少,代表组织胺变少,壁细胞的胃酸分泌量也随之降低。
    • 第二,接触到十二指肠黏膜的酸化食糜,会刺激“胰泌素”这种荷尔蒙的释放。
  • ●接著,胰泌素便会指示胰脏(以分泌胰岛素这种激素而闻名的大型腺体)释放各种消化酵素及重碳酸盐离子。
    • 胰脏所制造的重碳酸盐,实际上就等同于人们长久以来用于中和胃酸(提高pH值)以缓解胃灼热症状的碳酸氢钠(或说“小苏打”)。
  • ●在胰泌素分泌的同时,小肠也会释放“胆囊收缩素”这种荷尔蒙。
    • 在胆囊收缩素来到胆囊后,会刺激胆汁(适当消化脂肪所必需)分泌进入小肠。
  • 当咽下的食物通过下食道括约肌进入胃里,会刺激具高度协调性的一连串事件发生,这些事件的目的是使消化作用完美进行。
  • 对于消化过程,这已经是经过极度简化的描述,实际情况要更复杂许多; 然而这一切描述已足以说明关于酸与肠胃道功能的五项极为重要的特点:
  • ⑴这些基本的消化功能只有在非常狭窄的pH值范围内才能够发生,而这个范围会随著消化的阶段而有所改变。
  • ⑵“抑止”或“中和”胃酸,是从关键环节阻断了正常的消化流程,移除了让流程中几乎每项后续步骤都得以进行的“酸开关”。
    • “减酸”意谓著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胰脏酵素与胆汁都会随之减少。
  • ⑶由于回馈与调低胃泌素分泌的酸变少,胃泌素含量暴增。如同后续章节即将讨论的,胃泌素含量过高与罹患某种胃癌有关联。
  • ⑷既然许多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与胺基酸的吸收,只有在相当狭窄的pH值范围内才会发生,透过降低酸度(提高pH值)来破坏胃部的消化环境,对许多营养素的处理与吸收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 ⑸因此,即使我们吃得极好,若胃酸分泌量过低,仍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处于半饥饿状态。难怪在长年为机能性萎缩胃炎所苦的人与服用某些抗酸药物的人身上,营养不足的情况十分常见。 [1]

胃泌酸腺腺瘤的研究

  • 胃泌酸腺腺瘤和胃底腺型腺癌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肿瘤类型,对其命名一直存在争议,最初被报导为一种不常见的伴主细胞分化的胃底腺息肉的变异体。
  • 在一篇报导中(n=10)首次提出了GA-FG的概念。
  • 鉴于其有黏膜下浸润、黏膜下间质反应及可发生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特征,多数学者更接受GA-FG的概念。
  •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OGA或胃底腺腺瘤的概念更恰当。
  • 学者们对GA-FG的恶性潜能及发生机制也存在争议,2019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胃肿瘤分类对这2种肿瘤有了新的定义,以有无黏膜下浸润为鉴别点,将OGA定义为一种伴有主细胞或(和)壁细胞分化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具有易于黏膜下浸润的潜能。
  • 一旦发生黏膜下浸润称其为GA-FG,但GA-FG是否由OGA发展而来有待更多的研究探索。
  • 本文中,我们通过4个病例结合文献复习进一步总结OGA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认识。
  • 目的--探讨胃底腺来源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
  • 方法--对解放军第960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确诊的2例OGA和2例GA-FG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光镜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内镜分析其组织学的主要特征。
  • 结果--OGA和GA-FG均分化较好,位于黏膜固有层的深部。
  • 2例OGA局限于黏膜内,其中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管状,结构异型性较小,属于低度异型,1例OGA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属于高度异型;2例GA-FG伴有黏膜下浸润,腺体呈不规则的管状、分枝状或吻合状,可形成所谓的"无尽腺"结构。
  • 肿瘤表面腺体未见明显异型,周围黏膜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肠化或萎缩等。
  • 2例OGA和2例GA-FG免疫组化结果相似,胃蛋白酶原1呈弥漫性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主细胞分化;H+/K+ ATPase和PDGFRA-α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壁细胞分化。
  • Syn均呈阳性表达而CD10、MUC2和CD-X2均阴性,未见p53过表达和β-catenin核阳性,热点区Ki-67增殖指数约为1%~5%。
  • 结论--GA-FG为一种分化良好的、低度恶性的新的胃癌亚型。
  • 免疫组化及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有助于鉴别诊断,Syn的阳性意义及能否成为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 OGA由低度异型至高度异型至黏膜下浸润可能是GA-FG的发生过程,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Wnt/β-catenin和Shh信号通路有关,但有别于其他类型胃癌的发病机制。
  • 内镜下黏膜切除对病变的完整切除是首选治疗,通常是治愈性的。 [2]

目录

参考来源

  1. 摘自《恐怖的胃酸疾病疗愈圣经》. 一张图告诉你 食物进入胃里会发生什么事. 元气网. 2018-03-07 [2022-09-27] (中文). 
  2. 王翠翠 顾嘉 姜贝贝 曹瑞雪 刘晓红. 4例胃底腺来源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中华医学会. 2019-12-02 [2022-09-27] (中文).  参数|author=值左起第4位存在水平制表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