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法句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法句经

 

 

 

法句经

《法句经》( 梵文 Dhammapada ),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 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三品。 法句,或译法迹。 ,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 ,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 引申此义,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圆满的诠表意义,即为句(此如中国所说的“筌蹄”)。

内容

《智度论》 (三三)说:这是‘佛弟子抄集要偈’; 十二分教中,属于优陀那 (Udāna)。(参俱舍论一)宋译的法句,题作“法集要颂”,即是法优陀那的义译。 一切有部的《大毘婆沙论》说:‘佛示现涅槃后, 大德法救( Dharmatrāta )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 (婆娑论一);即指法句而说。 然依吴支谦(公元二三〇顷作)的法句偈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故曰法句’。 法救为公元前一世纪人,他应该是纂集者。 从五部沙门的各集法句而说,大抵先有名为法句的偈颂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编、改编。但既然都是从佛经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编而损减了价值。 公元225年维只难、竺将炎等人译出此初本。后来,竺将炎又带来13品,补成39品752偈(偈数算法不同,或算作757偈、758偈、759偈),此即《法句偈》39品本(后期集本),于225年顷,维只难、竺将炎等人译出,从〈无常品〉到〈吉祥品〉共计三十九品,为《法句经》混合本。 383年竺佛念译出法救编的《出曜经=法句录》,内含约825-862偈,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三品,此即《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并有法句偈颂之譬喻/因缘,以及对偈颂略作注释。 释尊的教说,不外乎“法说、义说”。 略集诠法诠义的要偈,即名为“法句”、“义句”。 与法句相对的“义句”,见于法藏部的四分律──三九、五四。 这与我国旧译的“义足经”( Arthapada )相合。在其它的学派中,称为“义品”( Arthavarga )。 释尊的时代,二十亿耳(梵文Śroṇakoṭiviṁsa,巴利Sona Kotikanna )于佛前诵义品;古典的杂阿含经,说到‘诵说法句’,这类法义的要集,释尊住世的时代,已经存在,实是最古的成文佛典。 支谦序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意义深长而切要,偈颂又便于读诵。至今,锡兰等处,还是以《法句经》为初学者入门书。其实,这不但是“始进者之鸿渐”,还是“深入者之奥藏”呢!

法句经

大正藏 No. 2901 法句经 《佛说法句经》1卷 融心第一 诸菩萨融心觉序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 在日月宫中胜藏殿上。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其名曰胜积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 金刚藏菩萨。 金刚幢菩萨。 金刚慧菩萨。 观世音菩萨。 决定慧菩萨。 弥勒菩萨。 三世辩菩萨。 常住愿菩萨。 势力自在菩萨。 无起作菩萨。 常慈菩萨。 常视一相光菩萨。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复有菩萨摩诃萨。 名曰宝明。 与无量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 百千万人。 复有无量天龙夜叉。 护法善神。 及余他方无数菩萨。 皆悉集会。

宿缘第二 不坏诸法菩萨说宿缘品第二 于是。 众中有菩萨。 名不坏诸法宝明。 承佛神力。 前白佛言。 世尊。 我于往昔然灯佛所出家学道。 彼时名字等贤比丘。 尔时世尊。 即授于我今菩萨记。 号曰不坏诸法。 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 世尊。 云何授我号为宝明。 唯愿世尊。 说此宝明名字所以。 佛言。 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今为大众求大乘者。 说斯决定大乘微妙要法。 及汝名字金刚语句。 尔时大众奉教而听。 佛告宝明菩萨。 善男子。 汝且观此诸佛名字。 为是有耶。 为是无耶。 为有实耶。 为无实耶。 善男子。 若名字是有。 说食与人。 应得无饱。 若得无饱。 一切饮食。 则无所用。 何以故。 说食寻饱不须食故。 若名字无者。 定光如来不授我记及汝名字。 如无授者。 我不应得佛。 善男子。 当知字句。 其以久如。 以其如故。 修题诸法名字性空。 不在有无。 善男子。 若名字空者。 于诸毁呰诽谤讥呵及以赞誉不应嗔喜。 何以故。 诽谤毁訾及以赞誉。 二俱空故。 实际第三。

观声性空证实际品第三 善男子。 若遇如上境界。 应作是念。 此音声者为大为小。 青黄赤白。 从何方来。 今来骂我。 著我何处。 形相何似。 上下谛观。 都无所得。 若无所得。 不应生于嗔喜之心。 作是观已。 坚持不舍。 当知不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观音声性空。 证于如故。 譬如有人夜想飞空。 及其睡时见身飞行。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观声性空必得空证。 乃知音声但诳耳根。 如无实体。

菩提第四 观三处空得菩提品第四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 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观三处。 内外中间。 是为三处。 于三处中。 无有实法。 即为解脱。 解脱者即菩提也。 宝明菩萨白佛言。 世尊。 三处观者为何谓也。 佛告宝明。 善男子。 欲知三处。 当修身观。 眼即为内。 色即为外。 心处中间。 是为三处。 或有众生。 从无始已来。 不知三事虚之与实。 妄起种种烦恼倒惑。 是以我今教如实观。 令断诸惑。 善男子。 眼不自见。 色不自名。 心无形质。 三事俱无。 是故眼不自见。 常处于内。 色不自名。 常处于外。 心无形相。 处无所在。 善男子。 眼不自见。 属诸因缘。 缘非见相。 眼即是空。 色属眼时。 名色为色。 若眼性空。 色亦无实。 何以故。 从空眼见体无实故。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 知眼是空于内无染。 知色是空于外无著。 识心是空灭于诸行。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 知眼属缘见无自性。 眼终日见。 犹为无见。 色性属眼而不自名。 终日名犹为无名。 善男子。 以斯空眼常看空色。 内外遍观心不可得。 常求诸色而不可满。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 应作是念。 若眼与色非为空者。 眼住于内不应辨外。 色住于外不应从眼。 眼是有住。 色亦有住。 心是无为。 不应在有。 何以故。 有之与无性相违故。 是故当知。 眼色与心虚通无碍。 善男子。 意即为内。 法即为外。 心处中间。 意不自知。 法不自名。 心无形相。 三事俱无。 是故意不自知。 常处于内。 法不自名。 常处于外。 心无形相。 实无处所。 意不自知。 属诸因缘。 缘非知相。 意即是空。 法属意时名法为法。 若意性空法亦无实。 何以故。 从空意知体无性故。 善男子。 知意是空。 于内无染。 知法是空。 于外无著。 外遍观心不可得。 是故菩萨应作是念。 若意与法非为空者。 意住于内不应辨外。 法住于外不应从意。 意是有住法亦有住。 心是无为不应在有。 何以故。 有之与无性相违故。 是故当知。 意法与心虚空无碍。 譬如阳炎远视似水。 无智之人为渴所逼急走向之。 转近转灭。 炎边住者知此地中本来无水。 见彼走人知其妄相。 便生嗤笑语走人言。 此中无水但阳气耳。 诳汝眼根。 彼人闻已热渴心息。 色亦如是。 凡夫无智谓呼有实。 为欲渴所逼生贪求相。 炽然起心趣向奔走。 色相属缘转观转灭。 证实相者知此阴中本来无色。 本来无识。 见凡夫人贪色疾走。 知其妄想。 便生嗤笑。 说实法。 语众人言。 阴中无阴。 心中无心。 念中无念。 但缘气耳。 诳汝眼根。 若有智者。 闻已妄渴心息。 阴界诸入亦复如是。 善男子。 譬如凡夫夜梦见身。 种种光明。 食百味食。 复见远行。 至他方所。 得好衣马。 侍从百万。 欻尔起嗔。 寻命事力。 杀数千人。 及其觉时。 身光寻灭。 亦不远行。 光明色相。 空无所有。 梦中行者及与事力。 相杀之者都无色相。 色亦如是。 一切众生。 从无始已来。 黑暗崖下。 无明被底。 长夜睡眠。 处于梦宅。 妄见诸色。 起一切法。 善男善女。 生死涅槃。 相杀相害。 无有穷已。 一切众生谓呼为实。 得道觉者。 乃知虚妄。 始知生死同涅槃相。 男女诸色。 本性体空。 善男子。 若色如是。 一切诸法亦复如然。 如空谷响。 如芭蕉坚。 如水中月。 如空中花。 如石女儿。 如电久住。 如水龟毛。 如走兔角究竟无实。 诸有智者。 应除诸见。 如世生盲。 莫分别色。 若不分别。 当知不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善男女。 一切众生。 为诸烦恼弊于慧因无眼生眼想。 以斯忘想见外境界。 名之为色。 如起贪著。 以贪著故。 流转三有。 如旋火轮无有休也。

名善第五

亲近真善知识品第五 善男子。 一切众生。 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亲近善知识。 请问法要。 必闻如斯甚深要句。 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 世尊。 云何是善知识。 佛言。 善知识者。 善解深法空相。 无作无生无灭。 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 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 住于实际。 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是名善知识。

喻善第六 二十一种譬喻善知识品第六 善男子。 善知识者是汝父母。 养育汝等菩提身故。 善知识者是汝眼目。 示导汝等菩提路故。 善知识者是汝脚足。 荷负汝等离生死故。 善知识者是汝梯凳。 扶持汝等至彼岸故。 善知识者是汝饮食。 能使汝等增长法身故。 善知识者是汝宝衣。 覆盖汝等功得身故。 善知识者是汝桥梁。 运载汝等渡有海故。 善知识者是汝财宝。 救摄汝等离贫苦故。 善知识者是汝日月。 照曜汝等离黑暗故。 善知识者是汝身命。 护惜汝等无有时故。 善知识者是汝铠杖。 降伏诸魔得无畏故。 善知识者是汝絙绳。 椃机汝等离地狱故。 善知识者是汝妙药。 疗治汝等烦恼病故。 善知识者是汝利刀。 割断汝等诸爱网故。 善知识者是汝时雨。 润泽汝等菩提身故。 善知识者是汝明灯。 能破汝等五盖暗故。 善知识者是汝善标。 教示汝等趣正道故。 善知识者是汝薪火。 成熟汝等涅槃食故。 善知识者是汝弓箭。 射杀汝等烦恼贼故。 善知识者是汝勇将。 能破汝等生死军故。 善知识者是汝如来。 破汝烦恼至涅槃故。 善男子。 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 是故我今教汝亲近。

宝明第七 宝明听众等悲不自胜品第七 于是宝明。 与诸大众。 闻佛说此妙法及善知识甚深要法。 举声号哭。 泪下如雨。 悲啼懊恼。 不能自裁。 自念我身。 从旷劫已来。 为善知识之所守护。 是故今日值于如来。 得闻深法。 如是遇者。 善知识力。 非我力能。 自念我等。 从本已来。 未曾报恩方便亲近。 说是语已。 重复举声悲号懊恼。 槌胸大哭。 譬如有人。 新丧父母。 号悼啼泣。 死而复苏。 尔时世尊。 见是事已。 生怜愍心。 即嘘长叹。 以叹息故。 振动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佛刹皆亦大动。

普光第八 普光庄严菩萨等证信品第八 于是东方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土。 有国名宝土。 佛名宝相。 有菩萨名普光庄严。 见此地动白宝相佛言。 世尊。 如此地动是何瑞也。 彼佛答言。 西方去此百千万亿阿僧祇土。 有国名娑婆。 佛号释迦牟尼。 为诸众生说于佛法。 决定大乘报善知识恩。 故现斯瑞。 普光庄严菩萨白宝相佛言。 世尊。 我欲与此大众。 俱至于彼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所。 请问彼佛事善知识。 并问深法。 宝相佛言。 善男子。 今正是时宜速疾往。 于是普光庄严菩萨。 与无量大菩萨。 各皆现身。 坐宝莲花狮子之座。 放大光明如大力士。 屈身臂顷至娑婆世界。 在虚空中湛然而住。 尔时宝明菩萨见此光相。 即白佛言。 世尊。 此何光相。 初未曾见。 佛告大众及宝明菩萨言。 此是宝相如来所诸大菩萨。 闻我为汝说大乘经及善知识现地动相。 是以来到。 宝明菩萨及诸大众。 闻是语已。 皆大欢喜。 整理衣服。 侍佛左右。 于是普光庄严菩萨。 于虚空中。 雨众宝花。 雨花已讫。 寻至释迦牟尼佛所。 绕无数匝。 合掌作礼。 于一面立。 佛告普光庄严菩萨言。 善男子。 汝发来时。 汝之世尊气力安否。 汝涉远来得无劳也。 普光庄严菩萨前礼佛足答言。 时我世尊。 常命色力更无他也。 殷勤嘱者致问无量。 于是众中文殊师利菩萨。 谓普光庄严菩萨言。 诸善男子。 汝等远来何所咨请。 普光庄严菩萨。 白文殊师利言。 大德。 我承世尊说甚深法。 及善知识所有功德。 是故我来欲有咨请。 事善知识所有功德。 文殊师利言。 若有咨者。 宜速发问。 此诸大众愿乐欲闻。 于是普光庄严菩萨知大众意。 前礼佛足白佛言。 世尊。 我等昔来慧力微弱。 不能善解决定大乘深妙之义。 及善知识大有恩德。 如佛前说。 恩重难议。 唯愿世尊为诸大众。 说于亲近善知识法。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乃能为诸众生问如斯法。 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当为汝说。

烦恼第九 烦恼即菩提品第九 善男子。 善知识者有大功德。 能令汝等。 于贪欲嗔恚愚痴邪见五盖五欲众尘劳中。 建立佛法。 不起一心得大功德。 譬如有人持坚牢船渡于大海。 不动身心如到彼岸。 善知识者亦复如是。 以大愿船处生死海。 运载汝等。 不动身心。 到涅槃岸。 善男子。 譬如有人欲行险路恃托一人。 善于伎艺铠杖。 修有并好宝车。 驾以五马。 身心无畏。 得达无难。 善知识者亦复如是。 法身壮大善于方便。 六度伎艺。 慈悲铠杖。 皆悉修有。 来于大乘驾五神通。 运载汝等得无所畏。 离于三途生死诸难。 善男子。 譬如有人依楞伽宝。 服甘露妙药消除诸病。 命不中夭。 善知识者亦复如是。 依大智宝。 服于法药消烦恼病。 慧命无穷。 善男子。 譬如有人。 依狮子王行诸兽中。 无有怖畏。 善知识者亦复如是。 若有依者。 游尘劳中亦无所畏。 善男子。 譬如有人依须弥山。 假使八风不能吹动。 依善知识亦复如是。 八难之风不能吹动。 善男子。 譬如有人依金翅鸟遍观大海。 不畏诸灾。 魔竭鱼难。 依善知识亦复如是。 迳生死海不畏诸魔外道之难。 善男子。 善知识者。 无量功德。 广欲说者。 穷劫不尽。

求善第十 求善知识不惜内外寿命嫌疑品第十 若有智者。 见善知识。 应当供养。 不惜身命。 何况揣财眷属妻儿。 及以国城而得吝惜。 若善知识。 诸有所作种种境界。 不应起于毛发疑心。 所以者何。 若有疑心。 不得正受甚深法句。 汝等大众。 于善知识应断疑念。

普光十一 问如来慈偈答品第十一 尔时普光庄严菩萨白佛言。 世尊。 云何正受甚深法句。 何谓甚深。 佛言。 勿作是问。 若今说者。 声闻缘觉及新发意菩萨。 闻说斯法心所迫迮。 断坏善根。 普光庄严菩萨白佛言。 世尊。 为我等辈方便演示。 与诸众生作将来业。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佛子善谛听 我今如实说 一切诸法性 本来无所动 诸佛依贪嗔 如座于道场 尘劳诸佛种 本来无所动 五盖及五欲 为如来种性 常以是庄严 本来无所动 淫欲及邪见 并余结使等 究竟解脱相 本来无所动 诸佛从本来 常处于三毒 长养于百法 如成于世尊 诸法从本来 无是亦无非 是非性寂灭 本来无所动 一切诸众生 实无有生灭 生灭即涅槃 本来无所动 一切诸法相 从缘无起作 起作性如如本来无所动 一切诸文字 无实无所依 俱同一寂灭 本来无所动 诸种布施福 于中三事空 究竟不可得 施福如野马 若说诸持戒无善无威仪 戒性如虚空 持者为迷倒 若见嗔恚者 以忍为羁鞅知嗔等阳炎 忍亦无所忍 说诸精进业 为增上慢说 无增上慢者 无善无精进 若起精进心 是妄非精进 若能心不妄 精进无有虚 若学诸三昧 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 云何名为定 森罗及万像 一法之所印 云何一法中 如生种种见 一亦不为一 为欲破诸数 浅智之所闻 见一以为一 若有闻此法 常修寂灭行 知行亦寂灭 是则菩提道 若欲证此法 亲近善知识善学诸方便 度脱于群生 我今说此法 为摄有众生 若无我见者 究竟无所说 此是金刚句 决了诸邪见 一切外道辈 尽力无能坏 若有诸众生 得闻如是经 虽在三途中 究竟清凉乐 若闻此经名及解一句义 必生诸佛国 何况读诵者 若有此经处 我恒在其中 为护如是人 令得无上道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普光大众得无生法忍。

授记十二 即为宝明授记品第十二 宝明菩萨寻得授记。 汝当来世。 过八十万劫。 当得作佛。 号宝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时有众生。 纯一大乘。 更无声闻辟支佛名。 国土严净。 过无量寿百千万倍。 与诸菩萨授记已讫。 便欲舍坐。

传持十三 传持品第十三 尔时。 文殊师利菩萨前白佛言。 世尊。 此经当来在何等人手。 以何因缘得闻此经。 佛言。 善男子。 此经甚深难可得闻。 譬如金刚。 一切凡夫不能睹见。 唯除帝释。 此经亦尔。 声闻缘觉所不能见。 唯除菩萨。 譬如狮子。 一切禽兽无敢向者。 唯除龙王。 此经亦尔。 声闻缘觉断绝悕望。 唯除菩萨。 假使有人。 纯以真金满四天下以用布施。 不如闻此经名得福万倍。 假使有人。 纯以七宝作诸床榻。 以颇梨衣供养众生。 满阎浮提界于一劫。 不如闻此经名得福万倍。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得闻此经者。 当知是人。 亲侍无数诸佛。 殖众德本。 乃能得闻。 善男子。 此经当来至于八地菩萨之手。

不急十四 护经如眼宁丧身命不急品第十四 佛告诸大众及宝明菩萨。 汝护是经。 如护眼目。 宁丧身命。 莫于此经而生懈怠。 若有众生。 于此经中生信心者。 当知是人真佛弟子。 无有疑也。 尔时世尊。 说此经已。 一切大众天龙八部皆大欢喜。 如法奉行。 以上是为《佛说法句经》一卷,而《法句经》乃别有二卷本如下(节选第一品):

法句经 无常品第一 二十有一章 无常品者 寤欲昏乱 荣命难保 唯道是真 睡眠解寤 宜欢喜思 听我所说 撰记佛言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如荧穿水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众生相克 以丧其命 随行所堕 自受殃福 老见苦痛 死则意去 乐家缚狱 贪世不断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藉 虽寿百歳 亦死过去 为老所厌 病条至际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自然 是身何用 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昼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为自侵欺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燥扰 履践老死忧 知此能自净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 斯二种《法句经》幸莫混为一谈。    [1]

参考文献

  1. 它法句经,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