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轮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法轮寺位于衡阳市岣嵝峰下,始建于晋咸和元年(326年),号云龙寺,马殷更名为金轮寺,宋太宗赐“法轮寺”额。是衡阳市和湖南省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唐初大明和尚和北宋景齐禅师为其代表。宁城县法轮寺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竣工于嘉庆八年(1803年),历经58年。建在辽、金、元时期的灵隆寺废墟之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全寺占面积22000平方米,原有14幢主体建筑和8幢辅助建筑,全部建筑呈现在由南至北、由低至高的一条轴线上。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石、木、青砖青瓦、画栋雕梁,是全县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中最完美的建筑群。

中文名称 法轮寺

地理位置衡阳市石鼓区

占地面积 22000平方米

始 建 晋咸和元年(326年)

主体建筑 14幢

寺庙简介

法轮寺,位于南中国交通中心、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岣嵝峰南面山脚,现属岣嵝乡高峰村,为衡阳市和湖南省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寺庙。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兴建,号云龙寺。隋大业(公元605—618年)末年,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迁移山下。五代时楚马殷更名金轮寺,宋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宋太宗改赐法轮寺。这里“环寺杉松数万,每至风激,林响声若海涛”,诗云:“茂林深似海,古刹湛如渊” [1] 。四周风景殊幽,松杉环寺,风激林响,声若海涛。寺旁有普容泉、道人亭、韩愈《岣嵝山》诗碑。昔传,岣蝼峰有禹碑真迹,人多前往探寻。寺屡废屡建,极盛时寺僧达五百余人。后毁于兵火战乱之中,废墟现建为高峰小学。岣嵝峰现保存有法轮寺集云堂临济宗高僧融渤、悟慧、惺慧、太虚等墓塔40多座。

历史古迹

衡阳市岣嵝峰法轮寺的遗迹中有三块石碑。一块巨大的碑石,曾立于法轮寺侧;另一块长条形墓碑,侧卧于井边,上方曾作磨刀石,墓主是法轮寺第三代住持喝云开禅师,立于乾隆三年(1738)。还有一块石碑,主人为明悟和尚,没于道光九年(1829)。岣嵝峰法轮寺附近有两处僧人墓葬群。形制最大的一处,正中墓主为岣嵝峰集云堂第一代僧人融渤,两侧为第二代惺慧和悟慧。此墓初建于清朝康熙九年(1670),重修于同治四年(1865),作塔铭者为法轮寺方丈石隐。另一处中间墓主为集云堂传临济宗第三十七世太虚和尚,两侧分别为三十七世可怀和尚和集云堂第十五代瑞云禅师,立碑于咸丰五年(1855)。

传承体系

法轮寺的传承体系从这些墓碑记录的情况来看,法轮寺在明末清初曾重建,故僧人辈份从头算起。自清初至清末,佛教在岣嵝峰上处于鼎盛时期,修建了规模较大的僧人墓塔。岣嵝峰形成了一个佛教宗派,名集云堂,属于临济宗的支系,传承了两百多年,集云堂的传承地在法轮寺。在塔铭中,法轮寺方丈石隐称融渤为“本师”。

著名高僧

法轮寺高僧辈出,寺僧众多时高达500余人,唐初的大明和尚和北宋末年的景齐禅师是其代表。大明和尚是思大禅师之法孙,与朝中功臣、书法家虞世南,史学家、诗人李百药,宰相岑文本均为方外之交。在他住持法轮寺的时候,礼请三人撰书碑铭,立于寺内。唐代高僧无量寿佛(729~867),俗姓周,法名全真,号宋惠,幼年聪敏过人,有神悟,16岁出家为僧,唐至德初年遍游潇湘名胜九嶷、南岳诸峰,后定居衡阳雁峰寺为方丈数十年,常往来于岣嵝峰法轮寺和雁峰寺之间,一时衡阳佛教兴隆,香火大盛,法轮寺、雁峰寺成为全国名寺。唐代高僧懒残和尚,法号明瓒,唐天宝初年居衡州衡山南岳寺为执役僧,性懒而食残,力大无穷,能推巨石,擒虎豹。常游岣嵝峰法轮寺,一住数月,半年之久。后殁于岣嵝峰,后人用乱石垒其墓在岣嵝峰下一隅筑“仙残坟”。宋代高僧文悦(991~1063),江西南昌人,俗姓徐,幼年出家,初师南昌翠石禅师,求心法,佛法学成后,云游南岳衡山。定居法轮寺,任方丈多年,号文悦禅师。为僧59年,研究佛学颇有成就,所著《文悦禅师语录》,诗人黄庭坚特为作序。序云:青山白云,开遮日在,碧潭明月,捞诂方知。铁石霜岩,强劈箭。不受然镫,记别自提三印正宗。宋嘉佑七年(1063)七月八日,端坐辞众僧而逝,塔葬岣嵝峰禹溪之北云峰寺内 。宋代法轮寺住持高僧慧南(1001~1069),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开创人,江西赣州人,19岁受具足戒远游重庐山习禅。因受南昌文悦之劝,35岁去浏阳石霜寺,中途改登南岳,经福严寺住持楚圆开示,言下大悟。后住持法轮寺。福州同安崇胜寺等,嗣法弟子83人,法席之盛,比美马祖。有《黄龙慧南(普觉)禅师语录》、《黄龙慧南禅语录续补》各一卷行世 [3] 。宋代高僧景齐,金陵(南京市)蒋山人,江西修水黄龙寺高僧晦堂心的弟子,景齐不但精于佛理,兼通儒术。曾向王安石参问“字说”。后住持南岳法轮寺。寺内原有唐大臣、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唐大臣史学家、修《北齐书》的李百药、唐大臣曾任中书令的岑文本所撰书的碑铭,至宋代法轮寺三块名碑仅遗留岑碑,亦败剥不可读。(唐初云龙寺僧大明和尚,本名惠远,思大禅师之孙,与虞、李、岑为方外之交,三人皆作碑铭 [3] 。)因黄庭坚的老家在江西修水,晦堂是黄庭坚的方外之师,故景齐认庭坚为同门。宋崇宁三年(1104)二月,书法家、诗人黄庭坚行经衡州,与法轮寺结下一段因缘。得知黄庭坚来衡,景齐特意请他刊定岑碑,并重新书刻于石。黄庭坚欣然作《重书法轮寺古碑跋》,记录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写有《赠法轮齐公》诗,盛赞景齐禅师的胆识,畅叙两人的友谊。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米芾《天衣禅师碑初稿》,也是为法轮寺僧而作的。其墨迹载上海《圆明文集·艺文篇》一书。米书云:子其执笔,为我直书。芾思然南岳二碑,曹溪四偈,述修厥德,稽首赞云:稽首归依无上关……此碑原存岣嵝,后毁 [3] 。明末清初名僧行疖,字石隐,原为明代旧臣,明亡后出家为僧。清顺治间自金陵来衡阳石鼓山定居,后居法轮寺,任方丈。每日给众僧讲经授法,著有《石屋诗》及语录数十百卷。石隐弟子淡远,其性通惠,佛法叵测,尤善医术。一年县内流行病疫,民众求治于法轮寺,石隐令其徒淡远设法医治,燃香念佛,送医送药,不久疫情殓迹,病人痊愈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