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波蘭人民共和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波蘭人民共和國

來自 知乎 的圖片

本名 波蘭人民共和國

簡 稱 波蘭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華沙

主要城市 克拉科夫羅茲

弗羅茨瓦夫格但斯克

國慶日 7月21日

國 歌 《波蘭沒有滅亡

官方語言 波蘭語

政治體制 蘇維埃制

國家領袖 博萊斯瓦夫·貝魯特

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

人口數量 37,878,641(1988年)

波蘭人民共和國:(波蘭語: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位於歐洲中部,北臨波羅的海,西面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接壤,南部與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為鄰,東面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接壤。 [1]

簡介

1944年7月21日宣布成立,當時的國名是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1952年7月22日正式定國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是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成員。執政黨是波蘭統一工人黨,首都華沙

1956年6月28日,發生「波茲南事件」。1970年12月,格但斯克發生罷工騷動,後來發展成流血衝突。1980年7月,因提高物價導致群眾不滿引發了全國性的罷工。1980年10月,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在波蘭成立,萊赫·瓦文薩當選為團結工會領導人。1981年12月13日,波蘭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團結工會被取締。1983年7月,戰時狀態結束。

1989年12月29日,波蘭人民共和國議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波蘭人民共和國不復存在。

歷史沿革

1945年1月,蘇聯擊敗了在波蘭的德軍,占領了波蘭全部地區。1952年,宣布成立波蘭人民共和國,貝魯特當選為國家領導人,開始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 戰後波蘭在經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波蘭統一工人黨的領導在政治和經濟體制方面沿襲蘇聯模式,對重工業的投資過多而對人民的物質福利注意不夠,人民沒有享受充分的政治民主,法制建設薄弱,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的執行顯得異常艱難,導致波蘭成為冷戰期間東歐最為動盪的一個國家。

1956年6月發生了波茲南事件,同年10月波蘭統一工人黨改組了政治局和書記處,曾經被批判的哥穆爾卡成為領導人。 1970年12月,波蘭決定提高46種食品和日用工業品價格,引起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數十萬工人罷工,後波蘭統一工人黨改組了政治局,蓋萊克代替了哥穆爾卡擔任第一書記,並取消了漲價的決定。此後又因波蘭舉借外債過多和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的決策失誤,又導致了1980年發生的遍及全國的,持續時間達兩個多月的大規模的工人罷工事件。

1980年11月,以瓦文薩為首的團結工會成立,這是東歐國家第一個獨立的工會。1981年底至1983年7月,全國實行戰時狀態,取締團結工會。 1988年5月再度爆發大規模工潮,1989年2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和團結工會舉行圓桌會議,達成了團結工會合法化、改行總統制和議會民主等重要協議。1989年6月舉行議會大選,團結工會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獲得35%和99%的席位。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 1990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宣告該黨停止活動。

二戰時期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納粹德國占領了波蘭全境。1942年5月,波蘭工人黨組成人民近衛軍,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游擊戰爭。1943年底,以波蘭工人黨為首的各民主黨派在華沙秘密組織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把人民近衛軍和各游擊隊組成人民軍。1944年7月22日,波蘭人民政權誕生。

政權建立時期

1947年普選後,工人黨領袖博萊斯瓦夫·貝魯特當選為總統。1952年7月通過了《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取消總統一職。同年,亞·薩瓦茨基當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貝魯特任部長會議主席。1956年3月,貝魯特病逝於莫斯科,奧哈布繼任第一書記。 但波蘭的社會結構、政治和文化傳統、宗教信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說明在波蘭建立社會主義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貝魯特為首的波蘭政府的教條主義者還是全盤接受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依據蘇聯模式,波蘭制定了把發展重工業放在首位,按「重—輕—農」的順序進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結果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重工業片面發展,農業長期落後,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加上波蘭人內心深處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義的傳統和波蘭統一工人黨執政的失誤、官僚腐敗現象盛行等等綜合因素,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的執行顯得異常艱難,導致波蘭成為二戰後社會主義陣營中最不安定的國家。

社會主義建設

1956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的「非斯大林化」,給整個社會主義陣營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波蘭就在當時發生了著名的「波茲南事件」。當年6月,波蘭西部工業城市波茲南的斯大林機車廠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資、減少稅收的經濟要求被當局拒絕後,於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茲南市爆發了10萬人的示威活動。後來演變成警察和工人的槍戰。坦克和保安部隊也參加了對工人的鎮壓。據統計,僅一天的衝突騷亂,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另有300多人被捕。為了平息業已非常嚴峻的局勢,當局採取了妥協了立場。6月30日,當局採取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原機械工業部部長被降職;向斯大林機車車輛廠徵收的稅款將分期還給該廠工人;為事件中的受難者舉行安葬儀式等,騷動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蘭統一工人黨決定撤銷1949年11月對原波蘭領導哥穆爾卡等人的批判和譴責,並將其從監獄裡釋放出來。同年10月19日,哥穆爾卡當選為中央委員。在蘇波兩黨會談中,哥穆爾卡反對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干涉和壓力,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同年10月舉行的黨的二屆八中全會上哥穆爾卡當選為第一書記,1956~1960年的五年計劃,把發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會議對以前的方針政策進行了批評,提出克服「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加強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發展經濟」,「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針。但由於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無法根本克服,在以後的兩個五年計劃(1961~1970年)期間,國民經濟比例依然嚴重失調。

1970年12月,波蘭格但斯克(原但澤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學生、市民抗議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舉行罷工,並導致了一場嚴重的社會騷動,後來發展成流血衝突。在12月20日舉行的五屆七中全會上,解除哥穆爾卡第一書記職務,由蓋萊克繼任黨的第一書記。西倫凱維茲改任國務委員會主席,由雅羅謝維奇任部長會議主席。 20世紀70年代,是波蘭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蓋萊克政府躊躇滿志地推行聞名於世「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所謂「三高政策」,大量引進外資,大上建設項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蘭一派欣欣向榮。然而,欲速不達,在表面繁榮的背後,20世紀70年代末,政府各種補貼達到財政預算的40%,外債高達260億美元。進入20世紀80年代,政府不得不採取凍結工資和部分商品提價的措施以避免危機,長期習慣於計劃價格的波蘭人毫無心理準備。當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議價商店」肉類價格提高40~60%的時候,群眾的不滿引發了全國性的罷工。

1980年9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的八屆六中全會解除蓋萊克第一書記的職務,由卡尼亞繼任。10月,一個在當時聲名顯赫的工會組織,也是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出現了,瓦文薩當選為當時團結工會的領導人。團結工會領導的罷工運動最初採取和平方式,並承認社會主義是波蘭的政治基礎,承認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和與蘇聯結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全國委員會取代全國協商委員會,通過新的政治綱領,要求在波蘭實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國」。稱團結工會是波蘭改革的主力,工會綱領中未提到社會主義及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在罷工運動中,工會提出要有自己的報刊、有自由出版權,要「自下而上奪權」。工會與政府分庭抗禮。 1981年波蘭統一工人黨的九屆四中全會上,卡尼亞辭職,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

1981年12月13日波蘭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團結工會被取締,瓦文薩等工會領導人被拘禁,部分工會骨幹轉入地下活動。工會內部分成兩派,以瓦文薩為首的緩和派主張避免同政府發生正面衝突,提倡協商對話;激進派則主張通過暴力推翻政府。隨之社會上也發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團結工會的人轉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議會通過新的工會法,要求重建新的工會。1982年2月議會通過新的工會法,要求重建新的工會,1983年7月戰時狀態結束。1984年波蘭宣布大赦,而瓦文薩等人則努力為使團結工會合法化而鬥爭。波蘭局勢進入了短暫的穩定期。 社會主義改革 從1986年開始,由於蘇聯的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影響,蘇聯和東歐的局勢開始動盪。 1988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群眾不滿。

1989年2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經討論,統一工人黨同意團結工會合法。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9月12日團結工會的馬佐維耶茨基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原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任期6年。 1989年12月29日,波蘭議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波蘭人民共和國不復存在。

地理

地形地貌

波蘭人民共和國位於中歐中北部,領土面積為31.268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90萬人(1989年),首都是華沙。

波蘭主要山脈是南部邊境的喀爾巴阡山脈和蘇台德山脈。境內北部埃爾布隆格地區為全國最低點,海拔1.8米;西南部喀爾巴阡山的塔特拉山雷西峰,海拔2499米。主要河流有由南貫北的維斯瓦河(全長1047公里)和奧德河(在波境內742公里)。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亞爾德維湖,面積為109.7平方公里。

波蘭地勢南高北低,北部和中部為平原和坡地,占全國總面積的92%;南部有少部分丘陵和山區,占全國總面積的8%。全國平均海拔為174米,75%的國土在海拔200米以下(低於歐洲平均海拔300米的高度),僅有3%的地區超過海拔500米。

參考來源

  1. 波蘭人民共和國,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