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波斯匿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 ),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简介

波斯匿,梵名Prasenajit ,巴利名Pasenadi 。又作钵逻犀那恃多王、钵啰洗曩喻那王。 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梵Kaus/ala )国王,约与释尊同时。 住舍卫城(梵S/ra^vasti^ ),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梵Ka^s/i ),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波斯匿王曾游学于呾叉始逻国。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载,如来成道未久,波斯匿王即位,欲娶释种之女,释迦族认为波斯匿王是婢女所生,出身低贱,不配与其通婚,但又不敢得罪于他,于是释迦族之摩诃男(梵Maha^na^ma )乃选婢女之女妻之,王立为第一夫人,生子名毗流勒(梵Vid!u^d!abha )。 波斯匿王原本生性粗暴,不信佛法,胡作非为,经夫人的劝导,接受释尊教化而归依,担任教团的外护。笃信佛法,曾与其夫人摩利迦(梵Mallika^ ,即末利夫人)问答,得‘人皆深爱自己’之结论,其后,请教释尊,其对话迄今仍知名于世。 相传波斯匿王将其姊(一说是妹妹)韦提希嫁与频婆沙罗王,并以迦尸国当做嫁妆,后来却因二人所生的儿子阿阇世及该国之事而起纷争。 波斯匿王世寿八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谓王随寿在世,命终之后,毗流勒为王。 然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八、茜藏佛传等所记与此不同,谓王乃因太子毗流勒篡位,于逃亡途中饿死。 毗流勒即位,号琉璃王。 相传波斯匿王与释迦太子同日出生,《中阿含经》卷五十九说“我(波斯匿王)年八十,世尊亦八十”。 一般认为佛陀世寿八十,而佛陀在世时毗琉璃即为王,由此推断波斯匿王也世寿八十。

与佛结缘

由于波斯匿王的太子袛多,将位于首都舍卫城的林园卖给孤独长者,须达长者在那里建筑精舍供养佛陀,这件事令波斯匿王对于佛陀的威德感到很好奇,就率领群臣拜访住在祗园精舍的佛陀。 波斯匿王一来到精舍,就以一国之君的姿态,傲慢地问道:“听说你是一位大觉悟的佛陀,这是不会错的,只是我十分不解,许多修行者在深山丛林之中长住数十年,直至衰老之年尚且不能觉悟,为何你这般年轻就能证得正觉呢?” 佛陀祥和而坚定的答道:“大王!大多数人都蔑视年轻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世间上有四事不可轻视: 一、是年幼的王子; 二、是初生的小龙; 三、是星星之火; 四、是年轻的僧侣。 王子虽然年幼,将来也是一国之君; 小龙虽小,及至长大,可以翻云覆雨;星星之火,则可燎原。 僧侣只要心能清净,守护道业,抱有救度众生的弘愿与精神,不分贵贱老幼,都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在真理及觉悟者之前,或轻视,或恶口,将招致重罪,必须深切痛悔,才能忏除罪障。” 波斯匿王一向暴恶无信,为所欲为,从来不曾有人敢向他直心谏言。 此刻,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佛陀沉默一会,向波斯匿王说道:“为王者,要爱民如子,宽大待人,切莫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要济弱扶贫,要安慰烦恼的人。 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听信阿谀的言词。要为人民谋取幸福,而不是要人民都来为王者效劳。” 佛陀的法语,像阳光似的破除波斯匿王愚暗的心,从此,波斯匿王对佛陀生起了恭敬纯真的信仰。

为佛所拯

波斯匿王一直为肥胖的身体造成行住坐卧的诸多不便与辛苦而苦恼 波斯匿王在苦恼之余,吩咐侍卫备车,前往拜见佛陀。 痴肥笨拙的身体,靠着侍卫的扶持,好不容易向释尊作礼后,问道:“佛陀啊!我近来身体欠佳,虽然想来看您,总不能成行。 现在看您身体健康,我很高兴。我不知前世犯了什么罪业,才会如此肥胖,请问要用何种方法,才能免于这种苦恼呢?” 佛陀看到国王苦恼的神情,就说道:“大王啊!人的肥胖有五种原因: 一、是吃太多; 二、是贪睡; 三、是耽于享受; 四、是不劳心; 五、是不工作。基于这五种理由,身体才会肥胖臃肿。 若想减肥,应当要节制饮食,努力工作,自然能恢复正常健康。” 于是佛陀作了一首诗偈: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 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国王听了偈颂,无限欢喜,吩咐御厨,以后在他进食时,都得站在旁边唱一遍偈文,以兹提醒。 果然,御厨在每餐进食前,必定唱诵此偈文提醒国王,因此国王的食量渐渐减少,身体也随之轻安。 有一天,波斯匿王的祖母过世,国王在痛失祖母之余,恨不得能用任何金银财宝、象马车乘、奴婢仆从、城池国土,乃至自己的性命,来换取祖母的生命。 他悲痛已极,突然想起佛陀所说的“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的话,于是,轻骑驱车前去拜见佛陀。 在佛陀安详的目光下,波斯匿王收摄哀痛的心情,聆听法音:“大王!切莫愁忧,一切有生,皆归于死,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事实。 我们的色身有四件事是无法抵挡的: 一、是身体老化;二、 是疾病之苦; 三、是死亡降临; 四、是无常变化的人生。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大王应当利用有限的生命,为自身与亡者植福积德,广作善事。” 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教法后,扫除一切忧愁,欢喜作礼而去。

末利夫人劝诫

有一次,一个外道梵志的独生子死了,他昼夜追思,蓬头垢面,衣服破烂,露宿于冢间,啼哭不已。 佛陀经过,十分哀悯,对他说:“今日的愁忧苦恼,皆由恩爱所生。” 梵志听了,豁然大悟,逢人便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这句话展转传入波斯匿王的耳中,王感到非常疑惑,就问虔诚学佛的末利夫人: “一般人都知道恩爱合会皆生欢乐,何独佛陀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大王!您欢喜见到我吗?”末利夫人温柔地问。 “夫人!我一见到你就感到欢喜无忧,更希望你能生生世世陪伴着我。” 末利夫人收敛起笑容,愁忧问道:“如果有一天,我必须离开您,永不再会面,您会伤心难过吗?” 波斯匿王一时无语。 末利夫人接着说:“人生在世,有很多烦恼来自于恩爱不能舍离,有家忧家,有财忧财,愚者处其中而不自觉知。 佛陀说人生短暂,世间无常,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 因此,贪恋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将招致苦果。” 波斯匿王听了,若有所悟,默默不语。

皈依佛陀

在佛法长期的熏陶下,波斯匿王渐渐有所体悟。 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佛陀提起舍卫城的大富长者摩诃男往生了,留下一大笔财富,因无子息,只得将财产归于国库。摩诃男长者生前十分节俭苛刻,虽然家财万贯,却陋食敝衣,也舍不得布施贫困,供养僧伽。 王不禁叹息:“世间上的人得到胜妙财利能够不起贪着,能够不放逸纵情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佛陀随即说了一首诗偈: 贪欲于胜财,为贪所迷醉, 缘斯放逸故,当受大苦报。 慧者得胜财,能自乐受用, 广施作功德,生天受福乐。 波斯匿王听了这首诗偈,心生欢喜。在佛陀谆谆教诲下,渐渐匡正言行,不但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成了佛陀忠诚的护法弟子。

功德无量

佛陀在舍卫国前后住了二十五年之久,许多圣典就是在此处宣说的,例如:《阿含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经》等,可见佛陀对于该地弘化的重视,而波斯匿王护教的功德,也影响极为深远。    [1]

参考文献

  1. 波斯匿王,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