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泥塑六尚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泥塑六尚书

中文名称;泥塑六尚书

朝代;明

皇帝;朱见深

吏部尚书;尹旻


泥塑六尚书明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经常不理朝政,至于下面的六部尚书,每日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干,故此被称为"泥塑六尚书"。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泥塑六尚书

朝代;明

皇帝;朱见深

吏部尚书;尹旻

序言介绍

明成化年间,当时由于明宪宗经常不理朝政,所以内阁中另一位叫刘翊的老兄,基本上也是每天混日子。至于下面的六部尚书,每日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干,所以当时人们说内阁三成员(万安、刘吉、刘翊)是"纸糊三阁老",说六部尚书是"泥塑六尚书"。

"泥塑六尚书"分别是吏部尹旻、户部殷谦、礼部周洪谟、兵部张鹏、刑部张蓥以及工部刘昭[1]

吏部尹旻

人物简介

尹旻(1423年-1505年),字同仁,山东历城县(今属济南市)人。明朝成化年间吏部尚书。

相关史料

尹旻,字同仁,山东历城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景泰间,值国多事,屡有建白,皆傅正义。天顺初,迁左给事中,英庙重其器识,欲大用之,擢通政司右参议,未几转左。时王师有事狭西,旻出总军饷,因陈备边十策,皆凿凿可行。以忧去,逾年驿召至京,擢吏部右侍郎,转左,久之进尚书,累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光禄大夫、柱国。

其在吏部先后二十余年,甄别人物,随才受任,各得其职。奸人李孜省方贵幸,憾旻甚。会旻乡人兵部郎中邹袭坐累补外,诸卫武官奏留之,吏部为覆,因谓旻子侍讲龙所为。嗾诇看发其事,诸武官皆下狱,罢袭为民,遂落旻太子太傅,寻又诇龙他事,下诏狱。内阁大学士万安、学士彭华皆以嘱托不遂构成之,黜龙为民,令旻致仕,至是卒,年八十二。讣闻,赐祭葬,谥恭毅。

旻仪观瓌奇,神采英发,有才略,善断大事。凡经铨注,虽稠人小吏,既久犹识。其名奸伪无所售,而课功核实一以典例,旻既退,言者累请起之,不果用。然人至于今称之,可谓一时之名臣矣。

--《明孝宗实录·尹旻卒传》

户部殷谦

人物简介

殷谦,明朝正统四年进士,明成化年间户部尚书。

相关史料

《乐禄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涿鹿殷公谦墓志铭(张升)》:公讳让,字文㧑,逊斋其号也。涿州人,考讳礼,字宗敬,乡荐中乙榜,掌教河南孟县。妣太夫人路氏,感异梦而诞。公幼即颖异,随考升掌西安府教读,书绩文日有造诣。参政武城王公爱之,以女女焉。年逾弱冠,正统戊午魁顺,天□年第进士,拜南京户部山西司主事。景泰壬申,升兵部职方司郎中。癸酉,升通政使司右通政。天顺改元,言事出知河南汝宁府。时旱蝗作,祷之。随息开社学以收俊秀,艺蔬果以备凶荒,士民悦之,以内艰去。服阕,改知山西太原府。府最剧而得人心,不异汝宁。给药、举丧、瘗骸、丛冢、生死,皆赖之。民苦狼暴,捕之尽绝。成化改元,升陜西布政司右参政,营粮。会大军西征榆林,缺储,公督饷随足,益壮军声,虏闻宵遁。丙戌秋,又罹外艰。戊子,复山西右参政,仍营粮。庚寅,升右布政使。壬辰,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赈民选军无不精当。高筑垣垒,沿边有备,虏不敢犯。癸巳春,改巡抚宣府。又筑沿塞垣垒,益加坚密,极边守了。军寒,给皮袄帽以煜之。宣府大同,例各自守,公疏允二边合势,互相救援。甲午秋,寇来,炽甚上,命将出师。公先期分御偏师于右卫,遇寇,与之交锋,斩寇首二,获马畜器械无算,军至而寇巳去,全师还京。戊戌夏五月,升户部右侍郎。己亥秋,转左。辛丑春,升本部尚书,总督京通等仓粮储。赠□考□资政大夫、户部尚书;祖妣及妣俱夫人。甲辰,命掌部事,仍总督。冬十有一月,加太子少保,赐内骥红币各一币有副。丙午秋九月,恳疏乞休,诏曰可,遂家居逾十有九载,又进一品阶。弘治甲子,以疾卒,寿八十有八。有司以闻,上轸耆德,赐以祭葬。

礼部周洪谟

人物简介

周洪谟(1421~1492),字尧弼。四川长宁县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及第,殿试榜眼,并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后修《环宇通志》。景泰元年,周洪谟上疏劝皇帝亲临经筵(经筵是指中国古代皇帝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勤于听政,因陈时务十二事,不久升为侍读。周洪谟修过《英宗实录》、《宪宗实录》。明宪宗继位以后,周洪谟在皇帝面前直言时务,并提出"君主保国之道有三:曰力圣学,曰修内治,曰攘外侮"。皇帝为之赞赏,并采纳其建言。

人物经历

周洪谟(1420--1491)字尧弼,又字尧佐(1),号箐斋,四川叙州府长宁县上长乡二甲箐竹屋基周家湾(今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梅白乡白虎村)人,同辈们尊称为箐斋先生,自称南皋子,是明朝天顺、成化、弘治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思想家。周洪谟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卒于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2)。正统九年(1444)举四川乡试解元,第二年即正统十年(1445)复试礼部,名在前列。廷试获一甲第二名,赐进士,授职为翰林院编修。周洪谟一生,历事正统(1436--1449)、景泰(1450--1456)、天顺(1457--146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五朝四帝(其中英宗遭土木堡之变,由其弟朱祁钰代位,称太上皇,后英宗复辟改号天顺),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兼署南京翰林院事、南京国子监祭酒、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右(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曾参与《环宇通志》、《英宗实录》的编纂工作。成化十七年(1481)升礼部尚书;成化二十年(1484)晋太子少保积阶资政大夫。弘治元年(1488)十月致仕,弘治四年(1491)二月二十三日于叙府家中订证《尚书蔡氏传》,"乃草定凡例若干条,疾作,投笔端坐而逝"。(3)卒年七十二岁,谥文安。

周洪谟在明朝的大臣中以"博闻强记、善文词、熟国朝典故"著称(4)。史载"公少笃学,非有急务,手不释卷"(5)。宪宗朱见深称周洪谟"为国名儒",并赞扬他"贯通经史,识达天文,具忠爱之诚,启沃两京,传我文明"(6)。徐溥(1428--1499)的《谦斋文录》认为其"平人尤喜著述,凡经史稍有疑,辄订正之。其为文简直,不为奇险语,而理致明白,粲然可爱。"李贤在《明一统志》里盛赞周洪谟"历官有声,为世名臣。"可见周洪谟在明朝政坛上的影响。

告老还乡

弘治元年(1488年),周洪谟告老还乡,他没有回到老家长宁,而是来到了范围较大的叙州府,致力于办学和修志。翠屏书院(故址为今赵一曼纪念馆所在地)即是周公所始建,《叙州府志》也是在他的倡导和主纂下完成的。在《翠屏山书院碑记》里,周洪谟写道,修建书院不仅"有裨风教",而且"以正人心";于是便 "以明群圣之道,而垂法于天下万世"。在古代中国,办学和修志是教化人伦中最为重要的事。可以说,周洪谟完成了宜宾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周洪漠之前之后,也就是宋、明、清三代,宜宾的本土进士已经是人才辈出了。

逝世

周洪谟辞官后也是身在江湖心忧朝廷,将死时,还上疏《安中国定四裔十事》疏,孝宗感念他忠勤一生,特地派官员致祭,并赐谥"文安"。他死后葬于叙州府城东白沙湾。今墓已早毁,基址犹存。其母墓保存较好,附近还有明天顺榜眼李永通墓。

后人评价

己丑岁七月,宜宾后生探访周大宗伯墓。嘉庆《宜宾县志》云:宗伯之墓在今府治东白沙湾,离江岸两里其神道碑犹存。光绪《叙州府志》云:宗伯之墓在白沙场之龙首山下。今为宜宾市沙坪镇龙首山。此山山势巍峨,形同龙首,乡人视为风水宝地。吾等先是遍访乡人,皆曰不识周尚书为何人,更不知周墓所在。无奈之下,几人只得沿山而上,详加查看。迫到日中,无有所获,众人是议折返。陈君道庵忽见前有人家一户,故提议可访此户人家,如其不知再返,是为可行。此户之宅正处龙颔之下,其地可尽将方圆扩入目中也,大江从东汹涌而来,气势了然。此户姓氏为周,居此地已数代,颇知里中掌故。询之周墓,答之即在此处。吾等遂大喜,岂非宗伯有灵焉!周墓在此户人家屋后,今已了无痕迹。唯见残石颇多,俱为乡人砌为田垣。其家长言,先是此墓规模宏大,石人石牲悉皆有备。其神道为青石所铺,延至江岸。己丑鼎革后,世风大变,乡人以此为封建余孽所在,聚而毁之。启之周公之棺木,见周公面容如生,白发冉冉。乡人甚惧,遂将公身弃之棺外。此户人家惜之周公之惨,将周公回放棺中,再行掩埋。近来,有不齿之小人屡发之公冢,将公尸弃之旷野,此户家长收公尸回棺,已有三次也。此家长并将破损之棺板置之屋坎下,吾等前往视之,见此残板厚重宽大,皆黑漆涂之,触之坚而阴冷。吾等后拜于公之墓基前,以示悼念。是故一代儒宗,其身后遭暴尸之祸,,岂不令人嘘唏哉!

兵部张鹏

张鹏(1420年-1491年),字腾霄,涞水人。进士出身,明朝成化年间兵部尚书。

人物经历

景泰二年(1451年),张鹏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大同、宣府。天顺元年,同官杨瑄劾石亨、曹吉祥,后连坐下狱,后戍辽东,再改南丹。明宪宗立,后召复原官,超擢福建按察使。成化四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剿寇有功。后改漕运总督,兼抚淮、扬四府。寻解漕务,专理巡抚。随后进为南京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召还后,升任兵部侍郎。成化十八年,升任兵部尚书。后加太子少保。弘治四年(1491年)去世,谥懿简。

相关史料

《明史》(卷160):"张鹏,字腾霄,涞水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上疏言:"怀利事君,人臣所戒。比每遇圣节,或进羊马锦绮,交错殿廷。自非贪贿,安有余财充进奉?且陛下富有四海,岂借是足国哉?宜一切停罢,塞谄谀奔竞之途。"疏凡四事,帝颇采用。出按大同、宣府,奏:"两镇军士敝衣菲食,病无药,死无棺。乞官给医药、棺槥,设义冢,俾飨厉祭。死者蒙恩,则生者劝。"帝立报可,且命诸边概行之。奏停淮、扬征赋,给牛种。"《明史》(卷160):"天顺元年,同官杨瑄劾石亨、曹吉祥。鹏亦偕刘泰、魏瀚、康骥论劾。俱得罪,下诏狱。诸御史多谪官,而鹏、瑄戍辽东。顷之赦免,复戍南丹。宪宗立,廷臣交荐,召复原官。寻超擢福建按察使。"《明史》(卷160):"成化四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剿蛮寇有功。其冬罢巡抚官,命还理南京都察院事。改督漕运,兼抚淮、扬四府。寻解漕务,专理巡抚事。复还南院,进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召还,历兵部左、右侍郎。"《明史》(卷160):"十八年代陈钺为兵部尚书。守珠池宦官韦助乞往来高、肇、琼、廉,会守巡官捕寇。鹏执不可,帝竟许之。南北印马,率遣勋臣、内侍,后以灾伤止遣御史。是年,帝复欲遣内侍,鹏等执不可。帝勉从之,命俟后仍如故事。镇守大同中官汪直言小王子将大举,请发京兵援。鹏等言:"大同士马四万已足用,所请宜勿许。且京军困营造,精力销沮,猝有急,何以作威厉气,请悉停其役。"诏可。寻加太子少保。"《明史》(卷160):"鹏初为御史,刚直尚气节,有盛名。后扬历中外,惟事安静。群小窃柄,阁臣万安、刘吉辈专营私,鹏循职而已,不能有所匡救。二十一年,星变,鹏偕僚属言:"传奉武职至八百余人,乞悉令闲住,非军功毋滥授。四方镇守、监枪、守备内官,非正统间原设者,悉宜召还。"廷臣亦交以请,下兵部复核。鹏畏中官,不敢坚其议,帝遂尽留之。时论皆咎鹏。奸民章瑾献珍宝,得为锦衣镇抚。理刑缺,鹏所上不允。知帝意属瑾,即推用焉。台谏劾大臣不职者多及鹏,鹏力求去,遂赐敕给驿以归。弘治四年卒。谥懿简。"

刑部张蓥

人物简介

张蓥(1422-1493)字廷器,号简庵,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成化年间刑部尚书。

人物经历

正统十三年进士。景泰初擢御史。历江西副使按察使、陕西左布政使。成化三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宁夏城,土筑,蓥始甃以砖。道河流,溉灵州屯田七百余顷。以父丧去。服除,起抚河间诸府,改大同,历刑部左、右侍郎。十八年擢本部尚书。明年加太子少保。又明年,再以忧归。弘治元年起南京兵部尚书,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庄懿。

工部刘昭

人物简介

刘昭(?-1490年),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人,明朝工部尚书、户部尚书、进士出身。明成化年间工部尚书,"泥塑六尚书"之一。

人物经历

景泰二年,登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天顺元年,升通政司右参议。天顺五年,父丧丁忧,后夺情继续担任。天顺七年,升任通政司左通政。成化九年,升工部右侍郎。成化十五年,升工部尚书。成化二十年,加太子少保。成化二十三年,改户部尚书,后被夺太子少保,致仕。

相关史料

《国朝献征录》(28卷):户部尚书刘昭传:刘昭,字克明,陕西邠州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天顺元年,升通政司右参议。五年,丁父忧去任,特命夺情起之。七年,升左通政。成化九年,升工部右侍郎。十五年,升尚书。二十年,加太子少保。二十三年,改户部尚书,寻落太子少保,致仕。弘治三年十一月,卒。

相关视频

六部尚书谁的权力最大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