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淚 李商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專言人世悲傷灑淚之事。詩的前六句分寫失寵、憶遠、感逝、懷德、悲秋、傷敗等典故;後兩句寫青袍寒士送玉珂貴胄,詩人認為前六句所述古之傷心淚,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淚感傷深重。

原文

李商隱〔唐代〕

永巷長年怨綺羅,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灑幾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譯文

幽閉在永巷中哀怨的宮妃,長年累月地淚濕綺羅;閨中獨居的思婦思念遊子,整日擔心江上的風波。

湘江邊的竹子上,斑駁的啼痕也應無數,峴首山的石碑前,感懷的涕淚流下幾多?

昭君離去紫台,在秋風中走向荒涼的塞外;項羽兵困垓下,在營帳里夜聞悽愴的楚歌。

啊,當我在清晨時,來到灞水橋邊看到,青袍寒士相送達官貴人,才知道,這一切都算不了什麼。

賞析

  此詩以淚為主題,專言人世悲傷灑淚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別言:失寵、憶遠、感逝、懷德、悲秋、傷敗(朱彝尊批註語)等典故,七八句寫青袍寒士送玉珂貴胄。「未抵」二字乃全詩關鍵,意謂前六句所述古之傷心淚,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淚感傷深重。

  前六句所寫之事看似情況都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含有詩題的一個「淚」字。首句長門宮怨之淚,次句黯然送別之淚,三句自傷孀獨之淚,四句有懷睛德之淚,五句身陷異域之淚,六句國破強兵之淚。程夢星說:「淚至於此,可謂盡矣,極矣,無以加矣。然而坎坷失職之傷心,較之更有甚焉。故欲問灞水橋邊,凡落拓青袍者餞送顯達,其刺心刺骨之淚,竟非以上六等之淚所可抵敵也。」陳永正《李商隱詩選》(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兩句點出全詩主題。作者把身世之感融進詩中,表現地位低微的讀書人的精神痛苦。義山是個卑官,經常要送迎貴客,……此外對令狐綯低聲下氣,懇切陳情,還是被冷遇,被排斥。這種強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齒被打折了,還得和血吞在肚裡,不能作聲。……前六句是正面詠淚,用了六個有關淚的傷心典故,以襯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寫的卻是流不出的淚,那是滴在心靈的創口上的苦澀的淚啊!」此詩可謂是詩人感傷身世的血淚的結晶。

  李商隱詩用典較多,此詩可謂代表之一。北宋前期詩壇有「西崑體」,刻意學李商隱,其代表人物楊億、錢惟演、劉筠曾專效此《淚》詩,各作《淚》二首,句句盡用前代感傷涕泣之典故。

創作背景

  此詩為李商隱自傷身世之作,具體創作年份難以確指。馮浩和張采田都認為是大中二年(848年)冬為李德裕遭貶而作。

簡析

  《淚》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專言人世悲傷灑淚之事。詩的前六句分寫失寵、憶遠、感逝、懷德、悲秋、傷敗等典故;後兩句寫青袍寒士送玉珂貴胄,詩人認為前六句所述古之傷心淚,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淚感傷深重。全詩多用典故,蘊藉深遠,情思哀切,是詩人自傷身世之血淚的結晶。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