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兴花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兴花鼓

泰兴花鼓又称夜火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每逢年节举行灯会时表演,以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五谷丰登。有二、四、六、八、十二等人的不同表演形式。以两男两女对舞的较多,又称“四人花鼓”。

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泰兴花鼓在列。

基本内容

中文名:泰兴花鼓

类型:传统民间舞蹈

别名:夜火灯、四人花鼓

发源地:泰兴

简要介绍

泰兴花鼓是发源于泰兴乡间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因其可以“日以继夜”地表演,故又名“夜火灯”。泰兴花鼓是旧时农民艺人靠卖艺谋生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舞蹈。民间艺人往往以一个或几个家庭,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结合,靠“打花鼓”为生。平时则沿门,或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作为广场演出,如逢大户人家的喜庆堂会,也常在室内表演。

历史渊源

泰兴花鼓历经几代艺人演绎传承,于清朝末年始成为成熟的民间舞蹈。

泰兴市文化馆工作人员1956年至1957年深入乡间挖掘整理出泰兴花鼓舞蹈,于1961年先后参加地区、省、全国业余文艺汇演,1977年又在省专业歌舞调演中获奖。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并在全国获奖的《丰收舞》即根据泰兴花鼓中“颠三步”构思而成。苏州市在全国获奖、在舞蹈界知名度很高的舞蹈《担鲜藕》,也是根据泰兴花鼓中的“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演变而成的,可见《泰兴花鼓》这一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之高。

艺术特色

泰兴花鼓的曲调共三个,一为“花鼓调”,二为“跨金索”,三为“倒花篮”,整个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

泰兴花鼓的唱词,用泰兴方言演唱,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开场时先向观众打个招呼,如“花鼓调”。接下去,就演唱一些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夸赞古人的内容。男欢女笑,边唱边跳,祝愿人寿年丰。歌词并不固定,艺人们在演出中为避免单调重复,可信口编出一些歌词填进曲中,或者唱一些幽默俏皮的歌谣,活跃气氛,愉悦观众。

泰兴花鼓的舞步和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其动作特征是:晃头,挺脖;扭腰,摆胯;膝屈,脚颤;腕活,手灵。在舞步上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极为独特,是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中所没有的。

泰兴花鼓热烈、欢快,喜庆色彩浓厚,可单独表演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论是舞蹈本身,还是曲调、唱词,均有完整、圆熟的结构,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极具地方特色。通常由6人表演,俗称“六人花鼓”,在艺人不足数或人数偏多的情况下,亦可由2人、4人、8人、12人表演,但数“六人花鼓”最为完美。无论由几人表演,均为男女各半。

泰兴花鼓舞蹈以红灯、莲湘、竹板、镗锣等为道具,舞步和舞姿动作幅度大,灵活风趣。其动作特征是:晃头、挺脖,扭腰、摆胯,膝屈、脚颤,腕活、手灵。基本舞步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极为独特,是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中所没有的。

传承保护

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泰兴花鼓在列。[1]

参考文献

  1. 泰兴花鼓中国曲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