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山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 泰安区] '''泰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泰安市…”)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4: 行 4:
 
'''泰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泰安市委、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旅游中心。全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2 个乡镇。 总面积287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北邻泉城济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处于“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中间。
 
'''泰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泰安市委、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旅游中心。全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2 个乡镇。 总面积287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北邻泉城济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处于“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中间。
  
 泰安市泰山区历史悠久,富饶美丽,公元前五千年已进入大汶口文化的繁盛期。秦汉以来,屡经沿革,历尽仓桑,西汉初置泰山郡、金设岱岳镇、清设泰安府。人烟阜盛,风物繁千,交通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泰山区社会经济和城市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全区已形成工业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和以服务于城市为目的的城郊型农业体系。泰山区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才荟萃之地,而今科教兴旺,文化繁荣。辖区内现有各类大专院校14所。泰安市泰山区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利用外资稳步增长,进出口贸易日趋活跃,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大幅度增长。<ref>[http://www.pingyin.cn/a/shandong/29339.html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_ 平阴新闻网] </ref>
+
 泰安市泰山区历史悠久,富饶美丽,公元前五千年已进入大汶口文化的繁盛期。秦汉以来,屡经沿革,历尽仓桑,西汉初置泰山郡、金设岱岳镇、清设泰安府。人烟阜盛,风物繁千,交通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泰山区社会经济和城市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全区已形成工业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和以服务于城市为目的的城郊型农业体系。泰山区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才荟萃之地,而今科教兴旺,文化繁荣。辖区内现有各类大专院校14所。泰安市泰山区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利用外资稳步增长,进出口贸易日趋活跃,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大幅度增长。<ref>[http://www.pingyin.cn/a/shandong/29339.html _ 平阴新闻网] </ref>
  
 
 泰山脚下的泰安市泰山区,已由旧时帝王封禅驻足之地,发展成为既有绚丽的古老文化,又有壮美的现代文明,集工商、金融、科技、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城市。
 
 泰山脚下的泰安市泰山区,已由旧时帝王封禅驻足之地,发展成为既有绚丽的古老文化,又有壮美的现代文明,集工商、金融、科技、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城市。
行 42: 行 42:
  
 
== 人口 ==
 
== 人口 ==
2003年,全区总人口62.09万人,男女性别比106.7:100。人口出生率为8.28‰,死亡率为3.22‰,自然增长率为5.06‰。人口密度为1830人/平方公里。2007年末,辖区内总人口62.98万人,非农业人口50.32万,农业人口12.6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85‰,死亡率为2.76‰,自然增长率为6.09‰。男女性别比104.8:100,人口密度为1867人/平方公里<ref>[https://map.mapbar.com/a2_taian_taishan_map_ 图吧地图]  </ref>
+
2003年,全区总人口62.09万人,男女性别比106.7:100。人口出生率为8.28‰,死亡率为3.22‰,自然增长率为5.06‰。人口密度为1830人/平方公里。2007年末,辖区内总人口62.98万人,非农业人口50.32万,农业人口12.6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85‰,死亡率为2.76‰,自然增长率为6.09‰。男女性别比104.8:100,人口密度为1867人/平方公里<ref>[https://map.mapbar.com/a2_taian_taishan_map _ 图吧地图]  </ref>
  
 
==参考来源 ==
 
==参考来源 ==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 600 史地總論 ]]
 
[[Category: 600 史地總論 ]]

於 2021年3月18日 (四) 20:25 的最新修訂


泰山區位於山東省中部,是泰安市委、市政府駐地,全市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旅遊中心。全區轄5個街道辦事處、2 個鄉鎮。 總面積287平方公里,總人口61萬。 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寒暑適宜,光溫同步,雨熱同季。北鄰泉城濟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處於「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中間。

泰安市泰山區歷史悠久,富饒美麗,公元前五千年已進入大汶口文化的繁盛期。秦漢以來,屢經沿革,歷盡倉桑,西漢初置泰山郡、金設岱嶽鎮、清設泰安府。人煙阜盛,風物繁千,交通便利。改革開放以來,泰安市泰山區社會經濟和城市綜合實力迅速增強,全區已形成工業門類齊全、協調發展的工業體系和以服務於城市為目的的城郊型農業體系。泰山區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人才薈萃之地,而今科教興旺,文化繁榮。轄區內現有各類大專院校14所。泰安市泰山區對外經濟貿易快速發展。利用外資穩步增長,進出口貿易日趨活躍,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大幅度增長。[1]

泰山腳下的泰安市泰山區,已由舊時帝王封禪駐足之地,發展成為既有絢麗的古老文化,又有壯美的現代文明,集工商、金融、科技、文化和旅遊為一體的開放城市。 中文名泰山區行政區類別市轄區所屬地區山東省泰安市地理位置泰安市中部面積336.86 km²下轄地區泰前街道、財源街道、省莊鎮等政府駐地東嶽大街電話區號0538郵政區碼271000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人口數量62.24 萬著名景點泰山,岱廟車牌代碼魯J行政代碼370902

位置境域

泰山區為泰安市轄區,位於泰安市中部,北依泰山。東西南三面與泰安市岱嶽區搭界,北部與濟南市歷城區、長清區毗連。1985年,地理坐標為北緯36°08′~36°20′,東經116°58′~117°13′,南北長23.75公里,東西寬22.3公里,總面積287.88平方公里。1999年6月區劃調整,地理坐標為北緯36°05′~36°20′,東經117°03′~117°13′,南北長28公里,東西寬24公里,總面積336.86平方公里。

地貌

泰山區地處泰萊向斜盆地的西部邊緣,北依泰山,南瀕大汶河,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泰山風景名勝區,山巒起伏,高山幽谷,海拔200米以上,最高海拔(泰山玉皇頂)1532.7米,為山東省第一高峰。西南部地形起伏,為低山丘陵,海拔170~200米。東南部為大汶河沖積平原,地形較為平坦,海拔130米上下。中部為泰山山前沖洪積平原,海拔200米以上下。 泰山區的山脈主要有泰山、蒿里山等。

泰山區境內河流為雨源型山溪性河流,屬黃河流域大汶河水系。均為季節性河流,主要河流有牟汶河芝田河、柴草河、奈河、泮汶河、三里莊河等。泰山主峰以北大津口一帶是石汶河西支流至麻塔河的上源控制面積。

氣候

泰山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3.2℃。多年平均降水量803.7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泰山區土地總面積為33686.91公頃。其中,耕地10841.62公頃,園地4180.85公頃,林地7576.59公頃,城鎮及工礦用地7386.98公頃,交通用地1293.47公頃,水域占地1522.35公頃,未利用土地885.05公頃。總面積中,山地8836公頃,占26.23%,丘陵3318公頃,占9.85%,平原19591公頃,占58.16%,水域1941公頃,占5.76%。

礦產資源

已查明的礦種有11種,主要有泰山花崗石、輝綠岩、蛭石、滑石、河砂、磚瓦粘土、石灰石、礦泉水、地熱、油頁岩、金等,總儲量200億噸。

水資源

全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6957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8000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轉化的重複部分,多年水資源總量為12066萬立方米。河流有天津河、芝田河、馮莊河、梳洗河、渿河、泮河,均源於泰山山谷。河道總長150公里。流域面積290平方公里。

植物資源

泰山區境內共有植物133科,550屬,1037個種,68個變種,3個亞種,8個變型,20個栽培變種,其中野生種814個。按門類劃分蕨類植物13個科,21屬,49種;被子植物115科,434屬,814種。植物中木本68科,167屬,439種,其中喬木44科,83屬,228種;灌木36科,72屬,184種;藤木11科,16屬,32種。近年新種植植物有泰山莧、泰山柳、泰山韭、泰山鱗毛蕨、泰山花楸等。

動物資源

獸類有20餘種。野生獸類常見的有刺蝟狐狸、獾、兔、褐鼠、狼、蝙蝠、山狸子、穿山甲等。鳥類有140餘種,留鳥占40%,夏候鳥占30%,冬候鳥占3%,旅鳥占27%。昆蟲類有1000餘種,魚類有50種,常見的有鯽魚、鰱魚、鯉魚、青魚、草魚、黃鯝、鱖魚、團頭魴、三角鯿、羅非魚、棒花魚、鲶魚、泥鰍、白條、黃鱔、梭魚、黑魚等及泰山獨有的珍貴魚種泰山赤鱗魚等。

人口

2003年,全區總人口62.09萬人,男女性別比106.7:100。人口出生率為8.28‰,死亡率為3.22‰,自然增長率為5.06‰。人口密度為1830人/平方公里。2007年末,轄區內總人口62.98萬人,非農業人口50.32萬,農業人口12.6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8.85‰,死亡率為2.76‰,自然增長率為6.09‰。男女性別比104.8:100,人口密度為1867人/平方公里[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