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南天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泰山南天門位於山東泰安泰山風景區十八盤的盡頭,是登山盤道頂端,它建在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此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由下仰視猶如天上宮闕,所以取仙境場所命名。穿過南天門就是泰山山頂,登山行程正式完成。南天門又名三天門,天門關,海拔1460米,山於此為最危聳,上即絕頂,是登泰山頂的門戶。元中統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明清多次重修,建國後又翻修兩次。現在建築保持了清代的風格。門為閣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白地貼金紅牆襯托,與黃琉璃瓦頂相輝映,更顯巍峨壯觀。門側有楹聯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1]
簡介
南天門分上下兩層。下層為拱形門洞,上層建摩空閣,門上石匾額「摩空閣」,內置3尊明萬曆年間女神銅像。南天門北面建有關帝廟,前廊內有關帝像贊碑,像陰線刻。
門內有小院,正殿為三靈侯殿,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建,祀周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後改為關帝廟。今置東嶽大帝銅像。
正殿前為東、西配殿,1984年重建,內供明萬曆年間女神銅像。正殿後是新辟觀景台,石欄半圍,開闊寬敞,可瞻岱陰諸景。
天街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
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
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南天門分上下兩層。下層為拱形門洞,條石壘砌,券石起拱,頂鋪條石,四周冰盤式出檐,東西總長9.65米,南北進深6.26米,高4.7米。拱形門洞寬3.7米,高3.25米,上鑲石匾額「南天門」貼金。兩側鑲石刻對聯。
上層摩空閣,面闊3間8.43米,進深5.2米,通高5.3米,二柱五檁五架梁,重梁起架,黃琉璃瓦卷棚重檐歇山頂。下層檐即在牆壁上部,南向正間開拱形門,兩次間各開一窗。
南天門下西側有石棚,內壁鑲南天門創建碑,元代杜仁傑撰文、嚴忠范書寫。從碑文內容看,元代以前南天門並無室宇,系元代道士張志純為之籌備,歷經數年營建而成。
南天門北面建有關帝廟3間,面闊11.7米,進深9.6米,通高7.4米,四柱五架梁七檁前後廊式,重梁起架,五脊硬山頂。圓形石柱,覆盆式柱礎,檐檁、闌額等飾墨線小點金彩繪。前廊內有關帝像贊碑,像陰線刻。南天門和關帝廟中間兩側,原有東西配殿各3間,建國前毀,1984年利用原牆基重建。[2]
歷史淵源
元代杜仁傑曾撰刻《天門銘》記錄其事,銘日:「泰山天門無室宇尚矣。布山張鍊師為之經構,累歲乃成,可謂破天荒者也。」刻石現仍在天門西側的石室內,保存完好。《泰山小史》也贊南天門「在十八盤上,高插霄漢,兩山對峙,萬初中鳥道百折,危級千盤。松聲雲氣,迷離耳目衣袂之間。俯視下界則山伏若丘,河環如繃,天地空闊,無可名狀。」南天門是泰山的驕傲。南天門以上圍繞着泰山極頂的區域,被稱作岱頂景區,面積約1.6平方公里。岱頂海拔已高,由於氣壓、溫度諸因素的影響,景觀與山下迥然有別,堪稱奇妙,因此人們又稱岱頂為「妙區」。置身岱頂只覺日近雲低,幾千年來人類社會不斷營構的「天府仙境」與大自然賦予的奇異景致交相輝映,使人感到虛幻飄渺,不知這裡是人間天上,還是天上人間。2010年,學者王克煜曾撰寫歷史性、知識性散文《南天門的記憶》,先後發表在國內媒體發表後,美國《世界華人周刊 》轉載。本文闡述了泰山歷史文化興起來源,還展現了泰山的自然風光。
傳說
在虛擬的道教神話中,南天門是人界和神界的入口處,神話故事中因為發生的故事大多與人界有關係,所以南天門走的最多。往西的話,那是佛家的地盤,往北那個是不周山,那個是天柱所在,當年共工怒觸不周山,把天弄塌了,才引出女媧補天那段故事,往東的話,那是仙島,那個是散仙住的地方,據山海經說原來那些仙島都是由大海龜馱着的,被某巨人國的釣了幾個烏龜,於是沉了兩座,還剩下那座叫蓬萊,而巨人國因為此事觸犯了天帝,結果被罰身體縮小到常人大小。
文化與地位
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很多都提到南天門,如《西遊記》、《八仙過海》、《封神榜》、《哪吒鬧海》、《寶蓮燈》等神話故事中都多次提到南天門。
南天門是神話傳說中天宮的門戶之一。同時也是山東泰山、山西五台山、陝西華山、浙江雁盪山、湖南衡山等山的山口門戶之一,山於此為最危聳,上即絕頂。多為名勝古蹟。其中以泰山的南天門最為著名。[3]
視頻
參考文獻
- 編號清單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