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山大观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山大观峰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上的著名景点之一,此处绝壁如削,石刻层叠,布满了历代题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说起大观峰,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与古代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有关的故事。[1]

历史故事

聂政是个遗腹子,17岁时母亲告诉他,父亲是著名的铸剑能手。聂政父亲按照韩王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铸剑任务。韩王却鼠肚鸡肠,担心他日后再给别人铸剑,就派人将聂父活埋了。聂政闻听后满腔仇恨,要去报仇。聂母告诉孩子,这样去是白白送死,要他去泰山大观峰桃花洞学习古琴,以便接近韩王,报仇雪恨。

大观峰桃花洞里的隐者叫高琴,年近九十,鹤发童颜,精于音律。聂政学艺七年,琴技娴熟,下山后利用给韩王操琴的机会,杀死韩王,然后自刎而死。其所用匕首化作彩虹,飞回泰山。大观峰也被认为是正义刺客修身学艺的圣地。[2]

简介

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书体为唐隶。文辞典雅,书法遒劲,颇具盛唐风格。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价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

摩崖高约13.3米,宽约5.7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碑上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也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纪事碑。 碑文共分五段:

  • 首先叙述封禅的始因及唐玄宗东封泰山的气派;
  • 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改革“秘而不传”的封禅旧制,称自己是为“苍生之祈福”;
  • 第三段叙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
  • 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禄”的决心;
  • 第五段则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圣的功绩,反映出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特点。

铭文之西是“云峰”,因云雾常聚集于此而得名。现在峰上有清代康熙题“云峰”两大字,下有乾隆诗刻《夜宿岱顶作》诗,所以又称为清摩崖。峰东南有宋摩崖碑,上原有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御制功德铭》,后明人翟涛在其上大书“德星岩”,将其铲毁。今仅剩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崖上有“泰山乔岳”、“俯仰乾坤”、“天柱东维”、“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等大字题刻。

整个大观峰上可辨认的题刻就有八十余处,这里是泰山摩崖题刻最集中的地方。泰山是中国名山当中石刻最多的山,大观峰是泰山石刻最集中的部分。他已不仅是山峰,而是泰山上用石崖做成的,徐徐展开的的中国历史卷轴。[3]

东岳庙

峰前原有东岳庙,是东岳大帝的上庙,历史悠久,历代重修,乾隆帝题额“资始惟元”、“上摩苍昊”。民国年间庙毁,今存台基及清咸丰年间重修碑。[4]

位置

大观峰位于玉皇顶前、平顶峰下。 大观峰为泰山著名景点,此处绝壁如削,石刻层叠。 大观峰自最西端(“至哉坤元”石刻西12米)至“登泰观海”石刻处,宽为44.7米,自地面至最高处高为14.9米,此区域正南向,石刻最密集。自“登泰观海”偏东南向至东端《纪泰山铭》石刻处长64.7米,此区域石刻较少,但包括“宋摩崖”。以上两处为石刻调查区域(不包括“一拳石”)。[5]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