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岩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1823年由福建黄根隆自福建移驾观音佛祖、哪叱三太子神像渡海来台,初为竹屋,至10几年前改建为目前的建筑。每年农历的初五,全村会举行观音绕境祈福活动;农历2月19日观音生日与全省信徒同时举行庙庆活动,庙方席开50桌,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进香朋友,是全村人潮最多的时刻。[1]
基本资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照片來自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坐向: 27 地址: 嘉義縣梅山鄉太興村4號 電話: 05-2571428
主祀神明: 觀世音菩薩 陪祀神明:土地公 天上聖母 十八羅漢 太歲星君 創立起始年: 1767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民國98年(2009)(雷家驥,《嘉義縣志‧卷九‧宗教志》,嘉義縣政府,2012 )[2]
建立沿革
泰兴岩的开基,是黄根隆夫妻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所创立,后来在同治十年(1871)和民国四十年(1951)都曾经重建过,民国四十年的建筑全部都是桧木建筑,但因腐朽拆除重建,于民国七十六年(1987)落成,即今所见之现貌。[3]
景点介绍
太兴村在清朝末年前地名一直为“苓仔寮”,又称梨园寮,据说是当时有数位外地人到此砍伐树木制造犁具,他们为了制造犁具,便在此盖草寮居住,进而得名。阿里山 森林铁路在此设有无人驻守的梨园寮车站,不过列车过站不停,徒留两股铁道供人怀念过往的铁道风华。
太兴村主要的信仰为“泰兴岩观音佛祖庙”,本庙之“观音 佛祖”并非从“半天岩紫云寺 ”所分香,乃是该村先民所携带来台,庙地宽广,历史也颇为悠久,实为梅山地区重要观音佛祖的信仰重地。泰兴岩坐落于梅山乡太兴村正中央,其香火鼎盛源于西元1823年。当时,先民黄根隆夫妇背著送子观音佛像,远从福建渡海来台开垦定居,借住当时以茅草构筑简陋的泰兴岩屋舍。因黄妻常常采集山中药草,依照佛祖指示治疗居民疾病,颇有疗效,村民们认为这是佛祖显现的神迹,自此信众渐多,往来不绝。
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因为原庙地不够辽阔,经信徒研议后,移迁到现奉地点建庙,地面三十馀坪,当时交通不便,只靠阿里山森林线,将水泥红砖运到梨园寮,再由人丁分配担到目的地,其砂在溪里采取,柱梁皆用本地木材筑成,两年后落成,从梨园寮到现在庙宇的地点,是一段不短的路程,信众全程靠著双手双脚慢慢搬运,对观音佛祖的坚定信仰由此可见。但经过二十馀年后,泰兴岩建筑木材梁柱大都腐烂,每到雨季庙内容易漏雨积水成小潭,于民国七十三年初,众信徒开会决议再次重建,隔年落成,成为我们今日所建的泰兴岩。
在民国六十一年间,泰兴岩主神神像曾遭宵小之徒窃走,此后有一段时期全村总是觉得不太平静,一直到民国七十三年,才在台北市警察局刑事组协寻下找回神像并且迎回泰兴岩归位,自此次事件之后,泰兴岩的香火更为鼎盛,不时有灵威神迹事件。[4]
开基观音佛祖照片来自
旅游资讯
※開放時間:每日開放 ※電話:05-2593900 ※傳真: 05-2594305 ※地址:嘉義縣梅山鄉 ※服務設施: 停車場
旅游叮咛
※步道入口設有停車場。 ※請勿任意採集、拋棄、汙染破壞生態環境。 ※請小心毒蛇、蜜蜂等生物侵襲及土石崩落、滑倒等意外。 ※山區氣候多變,請準備飲水、輕食、禦寒衣物及雨具。
祭祀活动
※農曆元月五日的:出巡活動,範圍為整個太興村。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的慶典。 ※農曆七月十四日:普渡法會。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5]
行车资讯
※国道三号→下竹崎交流道→走166县道,往瑞里方向→于166县道67.5K处左转即可抵达。
※国道三号→下梅山交流道→走162甲线,往梅山乡的顶巃大方向→嘉154乡道→顶巃大右转即可抵达。[6]
视频
世新新闻 泰兴岩观音佛祖庙 凤凰山脉奉祀送子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