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岩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823年由福建黃根隆自福建移駕觀音佛祖、哪叱三太子神像渡海來台,初為竹屋,至10幾年前改建為目前的建築。每年農曆的初五,全村會舉行觀音遶境祈福活動;農曆2月19日觀音生日與全省信徒同時舉行廟慶活動,廟方席開50桌,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進香朋友,是全村人潮最多的時刻。[1]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照片來自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坐向: 27 地址: 嘉義縣梅山鄉太興村4號 電話: 05-2571428
主祀神明: 觀世音菩薩 陪祀神明:土地公 天上聖母 十八羅漢 太歲星君 創立起始年: 1767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民國98年(2009)(雷家驥,《嘉義縣志‧卷九‧宗教志》,嘉義縣政府,2012 )[2]
建立沿革
泰興岩的開基,是黃根隆夫妻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所創立,後來在同治十年(1871)和民國四十年(1951)都曾經重建過,民國四十年的建築全部都是檜木建築,但因腐朽拆除重建,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落成,即今所見之現貌。[3]
景點介紹
太興村在清朝末年前地名一直為「苓仔寮」,又稱梨園寮,據說是當時有數位外地人到此砍伐樹木製造犁具,他們為了製造犁具,便在此蓋草寮居住,進而得名。阿里山 森林鐵路在此設有無人駐守的梨園寮車站,不過列車過站不停,徒留兩股鐵道供人懷念過往的鐵道風華。
太興村主要的信仰為「泰興巖觀音佛祖廟」,本廟之「觀音 佛祖」並非從「半天岩紫雲寺 」所分香,乃是該村先民所攜帶來臺,廟地寬廣,歷史也頗為悠久,實為梅山地區重要觀音佛祖的信仰重地。泰興巖坐落於梅山鄉太興村正中央,其香火鼎盛源於西元1823年。當時,先民黃根隆夫婦背著送子觀音佛像,遠從福建渡海來台開墾定居,借住當時以茅草構築簡陋的泰興巖屋舍。因黃妻常常採集山中藥草,依照佛祖指示治療居民疾病,頗有療效,村民們認為這是佛祖顯現的神蹟,自此信眾漸多,往來不絕。
到了民國三十八年,因為原廟地不夠遼闊,經信徒研議後,移遷到現奉地點建廟,地面三十餘坪,當時交通不便,只靠阿里山森林線,將水泥紅磚運到梨園寮,再由人丁分配擔到目的地,其砂在溪裡採取,柱樑皆用本地木材築成,兩年後落成,從梨園寮到現在廟宇的地點,是一段不短的路程,信眾全程靠著雙手雙腳慢慢搬運,對觀音佛祖的堅定信仰由此可見。但經過二十餘年後,泰興巖建築木材樑柱大都腐爛,每到雨季廟內容易漏雨積水成小潭,於民國七十三年初,眾信徒開會決議再次重建,隔年落成,成為我們今日所建的泰興巖。
在民國六十一年間,泰興巖主神神像曾遭宵小之徒竊走,此後有一段時期全村總是覺得不太平靜,一直到民國七十三年,才在台北市警察局刑事組協尋下找回神像並且迎回泰興巖歸位,自此次事件之後,泰興巖的香火更為鼎盛,不時有靈威神蹟事件。[4]
開基觀音佛祖照片來自
旅遊資訊
※開放時間:每日開放 ※電話:05-2593900 ※傳真: 05-2594305 ※地址:嘉義縣梅山鄉 ※服務設施: 停車場
旅遊叮嚀
※步道入口設有停車場。 ※請勿任意採集、拋棄、汙染破壞生態環境。 ※請小心毒蛇、蜜蜂等生物侵襲及土石崩落、滑倒等意外。 ※山區氣候多變,請準備飲水、輕食、禦寒衣物及雨具。
祭祀活動
※農曆元月五日的:出巡活動,範圍為整個太興村。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的慶典。 ※農曆七月十四日:普渡法會。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5]
行車資訊
※國道三號→下竹崎交流道→走166縣道,往瑞里方向→於166縣道67.5K處左轉即可抵達。
※國道三號→下梅山交流道→走162甲線,往梅山鄉的頂巃大方向→嘉154鄉道→頂巃大右轉即可抵達。[6]
視頻
世新新聞 泰興巖觀音佛祖廟 鳳凰山脈奉祀送子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