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泸州长江大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泸州长江大桥,官方名称为“泸州长江四桥”[1],位于中国四川省泸州市,是长江上游的一处公路桥。始建于1977年10月,建成通车于1982年10月1日,建成时是四川省最长的公路桥。

该桥位于泸州市南部的兰田坝与小关门之间的连江路三段,连接四川219省道。该桥全长1,252.5米,全桥13孔;主桥720米,共计5孔;引桥532.5米,共计8孔。全桥由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和40米挂梁组成。两岸引道与支线长达7,150米,符合三级公路标准,为沥青路面。

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前,泸州境内长江上没有桥,只有自古长江险,隔江如隔天。人群伫立江边望,飞渡恨未插双翅。那望水而兴叹的无奈让人心酸。许多年长的人不会忘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泸州的经济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车流量连年增加,给当时处于咽喉要道的蓝田渡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蓝田渡口配有对开的两艘大马力轮渡,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汽车渡江的需要,经常发生严重堵塞。尤其是在洪水期,两岸待渡汽车每天像一条长龙躺在江边,翘首待渡,长队排上二三公里是平常事。许多驾驶员吃在渡口,睡在渡口,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又饥又渴,饱受煎熬之苦。因此两岸有车单位的车辆利用率很低,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客运渡口也同样紧张。遇到洪水雾天,过江更是难上加难,使做生意的遭受损失,上班的人常常迟到,真是苦不堪言。因而有人用打油诗描述:走遍川南路,最难蓝田渡,要过蓝田渡,自备吃和住。泸州人民殷切地盼望彩虹飞架,改渡为桥。

1977年,这时的泸州,修桥成了头等大事。市委有关领导曾三上成都,向省里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情况,提出尽快修建泸州长江大桥,这是发展泸州经济的生命线。费尽了种种周折,泸州长江大桥终于被列入四川省公路建设规划的重点工程,并下拨资金4800万元,作为建桥经费。1977年10月5日,开工剪彩大会召开那天,泸州市委向全市发出了“人民大桥人民建,人人为桥作贡献”的动员令[2]

建设历程

泸州长江大桥,是四川省交通部门在长江上直接施工的第一座公路大桥,也是当时全国在长江上修的最长的公路大桥。它具有基础施工深、流急、覆盖厚、上下结构多样、技术复杂、要求高的特点。工程规模宏大,是一项战天斗地、非常艰巨的工程,面临没有深水作业技术和经验、设备简陋、物资缺乏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尽管存在的风险和压力巨大,但英雄智慧、不屈不挠的泸州儿女,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着困难上。指挥部还提出人民大桥人民建、四面八方来支援、群策群力排万难、双管齐下的建桥方针。

组织了数千名的义务劳动大军,每天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运沙石、抬水泥、挖坑基,为大桥出力流汗。水下施工急需的直径20米的沉井钢围堰、主桥墩施工用的滑模、安装定位导向船的万能杆件、深水桥墩高桩承台基础、冲孔成柱使用的直径2米特大钻头等,指挥部一时无法解决,都是由当时的泸州船厂、西南驻泸建筑五公司、泸州柴油机厂、长江挖掘机厂等单位赶制出来支援的。大桥建设缺少运输工具,省运输公司29队、33队将自己的大货车交给指挥部无偿使用。当时电力紧张,泸州供电局坚持满负荷供给,以满足大桥施工的用需要,使大桥建设呈现出八方支援的轰轰烈烈场面。

更名

2013年6月,泸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发布《泸州市中心城区桥梁命名公示》,对泸州市境内的长江桥梁按下游至上游的顺序进行了命名,原“泸州长江大桥”被重新命名为“泸州长江五桥”。随后,有网民通过“泸州市网络问政平台”对此次命名提出质疑及建议,但未被采纳。

2014年6月24日,泸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发布《泸州市跨江通道专项规划》公示,再次调整了此桥命名,变更为“泸州长江四桥”。

视频

泸州长江大桥 相关视频

泸州市长江大桥正式封闭施工
MG动画+实景 | 泸州长江大桥独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