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圖片來自搜狐網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是一首五言絕句。詩人去洛陽尋訪故人,不料摯友已經被貶江嶺。他的心緒頗為複雜,不平、感傷、懷念交織在一起,但表現在詩里卻含蓄深沉,甚至很飄逸灑脫。用「才子」二字,表達對袁拾遺的傾慕;同時「才子」與「流人」的對比,暗喻詩人的不平之氣。雖說江嶺梅花開得早,風光美妙,也不如北地家鄉之春好。全詩於情感上未着一字,但寄予的深情卻在相隔千山萬水的南北之間彌散開來,頗有收放自如、含蓄不露的美感

原文

孟浩然〔唐代〕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人。

聞說梅花早,何北地春。(北地 一作:此地)

譯文

到洛陽是為了和才子袁拾遺相聚,沒想到他已成為江嶺的流放者。

聽說那裡的梅花開得早,可是怎麼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更美好呢?

鑑賞

  這首詩里包含了相當複雜的情緒,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感情深沉,卻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

  前兩句完全點出題目。「洛陽」指明地點,緊扣題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遺;「江嶺作流人」,暗點「不遇」,已經作了「流人」,自然無法相遇了。這兩句是對偶句。孟浩然是襄陽人,到了洛陽以後,特意來拜訪袁拾遺,足見二人感情之厚。稱之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賦》「賈誼洛陽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遺與賈誼相比,說明作者對袁拾遺景仰之深。

  「江嶺」指大庾嶺,過此即是嶺南地區,唐代罪人往往流放於此。用「江嶺」與「洛陽」相對,用「才子」與「流人」相對,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難得的,本來應該重用,然而卻作了「流人」,由「洛陽」而遠放「江嶺」,這是極不合理的社會現實,何況這個「流人」又是他的摯友。這兩句對比強烈,突現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兩句,寫得灑脫飄逸,聯想自然。大庾嶺古時多梅,又因氣候溫暖,梅花早開。從上句「早」字,見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遲」字。早開的梅花,是特別引人喜愛的。可是流放嶺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鄉。此詩由「江嶺」而想到早梅,從而表現了對友人的深沉懷念。而這種懷念之情,並沒有付諸平直的敘述,而是借用嶺外早開的梅花娓娓道出。詩人極言嶺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開之遲,便有波瀾,更見感情的深摯。

  全詩四句,貫穿着兩個對比。用人對比,從而顯示不平;用地對比,從而顯示傷感。從寫法上看,「聞說梅花早」是縱筆,是一揚,從而逗出洛陽之春。那江嶺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愛,但洛陽春日的旖旎風光,更使人留戀,因為它是這位好友的故鄉。這就達到了由縱而收、由揚而抑的目的。結尾一個詰問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鮮明,語氣更加有力,傷感的情緒也更加濃厚。

簡析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是一首五言絕句。詩人去洛陽尋訪故人,不料摯友已經被貶江嶺。他的心緒頗為複雜,不平、感傷、懷念交織在一起,但表現在詩里卻含蓄深沉,甚至很飄逸灑脫。用「才子」二字,表達對袁拾遺的傾慕;同時「才子」與「流人」的對比,暗喻詩人的不平之氣。雖說江嶺梅花開得早,風光美妙,也不如北地家鄉之春好。全詩於情感上未着一字,但寄予的深情卻在相隔千山萬水的南北之間彌散開來,頗有收放自如、含蓄不露的美感。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於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