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洛带古镇
古镇历史
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阿斗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更名为"落带"(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明朝时改隶简州(今简阳),清朝时曾更名为"甑子场"。1950年,简阳成立第八区,区人民政府驻洛带江西会馆。1955年,洛带区为简阳第十四区,辖10个乡。1976年,洛带区所辖的十个公社划归龙泉,同时撤区建镇至今。
古镇概况
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是成都“东山五场”之一,是四川省打造“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点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保护镇、成都文化旅游发展优先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作为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的核心分会场之一,洛带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天下客家”的定位也得以确立。洛带古镇文化底蕴非常厚重,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 格局,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可以说,洛带古镇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极具历史、建筑、文化、科学价值。2017年10月,洛带古镇入选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
镇名由来
一说从前,洛带镇叫甑子场。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味极甘甜,泡茶茶香,洗脸美颜。井里有东海鲤鱼,肉味鲜美,食之可益寿延年。蜀太子阿斗闻之,择一黄道吉日,率众太监来到甑子场八角井旁。但见一条条金色鲤鱼穿石洞于水井和池塘间游进游出, 煞是可爱。众太监脱靴挽裤,下得池来,扑腾半日,终无斩获,急煞阿斗。却闻身后一声“好”,一条尺长大鱼随一白发老者钓竿甩动,划一弧线,飞出井来。阿斗眼红,老翁却不卖。太监强抢,阿斗得鱼。鱼落阿斗手中而不甘,奋力摆尾,阿斗连人带鱼跌入池塘。鱼儿穿石洞进八角井,溜哉。阿斗气极,和衣跳入井中。那鱼却钻进海眼,回东海去也。阿斗被众太监拖起,忙乱中腰带却掉入井底。回头欲找老翁算帐,已无人影,老翁坐钓处仅余一白绸帕,上书一诗: 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 阿斗脸铁青,团绸帕掷井中,堵住了海眼,井水从此变浑变苦。后人遂改甑子场名为“落带镇”,后演变为 “洛带镇”。
二说为镇旁有一“洛水”环绕,形如玉带,故名“洛带”。
三说为场镇老街蜿延一公里,状如玉带自天飘落,故名“落带”,后演变为“洛带”。
旅游资源
四大会馆
镇内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和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最为出名,是我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洛带会馆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客家会馆的建筑风格属典型明清建筑风格,各殿内圆木撑弓镂雕戏剧场面,明间阑额彩绘,卷棚天花中棚和屋脊等,均雕刻了各式龙凤花鸟戏剧人物,造型逼真,精工细雕,十分考究,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风火墙以砖砌,呈半圆形巨壁,高底参差,延绵起伏,犹如两条青龙腾空欲飞。洛带会馆极具历史、建筑、文化、科学价值。 广东会馆 现存于洛带镇上街的"广东会馆"(原名"南华宫"),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镇" 的首要标志。该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年),总占地面积为3044.75平方米。它是目前四川境内保存最好和面积最大的一处客家会馆。1981年 4月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由前、中、后三殿构成。其中,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顶覆盖以黄色的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和古朴庄严之感。除此,馆内还保留有楹联九幅。这些楹联,既有对前人艰难创业的缅怀,同时又有对故乡山水的悠悠思恋。
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18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筹资兴建。坐北向南,主体建筑由乐楼、左右厢房、院坝、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四合院式,占地面积1185平方米。该馆整体布局严谨,空间安排合理,尤其是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伸出一个小戏台 ,其构思独特,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未曾见。 该会馆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经常被影视界选为拍片场所。现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和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均在该馆中挂牌成立研究基地。
川北会馆
川北会馆后来迁至洛带镇,该工程总占地五亩。因成都市城市旧城改造的需要,将该馆由卧龙桥街,迁至洛带古镇,该馆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会馆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排列,建筑面积277平方米。馆内现有大小不等、仪态各异的观音塑像多尊,无不惟妙惟肖,其中尤以大殿一尊卧式巨型睡观音为罕见。殿廊彩绘观音故事壁画独具风格,引人入胜。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天井也不会淌水漫延,为该馆一大奇迹,传为大禹保佑之故。
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洛带镇的标志性建筑,又名“南华宫”,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馆内石刻楹联条幅保存完好,联文取意及书法镌刻堪称上乘。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该会馆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为止四川省乃至全国保存和维修得最好的会馆之一,是清代留存至今最为雄伟的广东会馆。该馆的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也绝无仅有。
海内外友人和客家乡亲来此参观,无不赞叹该馆建筑的文物价值,赞叹馆中挂有的当代蜀中客家人的书画作品和客家茶社的乡土文化氛围。1998年金秋,美英合拍的电影专题片《上下千年》在此采景,拍摄这座雄伟精雕的清代移民会馆,拍摄清代移民后代在会馆中的活动。广东电视台1998年夏拍摄的大型客家专题片《中国客家人》,特在洛带广东会馆拍摄四川客家人在此环境中款叙乡情的场景。四川省、成都市各种新闻媒体皆多次报道该馆。
燃灯寺
2005年10月13日重新恢复,开放的燃灯寺距今1400多年,是历史时期就著名的古寺。为成都乐郊历史上一大名寺,影响遍及川北。隋代 以来,建有山门(含东楼)、川主殿、钟鼓楼、娘娘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燃灯古佛殿等,规模宏大、庄严巍峨。
燃灯寺历史悠久,早在 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四川青城县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乐善好施,选中三峨山为其结庐修炼处。当地时遇大 灾,饥民遍野,褚鼎力布施,并亲持“龙头小铛,散粥而施之,日救饥民千余,又其平日常为大众治病”,深得民心,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圆寂后,“奉之者 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传号曰“米母院”。
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诏令全国来佛废寺(史称“会昌法难”),该祠也在其中。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丞相白敏中(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堂弟)自奉节至蜀,“首谋兴建,寻得法润禅师主之”,于原址上重修,并“刻旧塔石绘其遗 像”。唐咸通(公元860—873年)中,悟达知兀国师由长安入蜀,于此侨隐也继任住持。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成都府府主任中 正聆其显迹,上奏朝廷,宋真宗钦赐寺名曰“瑞应禅院”,由此名声大振,香火盛及一时。其后历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寺已残破”。
清代已降, 随着客家移民的大批到来,礼佛之风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复和维修重建。清代中叶后,因信士有感,供奉后铁然灯佛一尊,其身108个穴位处,各铸有一窝状大 孔,孔内置灯芯,加油悉数点燃时,浑身通亮,信徒身体每有不适,在其对应之处的穴位点燃其灯,消灾祛病,甚是灵验,因而远近闻名,该寺因此更名“燃灯 寺”,沿袭至今。
现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镌古迹旧志碑》,内容包括《圣山母祈雨诗并序》、《灵泉县瑞应禅院祈雨记》、《重镌圣 母山瑞应禅院古迹记》和《信相圣母碑记》等。这些碑记,主要记载褚信相应化事迹及燃灯寺的历史沿革。
在寺院大雄殿内,陈列有本寺所铸明宣德钟 一口,造型古朴、音质洪亮。燃灯寺内还有不少历代留下的楹联,有的已为《全蜀艺文志》及《蜀中名胜记》等收录。著名诗人流沙河曾撰联云:“玉带落井流到东 海,铁钟在亭叩响西川”。
燃灯寺气势雄伟的屹立在新型旅游古镇——洛带镇的八角井街(洛带公园对面,洛带镇第一小学旁),是国内外信众最信奉寺院。
燃光古佛
燃光古佛又名锭光佛,在佛教中是过去古佛之一。相传他生时身体光亮如灯,所以名燃灯。后来成佛示燃灯为号。
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过去曾名儒童,当时起码是燃灯佛在世为教主之时,有一天,儒童看见一个叫瞿夷的女 子严持七支青莲,心生喜欢,因此用五百金钱买其五支,瞿夷见他花高价买青莲,觉得奇怪,就问他,买青莲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儒童来到燃灯佛处供七 青莲,又见地上泥泞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脱下衣服铺在地上,见还不够,又解开头发,以发铺地让燃灯佛履其衣发而过泥泞,燃灯佛因而对儒童受记说,由于你这一 次敬佛的功德,所以过了九十劫即彼成佛。你一定会成佛名为释迦牟尼如来,按照辈份,燃灯佛是释迦牟尼前事的启蒙老师,因为燃灯佛的辈份最高,法力最大,故 深受民间秘密宗教(如白莲教)的敬仰,成为最受膜拜的偶像之一。
燃灯佛身上108个穴位处,各铸有一窝状大孔,孔内置灯芯,加油悉数点燃时, 浑身通亮,信徙身体每有不适,在其对应之处的穴位点燃其灯,消灾祛病,甚是灵验,因而远近闻名,补叫做燃灯古佛。
金龙湖
金龙湖景区春花秋实、鸟语花香,寺庙晨中暮鼓、湖面碧波荡漾。有难辩真伪的金龙仿古长城,香火旺盛的金龙寺和古老的摩岩造像等等。宝胜原生态客家村把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经济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洛带的客家生态文化旅游区,被誉为“成都的后花园”。
金龙长城
这座长城并非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而是后人的仿作。因而也被称为”山寨长城“。金龙长城的修建很艰苦,修建时每天大约有七八十名工人,分段修,整整修了一年的时间,砖石都是靠鸡公车推和人力背上山。没有先例,全靠自己摸索,凭肉眼沿着通道两边放白灰线。“长相”上还真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路望去,金龙长城内外风景宜人。特别是顺山脊上至山峰,两边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些野生植物上还挂满了鲜红诱人的果子。
在洛带长城的顶端屹立着有名的金龙寺,这就是洛带长城也称作金龙长城的由来。该寺庙常年烟火旺盛,是人们祈福求平安的好去处,为此有公路可以直达长城尾端,但是许多游客为表祈福的诚心,都是爬过长城上去的,他就像龙头,与长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地美食
客家豆腐菜
豆腐是中国的特产,更是闽西客家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菜肴,真可称为“豆腐王国”。客家人由于长期的迁徙,艰苦的生活,和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了一整套制作独特的豆腐菜肴。
豆腐干
豆腐干:豆腐干是客家著名的“八大干”之一。其大小约二寸半见方,薄如纸,呈金黄色,透明,嚼起来略带咸味,便于携带、保存,一般可保存两至三个月。这便是客家人为适应迁徙生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特殊食品。
酿豆腐
酿豆腐:酿豆腐是客家人生活中常吃的小吃。其制作方法:把豆腐切成约一寸见方的小块,投入油锅中炸少许时间,取出沥干,再放入调有八角、五香、辣椒等佐料的肉汤中用温火慢煨,吃时再撒上些胡椒面、葱花,味道尤为鲜美。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到广东梅县松口视察同盟会会员时,特地吃了这道家乡菜,赞不绝口。
豆腐丸
豆腐丸:豆腐丸是这道菜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水煮豆腐丸,将豆腐捣碎后,拌入地瓜粉及肉丁、笋丁、香菇丁,伴以佐料,待汤水煮沸后,用汤匙一个一个舀入锅内,待豆腐丸浮上水面,便可食用,此菜常作家肴;第二类是清蒸豆腐丸。将豆腐捣碎后,调入肉丁、地瓜粉及其它佐料和捏成丸,放入蒸笼蒸熟,伴入调料食用,味道鲜美,并能充饥;第三类是年节佳肴,最著名的可算是宁化的“松丸子”。宁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时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轻轻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节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葱头、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圆球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黄色,捞起沥干备用。待春节期间,有客来访时,作为整个酒席的最后一道菜,献给亲友,祝愿他们在新一年里事事如意,轻轻松松。
白露鸡
选用肥猪鬃脑肉和大鸡腿肉,用刀切碎捣烂,再用适量的鸡蛋青和精面粉、食盐调和后,铺在盆内,放到锅里蒸熟,如认为油腻过甚,可将浮在面上有余的油质,移作他用,再蒸片刻,取起食之,质松滑、味香甜,入口消溶,津津有味。此菜四季适用,非普通的筵席上所有。
布袋鸭
选用肥鸭一只,宰后,先用冷水浸片刻,再用滚水脱毛,然后用清水洗净,从颈侧处剪开二寸许的大口,把内脏取出,洗净腹内,用锋利小刀从两翅膀处把鸭骨剔除,仍保持鸭体完整,再把在剔出鸭骨上削下的鸭肉,和切碎的金钩、对虾、尤鱼、瘦猪肉、冬笋(或笋干)、香菇及莲子,加少许食盐混合起来,从颈侧开口处纳入腹内,即用线将口缝紧,放在长盘内,置蒸笼中蒸到熟透,取出食时,剪开线,用筷子夹开,连肉带馅一起吃,真令人说不出其中的妙味。也有用叉烤的,在鸭腹内加灌点肉汤,名为灌汤烧鸭,味比蒸的更香。此菜四季适用,在丰盛的筵席上才有。
全香菇
选用干的厚菇或花菇每盆150克,净茶油50克,先把菇脚剪掉,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发胖,倒去清水,将菇面向下贴在扣碗内,茶油从上淋下,放在蒸笼内蒸好,两手即将扣碗倒在瓷盆内,加少许麻油,清香可口,别有风味。此菜四季适用,为荤素筵席上的佳品。
视频
洛带古镇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