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洞庭湖」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洞庭湖 - 长江流域湖泊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地点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
 
(1 個標籤替換)
行 1: 行 1:
洞庭湖 - 长江流域湖泊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
[[File:T01f0fb7b4545d3cc04.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t01f0fb7b4545d3cc04.jpg 图片 址][https://baike.so.com/doc/899615-950884.html 图片 源]]]
所属类别 : 地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 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 );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 )。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
== '''简介''' ==
  
洞庭湖 长江流域重 要的调蓄 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 长江 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 ,江汉平 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
''' 洞庭湖''' -  长江流域 湖泊 古称云梦、九江和 重湖, 处于 长江 中游荆江南岸 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 ]]、[[ 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 、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 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 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 多, 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 是著名的鱼 之乡 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
'''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 );但它还有湘、资、沅 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 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 )。两者合计 仍有3879.2平方公里 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 总容积220亿立方 米, 其中天然 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名片图:从君山看 洞庭湖
+
'''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基本信息
+
''' 洞庭湖'''是 历史上重 的战略要地、中国传 文化发源地,湖区名 胜繁 多,以岳阳楼为代 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 游文 化资 源。 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中文名称
 
洞庭湖
 
 
 
外文名称
 
Dongting Lake
 
 
 
地理位置
 
湖南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以南
 
 
 
类型
 
构造湖
 
 
 
面积
 
2579.2平方公里
 
 
 
总容积
 
220亿立方米
 
 
 
 
湖盆周长
 
为803.2公里
 
 
 
一般水位
 
35米城陵矶(莲花塘)
 
 
 
著名景点
 
岳阳楼,君山,南湖,东洞庭湖
 
 
 
所属水系
 
长江流域
 
 
 
省级河长
 
戴道晋
 
 
 
目录
 
1名称由来
 
2形成演变
 
3位置境域
 
4水文特征
 
5水系河道
 
6地形地貌
 
7湖区名胜
 
8社会经济
 
9湖区物产
 
10水利工程
 
折叠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洞庭湖, 历史上 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 湖、太湖之称。[1]
 
 
 
君山(岛)(洞庭山)
 
君山(岛)(洞庭山)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 《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 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 》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13]
 
 
 
折叠编辑本段形成演变
 
洞庭湖湖面演变图史
 
洞庭湖湖面演变图史
 
 
 
洞庭湖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上的断陷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延续至喜马拉雅运动。白垩纪为盆地发展扩大时期,第四纪以来,洞庭湖拗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再次全面下沉,接受沉积,成为湖南省第四纪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沉积层序最全的地区。存在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过程,相应拗陷盆地解体,形成断拗盆地。早更新世早期,在目平湖、澧县、沅江等凹陷成湖,中期湖侵扩大到汉寿、鼎城、安乡、湘阴等地,出流由安乡经澧县凹陷排入长江,末期凹陷转为缓慢上升,湖泊萎缩一部分成陆。早更新世晚期,目平湖与沅江两凹陷相连,湖盆扩大。赤山凸起成为两湖间的孤岛,湖水从南县、鲇市、藕池口排入长江,为第四纪湖面最大的兴盛时期。随着湖盆转为上升为主,湖水退却,出现洞庭湖平原地貌景观。中更新世,洞庭湖盆地发育为河网交织的湖沼盆地,澧县、目平湖和沅江至湘阴的沉积体系。此时,湖水有两处出口,一处由岳阳君山经广兴洲入长江,另一处由安乡佘家台经澧县进入江汉盆地。晚更新世,目平湖凹陷和沅江至湘阴凹陷部分地区再次活化沉降,并在赤山西部形成常德、安乡河湖盆地和东部临资口、黄茅洲和北大市河湖盆地,但其它范围已大为缩小,形状复杂,湖水由南向北流,并在团山附近有东、西水系汇合,在石首一带注入长江。发展到全新世后期,整个湖盆为河网交错的洞庭平原,当时在君山西南侧有一方圆130平方公里的小湖。
 
 
 
先秦之后,云梦泽逐渐解体,江湖关系转变,直接影响到洞庭湖的演变。汉晋以来,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长,垦殖活动强度增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坏,长江的含沙量开始增高。随着荆北云梦泽的逐渐淤塞,荆江河床自动调节抬高,加上受西北-东南方向新构造掀斜运动的影响,荆江主泓道逐渐向南摆动。东晋永和年间,荆江南岸形成景口、沦口二股分流汇合成沦水进入洞庭湖。洞庭湖由于承纳两口分泄之江水江沙,湖泊的淤积过程开始加速,形成大小不一的湖群。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的形成,使边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荆江堤防不断修筑,江面束狭、泄洪不畅,洪水位开始抬升,江水顶托倒灌机率增大,每当大洪水通过荆江段常形成决口,"九穴十三口"形成。穴口大量分流长江洪水,使洞庭湖呈现明显扩涨之势,湖盆向西、向南伸展,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水域面积扩大。形容湖水波澜壮阔的"八百里洞庭"一词便开始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典籍中出现。随着水域扩展,使原来在汉晋时期彼此支离的洞庭、青草、赤沙3个湖泊在高水位时得以连成汪洋一片。由于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过程也相应发生显著变化,由唐宋以前以"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夏秋水涨"为主,洪水特征除由四水注入的"桃花汛"之外,长江夏秋水涨的洪水特征已突现出来,使湖泊的洪水过程在年内变化由原来的单峰型转变为明显的双峰型。
 
 
 
宋代以后,荆江河床不断为泥沙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魏晋时原"湖高江低、湖水入江"的江湖关系逐渐演变为"江高湖低、江水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水浸日益严重。元、明、清三朝,随着荆江堤防的不断修筑和穴口的时决时塞,江患加剧,荆江溃堤、湖区溃垸频繁。江湖关系开始紧张起来,说明从宋代开始,江湖关系开始发生历史性变化,人为因素成为江湖关系变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明嘉靖之后,中央政府采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针,荆江北岸穴口尽堵,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二口与洞庭湖勾通。清代仍继续沿袭明朝的消极治水方针,在长江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一遇洪水则湖水泛滥四溢、向外扩展已成必然之势。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扩大起来的。这一时期洞庭湖的范围,"每岁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圆八九百里,龙阳、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说明唐宋时期洞庭湖在西吞赤沙湖之后,向西南又有了迅速的发展。迄至清代中期以前,洞庭湖仍继续呈扩涨之势,到道光年间,为洞庭湖自先秦以来扩展至鼎盛时期。道光《洞庭湖志》记载它的范围是:"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环湘阴,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可见洞庭湖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是逐步"回春"的。由魏晋时期的五百余里到唐宋之际的七、八百里,继而又发展到清中叶的八九百里,湖水波涛可直拍岳阳、华容、汉寿、沅江、湘阴等县城,君山、艑山、层山、寄山、团山、磊石山、赤山、墨山等均成为兀立湖中的岛屿。洪水时节,洞庭湖水域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中叶,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从6000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目前2691平方公里的湖面,就是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发生的。其主 原因就是人为和政策的因素,导致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局面的正式形成。咸丰二年,荆江藕池堤马林工在小水年份溃决,清政府借口民力拮据未予堵筑,形成藕池口、至咸丰十年长江大水,在原溃口冲刷成藕池口。同治九年松滋溃口,因堵筑不坚固,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藕池口,松滋口形成后,原由两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江湖关系巨变,成为洞庭湖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夺流改道,不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还迫使四水改变流向,彻底打乱了原有水系格局。沅水尾闾的主泓被迫遗弃故道,改由大围堤西北方向入湖;资水尾闾的主泓也不再经由沅江县城侧,而是改由毛角口经杨柳潭入湖。四口和四水在湖内相互顶托干扰,造成局部地区水位壅高。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泥沙倾积湖内,成为制约洞庭湖演变的一个主要矛盾。四口入湖泥沙淤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加速了洞庭湖洲滩的发育。随着三角洲在湖内不断充填和南移东进,洞庭湖由此进入了迅速缩小的过程。伴随着泥沙淤积和洲滩的迅速扩展,湖区继之开展大量的围垦。湖泊变成洲滩,洲滩又成为垸土和湖田,洞庭湖人进水退的状况开始出现。滨湖堤垸如鳞,弥望无际,已有与水争地之势。乾隆年开始到嘉庆年间,湖南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地方官开始呼吁限制围湖造田,并要求刨毁有碍行洪的私垸。二是清末光绪年,在荆江来沙成倍增长、洲滩迅速扩展的情况下,再次出现筑堤建垸的高潮,挽垸呈恶性膨胀,至清末洞庭湖总计有堤垸1094座。
 
 
 
民国时期,围垦没有受到遏制,洞庭湖进一步萎缩。高位洲滩因每年显露期长,相继挽成堤垸已成必然之势。而中位和低位洲滩,因地势低下,每年淹没时间较长,修垸工程量大,且不适宜垦殖,这一类未经建垸的洲滩,当 俗称之为洲土。据民国35年调查,已形成岳临、苍梧台、注滋口、大通湖 飘尾五大区块,总计在268万亩。20世纪40年代 期洞庭湖已是洲滩广袤,湖体支离破碎,港汊交织,滩地发育系数达0.4左右。洞庭湖滩地发育程度如此之高,表明洞庭湖已进入它的衰老阶段。[14]
 
 
 
此后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1983年,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又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并被分隔为几个部分。[1]
 
 
 
折叠编辑本段位置境域
 
洞庭湖区域位置及水系图
 
洞庭湖区域位置及水系图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包括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洞庭湖南近湘阴县、益阳市,北抵华容县、安乡县、南县,东滨岳阳市、汨罗市,西至澧县。在北纬27°39′~29°51′;东经111°19′~113°34′之间。[7]
 
 
 
洞庭湖大致可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另有资料指为四部分,还有一部分为大通湖)。
 
 
 
折叠东洞庭湖
 
东洞庭湖位置境域
 
东洞庭湖位置境域
 
 
 
东洞庭湖位于华容县墨山铺、注滋口,汨罗市磊山,益阳市大通湖农场之间。滨湖的有岳阳市区(岳阳楼区、君山区)、华容县、钱粮湖农场、君山农场、建新农场、岳阳县,湖泊面积1327.8平方公里,(包括漉湖与湘江洪道)。1988年,东洞庭湖被列入 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洞庭湖-岳阳楼风景名胜区"。
 
 
 
东洞庭湖岳阳市境内
 
东洞庭湖岳阳市境内
 
 
 
南洞庭湖沅江市境内湖景
 
南洞庭湖沅江市境内湖景
 
 
 
东洞庭湖城陵矶七里山水文站前
 
东洞庭湖城陵矶七里山水文站前
 
 
 
折叠南洞庭湖
 
南洞庭湖
 
南洞庭湖
 
 
 
南洞庭湖跨岳阳市境与益阳市之间,指赤山与磊石山以南诸湖泊,岳阳市境滨湖的有湘阴县、屈原管理区,湖泊面积920平方公里,界于东、西洞庭湖之间,主要有东南湖、万子湖和横岭湖。横岭湖位于湖南湘阴县北部,由大大小小24个常年性湖泊和3大片季节性洲土组成。[2]
 
 
 
西洞庭汉寿县境内目平湖
 
西洞庭汉寿县境内目平湖
 
 
 
折叠西洞庭湖
 
西洞庭湖水面分布及位置
 
西洞庭湖水面分布及位置
 
 
 
西洞庭湖,在益阳市、常德市境,指赤山湖以西诸湖泊,到20世纪仅存七里湖和目平湖(有资料显示还有半边湖、大连湖),湖泊面积443.9平方公里。 有澧水流经西北,沅水流经西南,松滋河、虎渡河及藕池河西支诸水自北注入,现有通外江湖的河湖面积约520平方公里,环湖的汉寿县、安乡县、鼎城区、澧县、津市市、桃源县、临澧县、武陵区的平原区称为西洞庭湖区,有吴淞高程51米以下的平原河湖面积6285平方公里。西洞庭湖早期系赤沙湖的一部分。经历代治理,西洞庭湖区的天然湖泊面积已缩减至520平方公里,能与东、南洞庭湖通流的湖泊,仅剩余目平湖、七里湖。
 
 
 
目平湖 ,东临赤山,南抵汉寿、沅江山丘,北联澧水尾闾和松虎洪道尾闾,西达西湖大堤。总面积350平方公里。目平湖因相 范蠡曾隐居赤山,曾称蠡湖。后人以其湖面广阔,"举目无际",改名目平湖,是西洞庭湖残存的最大湖泊,调蓄容积约21亿立方米。[3] 总面积350平方公里,调蓄容积21亿立方米。松滋、虎渡河分泄江水泥沙含量大,北部淤积严重。1949~1988年,目平湖已平均淤高2米以上,32~33米高程的淤洲已达9万亩左右。当水位下降至31米时,沅澧水已不能通流,行人可从西湖垸涉湖上赤山。
 
 
 
珊泊湖,南靠省道1804线,西连澧水,距安乡县城8公里,是属半封闭型调蓄湖泊。面积约1700公顷,现有水面22300亩,是湖南省第二大湖泊。湖面水域宽阔,碧波万顷,水质清新,风景秀丽,且水位稳定,光照充足,水质硬度、碱度适宜,底层有机物质丰富,有利于氧化还原和物质循环,有利于水中资源生长,宜养、宜捕,为我国人工养殖高产天然湖泊之一。盛产青、草、鳊、鲫、鲢、鲤、鳜等优质鱼类和鳖、龟、鳝、珍珠等特种水产,可年产鲜鱼2000吨,鱼苗80吨,珍珠1.2吨。
 
 
 
津市西湖,位于津市市区以南约25公里处,原是西洞庭湖的一部分,因筑堤分割而形成,包括彼此相连的毛里湖、西湖、杨坝当、哑河等,水面面积约40平方公里,5.71万亩,其中毛里湖33000亩,西湖17000亩,杨坝当3000亩,哑河4000亩,平均水深3.12米,湖岸长约220公里,是省内第二大内陆淡水养殖湖泊。该湖山水相连,风光秀丽,湖面大,附近无污染,水质清洁,深度适中,水位较稳定,水草及饵料资源丰富,属半封闭型水体,有一定的微流水,自然产鱼力强,为典型的营养型湖泊,素有"黄金水面"之美誉。湖内现有上乘鱼类品种75种,以鲢、鳙、青、草、鲤、鳊鱼为主,尤其是国内外市场紧俏的名贵水产如水鱼、鳜鱼、乌鳢、银鱼资源甚为丰富,年产鲜鱼600余吨。[3]
 
 
 
七里湖,位于津市小渡口以下至石龟山,南抵嘉山,北临松澧大垸。总面积94平方公里。七里湖承纳澧水及松滋河西支来水,泥沙含量较大,湖床淤积十分迅速。1952年实测,湖底平均高程27.2米;1983年实测,平均淤高4.5米,最大淤高7.5米。调蓄容积由10亿立方米减至不足3亿立方米。为改善七里湖泄洪状况,澧县、津市曾数次疏治,但仍难挽救七里湖的渐次消亡。
 
 
 
益阳市境内的大通湖
 
益阳市境内的大通湖
 
 
 
折叠大通湖
 
 
 
 
 
大通湖在湖南省南县的青树嘴镇东,接沅江市界,亦洞庭之一隅也。是组成洞庭湖的四个较大的湖泊之一,其面积12.4万亩,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4]
 
 
 
折叠编辑本段水 特征
 
洞庭湖自古为五湖之首,是中国水量最大的通江湖泊,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洞庭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至1949年,减至4350平方公里;至1983年,据湖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量算测绘的《洞庭湖高程、面积、容积曲线图》计算,已减至2691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12] );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12] )。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面积多于鄱阳湖近400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1998年洪水期间,以城陵矶(莲花塘)实际水位35米,洞庭湖容积则多达228.77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230亿立方米。河道容积50亿立方米;年均入湖径流量301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在岳阳水位(黄海基面)33.50米时,湖泊容积167亿立方米,湖体水域面积2691平方公里,洪道面积1300平方公里,总计3991平方公里。[14] )。它的具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 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无论是调蓄面积还是调蓄水量,仍然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泊,是国内第一大淡水湖。1978年后,有人称它为国内第二大淡水湖,值得商榷。
 
 
 
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区年均温16.4~17℃,1月3.8~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1969年1月31日)。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945)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1990亿立方米。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达0.984亿立方米。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口口门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2米,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调蓄功能趋向衰减。[12]
 
 
 
洞庭湖,水质清洁,富营养化不明显,主要污染物通过降水使大气层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入湖,是污染物质进入湖水的途径之一,随雨水进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质是SO、Co、NoX以及烟尘,有害有毒物质主要有汞、镉、六价铬、砷、铅、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国主要淡水商品鱼基地,现有鱼类113种,分属11目22科,其中102种是与长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鲤科鱼类65种,鮠科10种,鳅科9种,鳍科6种,银科3种,鲇科、鮡科各为2种,其他16种。渔获量在15000到30500吨,主要经济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赤眼鳟。[7]
 
 
 
折叠编辑本段水系河道
 
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地跨湖南、湖北2省5个地(市)、18个县、15个国营农场。北有荆南四口:松滋、藕池、太平、调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长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长江洪水量50%以上;南有湘、资、沅、澧四水灌注,从城陵矶出流长江,是一典型的吞吐调蓄性湖泊。
 
 
 
洞庭湖和上下水系的连通关系图
 
洞庭湖和上下水系的连通关系图
 
 
 
洞庭湖水系由面积2691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和入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条河流和直接入湖的汨罗江、新墙河等中小河流组成。水系来水经湖南省城陵矶注入长江。流域面积26.28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14.6%。其中:湖南省境20.48万平方公里,占78%;贵州省境3.04万平方公里,占11.6%;其余10.4%属桂、川、鄂、赣、粤诸省(区)。洞庭湖水系指最终汇入洞庭湖的各水网系统,包括洞庭湖平原各河网水道和湘江、资江、澧水和沅江等长江一级支流。[7]
 
 
 
折叠上游水系
 
湘江望城县乔口防洪闸
 
湘江望城县乔口防洪闸
 
 
 
湘江,为湖南省流入洞庭湖的"四水"之一, 发源 于广西省临桂县海洋坪龙门界。由长沙市望城县乔口入境内湘阴县沙田乡观音阁,经铁角嘴、窑头山、躲风亭、樟树港、弯河至濠河口,在濠河口分东、西两支。东支绕城西垸东面,经老闸口、三汉河、城关镇、黄猫滩、老鼠夹至芦林潭;西支绕城西垸西面,经东港、刘家坝、新泉寺、魏家湾至临资口与资水汇合,再经沅潭、杨雀潭、万家台、蛇口子至芦林潭,与东支汇合,至增挡进入岳阳县境,入洞庭湖。流经境内长108.8公里,其中濠河口以上干流16.6公里,东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芦林潭以下干流34.5公里。
 
 
 
沅江,又称沅水,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经中国贵州省、湖南省。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干流全长1033公里(一说1133公里 、1022公里 ),流域面积8.916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93.3亿立方米,落差1462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170立方米每秒。流域则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四省。属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 。
 
 
 
澧水注入洞庭湖处
 
澧水注入洞庭湖处
 
 
 
澧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两省边境, 理位置在北纬29°30′~30°12′ 东经109°30′~112°之间。澧水是 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径流模数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涨落迅速而闻名。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三源于桑植县打谷泉与桥子湾的小茅岩汇合后东流。沿途接纳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县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15736平方公里。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径流总量(三江口站)131.2亿立方米。
 
 
 
资水与湘江交汇的临资口
 
资水与湘江交汇的临资口
 
 
 
资水,湖南"四水"之一。湘阴县境有干流和东支(旧谓"茈水",1952年整理水道后称"东支")。于流自益阳市入湘阴县毛角口,沿南湖、洞庭区西面,经泉水村、黄口潭、赛头口、易婆塘至杨柳潭注入南洞庭湖;东支自毛角口向东,沿新泉区西面,经焦潭湾、西林港、南湖洲、关公潭、白马寺、和平闸至临资口注入湘江。湘阴段长57.4公里,其中干流21.4公里,东支36公里。
 
 
 
汨罗江湘阴县段
 
汨罗江湘阴县段
 
 
 
汨罗江,是洞庭湖水系中仅次于湘、资、沅、澧的第五大水系。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江西省修水3县交界处的黄龙山梨树埚(修水县境),流经修水县、平江县、汨罗市,于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全长253.2公里,其中平江县境内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流域总面积554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46%,落差249.8米。汨罗江自新市以下,明代前属洞庭湖湖汊,后淤成大片洲土,沿岸人民逐步围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汨罗江尾闾已围挽大小堤垸33处。原有湖泊被小垸瓜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小支流上二建成水库436座。1958年冬,对尾闾地 的河道进行整治,过去迂回曲折的汨罗江尾闾得以流畅。
 
 
 
新墙河,属洞庭湖水系,古称"微水",后以南岸下游新墙镇得 。源出平江县板江乡宝贝岭,至筻口与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的游港汇合,流经岳阳县新墙、荣家湾至君港入洞庭湖。主河道东西长62公里,流域南北宽53公里,流经平江、临湘、岳阳3县(市)50个乡镇、460个村。流域面积2370平方公里,干流长108公里,平均坡降0.718%:常年平均流量为每秒52.6立方米。三港嘴以下,河湖相连,夏涨冬落,变化较大。
 
 
 
折叠通江水系
 
下游水系,指洞庭湖与长江连通的吐纳水道,除从城陵矶出流长江外,有松滋、藕池、太平、调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长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长江洪水量50%以上。
 
 
 
调弦河石首市调弦口下河道
 
调弦河石首市调弦口下河道
 
 
 
华容河,又名调弦河。起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弦口(长江流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过焦山河后入华容县境,经万庾、华容县城、潘家渡,于钱粮湖农场旗杆嘴(今称六门闸)注入东洞庭湖,河长55公里。华容河在隋唐时期只是一条汇集桃花山南部和西部山洪向北流入大江的小溪。唐宋时期(618~1127),由于云梦泽消亡,荆江两岸筑堤围垸工程迅速发展,"九穴十三口"逐渐淤废、填塞,荆江洪水被约束在两岸堤防之内,水位显著抬高,迫使下荆江洪水从"华容隆起"的垭口(原小溪向北的流路)向南漫流。自此,华容河形成,流向由北注改为南泄。两宋时期,河道形态无定。至元末明初,沿河两岸开始大规模筑堤围垸,引导河水循堤间水道南下,逐渐形成固定河床。据《大清一统志》载,调弦口即为《水经注》中的"生江口"。明万历三十年(1602),陈公堤溃,冲垮安津垸,洪水在万庾铺分西南、东南两股向南倾泄,其下又分多支。此后,华容河正式成为分流江水注入洞庭湖的水道。1958,调弦口堵口建闸。华容河首(调弦口)尾(旗杆嘴)堵坝建闸成内河。全长60.2公里,其中石首市12公里,华容县37.2公里,钱粮湖农场11公里,东西两岸流域面积1679.8平方公里。调弦口进水闸,每年开闸放水70~100天,年均泥沙淤积量25~38万吨,至1986年,华容河已淤积泥沙550~700万立方米,调弦口水闸坝外洪道长610米,比1954年淤高13米,仅余一线低槽。华容河冬春为自排水道,夏秋为储汇机排渍水入洞庭湖的蓄水河床。每年4~6月,沿岸内湖自此自流外排,一般底水27~28.5米。
 
 
 
枯水的藕池河河床
 
枯水的藕池河河床
 
 
 
藕池河,位于湖北省公安、石首2县交界的天心洲附近,系清咸丰年间因江堤决口不塞而成,长江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藕池河水系紊乱。江流入口后,主要分为东、中、西三支。流经华容境内的是东支。东支经管家铺、梅田湖入湖南境内,流经华容县,从注滋口入东洞庭湖,长106公里。该支进入华容后,在殷家铺又分东、西两支。(1)西支名梅田湖河,至张家湾另分一支名张家湾小河,于扇子拐合主流,经易家嘴、南岳庙至南县城关,再分东北与西南两流:西南流名三仙湖河,经乌嘴、八百弓、茅草街入南洞庭湖;东北流经扁担河,于九斤麻汇鲇鱼须河。(2)东支名鲇鱼须河,在鲇鱼须分支西南流,破余家垸经下闸口,于易家嘴会梅田湖河。民国9年,清水河之河口、下闸口堵坝,主流于黄洋渡再分支西南流,名西来庵河,亦于易家嘴会西支梅田河。主流再于砚溪渡、挪堤拐又分两支西南流,一名砚溪渡小河,一名留仙窖小河。两水在岳城寺汇流,经马蹄、白莲汇西支梅田湖河。东、西两支主流于九斤麻汇扁担河(梅田湖河)后,经北景港、花兰窖、罗家咀、仙人洞至注滋口,折北曲流吕家糟坊、白家铺、小湾、大湾至插旗入北湖下旗杆嘴。民国21年已基本断流。光绪二十三年(1897)南安老垸土坑被洪水冲开,为注滋口河南支,名隆庆河,下绕新河口、杨林所,南流经北孤儿垸出舵杆洲后,北流东浃出乌龟洲。24年,新开注滋口引河,主流由新开引河经刘家铺北折曲流良心堡、苍梧台入东洞庭湖。1958年冬堵良心堡洪道,新开刘家铺河。由殷家洲奎新洲入东洞庭湖,藕池河华容段全长71.7公里。
 
 
 
松滋河安乡县段
 
松滋河安乡县段
 
 
 
松滋河东支
 
松滋河东支
 
 
 
松滋河西支官垸河
 
松滋河西支官垸河
 
 
 
松滋河,亦名马峪河,为荆江河段分泄江流的主要河道之一,亦为"荆南四口"之首。其分江流之口,称松滋口,位于松滋市马峪河林场。松滋河自北而南流往湘鄂两省的松滋市、公安县和安乡县、澧县。河口至松滋大口为上游,亦称主流,长24.5公里,左岸有采穴河分泄松滋河水;在大口处分为东、西两支,俗称松东河、松西河。西支为主流,向南经新江口、窑子沟入公安县境,经狮子口、汪家汊、郑公渡、杨家垱至湖南澧县汇入澧水,注入西洞庭目平湖,全长134.79公里;西支于公安县刘家嘴、杨家垱分别有洈水河、瓦窑河汇入,在斑竹垱有苏支河分流入东支,至青龙窑又分为两支:一支称松滋西支或官垸河,另一支称中支或自治局河。东支经新场、沙道观、米积台入公安县境,经孟溪、甘厂、黄四嘴至新渡口入湖南安乡县境,汇入松虎洪道,注入西洞庭目平湖,全长117.35公里;东支在松滋与公安交界处有莲支河分流入西支,于中河口有扁担河与虎渡河相通,在公安县甘厂有瓦窑河与西支相串。松滋河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干堤溃决形成的。松滋河自形成以来,每年汛期分泄长江洪水,削峰作用十分显著,洪水期间松滋河分流量约占荆江洪水流量的七分之一。荆江高水位时,松滋河每分流1000立方米/秒洪水,可使沙市水位降低约0.1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如若不冲开松滋口分流,荆江大堤乃至江汉平原难免灭顶之灾。新中国成立之初,松滋河在荆江以南的四条分流河道中,分流长江洪水的能力仅次于藕池河。1959年调弦口封堵后,松滋河的分流量逐渐上升至首位。松滋河分流量逐年减小,特别是东支过流能力日渐萎缩,人类活动也是原因之一。松滋河形成初期,入湖口位于今澧松大垸,至1900年前后,由于泥沙淤积,洲滩段沿下延约40公里,到1954年再下延约30公里。从1976年至1988年的12年间,松滋河新河口、沙道观至官垸、自治局、大湖口之间河段共淤积泥沙7367万吨,年均淤积量567万吨,大量的泥沙淤积促使西洞庭湖解体,而且导致南洞庭湖由湖泊型向洪道型过渡,入湖口继续下延至沅江共双茶大垸东端。从1873年至今,松滋河入湖口由澧松大垸下延了130余公里。泥沙淤积使湖泊变为陆洲,围垸农垦不断拓展,客观上也加剧了这种态势。[5]
 
 
 
虎渡河鄢家渡闸附近
 
虎渡河鄢家渡闸附近
 
 
 
虎渡河,为荆江南岸的分流河道之一,其分江口称太平口。虎渡河形成之初,经弥陀寺、里甲口、黄金口、中河口、汇洈水后南下,经南平、杨家垱于现今的中合垸附近入湖。1873年松滋河形成,迫使虎渡河从中河口改道顺虎西山岗和黄山东麓南下进入湖南境内。后由于河口三角洲的发育,形成许多支流与松滋河串通,先是在张家渡附近入湖,后因藕池河的影响,虎渡河下延到小河口与松滋河汇合,至肖家湾注入西洞庭湖目平湖,全长137.7公里。虎渡河是条比较稳定的分流水道,南闸以上河道河面最宽达400米,一般宽100-300米,河床平均宽约290米,河床高程一般为29-30米(吴凇冻结),主流分段有中河口、陆家渡、书洲院等汊河与松滋河东支等相串,有的已经成为哑河,有的已经平整成耕地。河道过流能力约2900-3800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20世纪50年代为207-209亿立方米,后逐渐减少。1938年太平口最大流量3280立方米/秒,南闸以下河段最大流量3800立方米/秒(调查分析值)。1954年大洪水的非常情况下,南闸下泄6800立方米/秒,导致大量的溃垸灾害。平均年入湖水量195亿立方米,占宜昌来量的4.3%;年入湖沙量2220万吨,占宜昌年均输沙量的4.2%,由于修建节制闸(南闸)和下荆江裁弯的影响,导致南闸以上河道泥沙淤积增多,下游河道过洪断面减小,太平口进洪口门高程抬高,削弱了虎渡河渲泄荆江洪水的能力,致使虎渡河时常断流,年断流期一般为3-4个月,最长年断流天数为184天,原有汊河大部都已堵塞,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 困难。[15]
 
 
 
折叠编辑本段地形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 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 下,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洞庭湖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6] 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体呈近似"U"字形,[7]
 
 
 
折叠山脉
 
龙山,岳阳市南湖南岸山脉,长约4公里,自东向西沿湖延伸,形似巨龙。山脊怪石嶙峋,山麓丘岗起伏,滨湖草地斑斓。
 
 
 
甑荜山,岳阳市南郊湖滨群山,主峰海拔110米,群峰耸翠,山上有八仙台等古迹,山麓黄沙湾一带素称"小北戴河"风光。
 
 
 
螺丝山南湖北港湾,形似螺壳,面积约1公顷。[10]
 
 
 
艑山,太湖的船和艑山相似,故名艑山。在君山东北七八里处的洞庭湖中,全岛面积3.13公顷左右,海拔44米,好象孤影在雪浪银波里飘浮。《山海经》载:"艑山多篪竹。山上有塔叫哑女塔,传说有一位商人的女儿因遭神鬼之灾而成了哑巴,其父携女四处奔走,一日到此,忽然开口说话,因而建塔酬神。明隆庆《岳州府志》载,艑山"上有神人迹,下有龙窟,旧有洞庭神祠。"清光绪《巴陵县志》和民间传说还称:唐大历五年,杜甫"南征"而返,客死湘江,曾停柩此岛。旧时人们为了纪念杜甫,在山上建有洞庭庙,定期祭祀。惜庙已废毁,只有遗址可认。据地质考察,此山甚古,是在7000万年前燕山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当年洞庭湖区发生洞庭凹陷,而艑山四周断裂,故成为一座小小的残留山,突兀于浩瀚的洞庭湖中。它的地层及其形成,与君山一样。
 
 
 
鹿角山,在岳阳县鹿角镇,历代诗人吟咏甚众。清宣统《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载:鹿角山在县南六十里洞庭湖滨。上下船泊,望此为标识。岳忠武将台在鹿角山右,与湖西石承山遥对,宽平可容千人。忠武讨杨幺登此命将,今道观岭营垒、沟堑遗址犹存。
 
 
 
天井山,位于东洞庭湖西岸,地跨岳阳、华容2县。从西南向东北,由墨山、四照庵、天井山、云雾山、珠目山、狮子山、果子山等山峰组成,长达25公里,主峰四照庵海拔314.8米。明末,岳阳、华容2县在山巅曾各建一座武当庙。峰下有石井,人称龙眼井,又称天井,山以此得名;山腰并列两石洞,人称"仙人洞"。
 
 
 
禹山,位于华容县南,滨临洞庭湖。长2公里、宽1.22公里,主峰海拔157.4米。据清道光《洞庭湖志》载:"(禹山)相传禹治水至此,登其巅"。上有禹王庙,下有后功寺。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投弹炸毁,砖木被其用以构筑工事。
 
 
 
墨山,位于华容、岳阳2县交界处。长1.4公里,宽0.5公里,平均海拔103米,主峰高195.7米。山石灰黑,故名墨山,又名玄石山。据清任鹗《行舟要览》载,此山曾是洞庭湖旧岸。《太平寰宇记》载:"玄石山,《楚词》云'驰余车于玄石',又云"步余马于洞庭,是也"。
 
 
 
桃花山,地跨湖南省华容县、湖北省石首县。相传山中多桃花,春来桃花成霞。以此得名。其山西起桃花山乡臣子山,东北至塔市驿镇马鞍山,山中有人字尖、昂头山、望夫山、雷打岩、龙山岭、七女峰、桃岭尖,山势蜿蜒起伏,连绵34公里,主峰雷打岩海拔379.7米;东部排岭尖,海拔177米,距长江2公里,为"江防要塞";西部"七女峰",海拔218米,长约2公里、宽1公里,在抗日战争中曾重创日军,名载史册。山峦总面积38.6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1.8%,植被覆盖率92%,有野生珍稀动物190余种;山水相依,古树林立,景观秀险雄奇,号称"长江岸上一璞玉"。1996年,被华容县定为县级森林公园。
 
 
 
折叠岛屿
 
君山岛
 
君山岛
 
 
 
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距岳阳城15公里,与千古名楼 岳阳楼 遥遥相对,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现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君山岛有5井4台、36亭、48庙。历 文人墨客围绕君山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这里有中国发现 的历史 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云图"、新石器遗址,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见证--斑竹、二妃墓、柳毅井,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宋代农民起义的飞来钟、杨幺寨等。自唐代以来,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等墨客骚人都曾登临君山揽 抒怀,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李白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更使君山名声大噪。斑竹就生长在二妃墓的周围。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就产自这里。洞庭湖中最大岛屿,道书列为第十一福地。面积0.96平方公里,风景秀丽,古 众多。[8]
 
 
 
青山岛
 
青山岛
 
 
 
青山岛,又名青潭,位于湖南省北部, 南洞庭湖中的一座自然孤岛,距湘阴县城北20公里,属于湘阴县管辖。全岛陆地面积11.2平方公里,内湖6000亩,似一只巨大的龙虾,呈南北丘陵带状布局。南北长约10000m,东西宽约1000m,平均海拔38m,最高处为50m。南为横岭湖,北为上荷叶湖,东为梅子湖和湘江,东岸为屈原农场。位于世界三大鸟类迁徙飞行线的亚太飞行线上,四周有约五百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湖洲、杨柳、芦苇面积约六十万亩,由于洞庭湖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湿地环境。大量北方鸟群迁至洞庭湖越冬,冬春之交成千上万的候鸟在这里繁衍栖息,冬季候鸟迁徙高峰期,鸟类总量可达二十多万只。冬春时节,"鸟飞遮住半边天,鸟落占去半边湖"的场景十分壮观。青山岛历史文化底蕴厚 ,名胜古物颇多。青山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渔业文化遗址多处。"青山天下渔",有关专家称,青山是我国南方淡水渔业文化的发祥之地,也是现代淡水渔业文化的繁荣之地。据唐《通典》、《刮地载志》、《元和郡图志》及清郭蒿焘编《湘阴县图志》等史料记载,舜帝二妃从帝南巡,后投湖殉帝而去,葬于青山。原建有黄陵二妃墓,唐时称湘灵庙,黄陵二妃墓自古为湘阴县第一胜迹,历代文人墨客如杜甫、李白、韩愈、张说、李贺、刘禹锡、苏东坡、夏元吉等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文。杨幺起义也曾驻扎于此。青山岛是全国仅存的三座渔村之一,也是湖南最后一座渔村。[9]
 
 
 
香炉峰,君山姊妹岛,面积约相当于君山岛百分之一。建有香椿亭。
 
 
 
九龟列岛,南湖南部水域,一字排开9座小岛,酷似9只乌龟,与龙山形成"一龙赶九龟"奇观,是南湖风景区著名景观。
 
 
 
三江口,在城陵矶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有清浊分明的水际奇观"江会",是古三国及太平天国时期主 战场之一。[10]
 
 
 
折叠编辑本段湖区名胜
 
洞庭湖 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13] 1988年8月,"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封山印,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传说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所留。柳毅井,是后人演绎唐人李朝威所写《柳毅传》的故事开凿的。君山上还有一个群山怀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绍兴元年钟相、杨么率农民起义军安营扎寨之处。当年不堪官府压迫的贫苦渔民,在此揭竿而起,设水寨,造战船,出没于八百里洞庭。君山上还留有军师洞、点将台、万人锅等古迹。君山西南岸还有轩辕台(铸鼎台),传说为黄帝铸鼎之处;君山南岸有射蛟台,临湖一突兀巨石,相传汉武帝在此射蛟,为民除害,又传为小后羿在此射蛟;酒香山传说盛产酒香藤,能酿长寿酒,汉代东方朔曾在此偷饮;朗吟亭则因吕洞宾在此吟诗而得名。钓鱼台,君山南岸,龙口西侧,一巨石平台突立湖边,并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梳妆台,君山仙螺峰,几块巨石耸立峰巅,相传君山青螺仙子在此梳妆。[13]
 
 
 
 
 
 
 
擂鼓台,在城陵矶,相传为楚庄王擂鼓平叛之处。位于岳阳市云溪区永济乡擂鼓台村、长江中下 江畔有座小山,巍峨挺立、气势雄伟,名曰擂鼓台,源于东周列国时期(公元前606年),高35.2米,南北长95米,东南宽90米,为楚庄王平定叛贼斗越椒在此擂鼓督战而得名。该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其相关传奇故事至今广泛流传,经久不衰。[10]
 
 
 
岳阳楼及周边湖景
 
岳阳楼及周边湖景
 
 
 
岳阳楼,矗立于岳阳市古西门城头,临洞庭,吞长江,气势雄伟,其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它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其中唯一保持着清代原构的史迹,因其建造年代之早、自然风光之秀、建筑工艺之巧、词章歌赋之佳而闻名,明李东阳《书岳阳楼图后》称:"江汉间多层楼杰阁,而岳阳为最。它坐东朝西,构造古朴端庄,气势恢宏凝重,楼高19.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整座楼由四根直径46厘米的楠木金柱、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撑,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三层楼中,设置、装饰、图案风格各异,特显风姿。
 
 
 
楼的附近还有鲁肃墓、小乔墓、岳阳 庙及慈氏塔等胜迹。[11]
 
 
 
折叠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洞庭湖平原地区,约5万平方公里,它包括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松滋县、公安县、石首市江南部分,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临湘市、汩罗市、屈原管理区,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桃 县、澧县、安乡县、津市,益阳市资阳区、赫山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管理区,长沙市望城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长沙县和宁乡县的一部分,株洲市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湘潭市雨湖区、岳塘区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洞庭湖区是湖南省可持续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板块之一,是湖南水利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地,将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城市腹地经济支撑试验区和国家大江大湖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区。[14]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它 是中国传统 农业的发祥地。洞庭湖地区因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水、土、生物资源条件,成为中国最早的稻作 农业发祥地 。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上发现了炭化稻谷的遗址,经碳十四检测,这些稻谷遗存距今9000~8000年以前,比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还要早1000~2000年。根据孢粉分析,彭头山的水稻与现代水稻的生物学性状已十分接近,表明彭头山出土的水稻已属人工栽培水稻。1993年,在彭头山遗址不远的城头山古城墙遗址下部,又发现了一处距今约7000年,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稻作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城墙时发现城墙的外坡下叠压着早于城墙建筑时代约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巨大濠沟。在濠沟的淤泥中,出土了稻谷、大米、豆类、蔬菜、莲荷等的籽实数十种,还有猪、牛、鹿、象、鱼和螺等动物遗骸20余种。此外还发现手工编织的竹席、芦席的残片,以及距今约6500年的水稻田。这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古稻田实体。在古稻田的表层土壤中,经过检测分析,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稻谷和水稻植株的硅子体。在稻田周围还发现了水沟、水塘和圩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原始水利设施。以上表明,早在8000~7000年前已有先民们在洞庭湖这块沃壤上开始有固定聚落的农业定居生活,创建了以稻作农业为主体的人类早期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而洞庭湖区又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发源地。
 
 
 
正因为洞庭湖区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这里的水土养育了历史时期中华代代儿女。除土著人口外,洞庭湖区又是历代移民的流入地。先秦时代起,巴人东迁、糜人安居,都以湖区为目的地。楚人南迁,经营湖湘,这里成为粮仓。以后历朝历代,只要北方战乱,即伴生大量流民南移。永嘉之乱后,"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湖区成为侨立州郡最多的地区之一,在洞庭湖北部、西北部专门设立南义阳郡、南河东郡,今松滋县就是侨县。新设置的州县,虽说不是侨立州县,但也与安置流民有关,如湘阴县、药山郡、药山县、重华县、玉山县、湘滨县、罗州等。安史之乱后,北方民众逃亡,流向湖南又形成高潮,"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如大诗人杜甫即在这一时期流寓到湖区,最后病死在湘江的小船上。明代重视耕垦,移民大增,但性质有些变化,以经济性移民为主,难民开始减少。时有江西填湖广一说。清代康乾时期,湖区开始大量兴筑堤垸,湖区的人口急剧增加,除一部分外省籍外,湖区移民大多以本省籍为主,为湖区土著称之为"上乡人",即湘水资水上游地区的意思。洞庭湖能成为历史时期各个朝代移民的重要目的地,表明这一地区具有丰裕的自然条件,人口承载量大,换言之 能解决大量人口膨胀的生计问题。
 
 
 
大通湖区的渔业养殖
 
大通湖区的渔业养殖
 
 
 
洞庭湖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司马迁、班固均用"稻饭羹鱼"、"虽无千金之家,亦无饥馑之患"来描绘其社会经济生活。在洞庭湖区,河网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生资源极为丰富,成为农业文明时期最为理想的地区之一,稻饭羹鱼也成为鱼米之乡在不同时期的代名词。洞庭湖给予人类以慷慨和丰厚的回报,除养活这一地区的民众外,明清以来,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输出地。到清乾隆年间,随着洞庭湖区围垦洲土的高潮出现,湖南省的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粮食产量逐步赶上并超过湖北省。在湖南,"止有本省之谷运出,从无别省之米运来"。新出现的民间谚语"湖南熟,天下足"传到皇帝那里,进而取代了"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省成为最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成为著名的粮仓。湖南省的这一重要战略地位,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1998年统计资料,洞庭湖区粮食总产量724.25万吨,占湖南省25.71%;棉花14.31万吨,占74.34%;水产品59.34万吨,占50.81%;苎麻3.18万吨,占79.5%;油料48.34万吨,占40.03%。[14]
 
 
 
洞庭湖芦苇收获
 
洞庭湖芦苇收获
 
 
 
同时,芦苇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12]
 
 
 
折叠编辑本段湖区物产
 
洞庭湖自古为淡水鱼著名产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鱼之多。如今湖里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鳖、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还生长着珍稀的白鳍豚。洞庭鱼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洞庭银鱼,历史上即颇负盛名。据清代《巴陵县志》载:"银鱼出艑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见黑点者佳,以火焙之,胜日干者。他处出面条鱼,长二、三寸至四、五寸则贱物矣。一年冬夏产之,夏水热不如冬美。"据传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后游江南时,均曾品尝过银鱼,评价甚高。银鱼嬉游于清水草滩的缓流之处,它银白透明,呈圆条状,无鳞无刺,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丰富,味极鲜美,向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之珍。每当荷花盛开季节,满湖荷叶衬托着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泛舟采莲,成为一大旅游项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仅风景佳丽,而且有许多名产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闻名,自唐代即被列为贡茶。君山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它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一雅号--金镶玉。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最后全部坚立杯底,堆绿叠翠,宛如刀枪林立,酷似嫩笋出土,确为"茶中奇观"。入口清香沁人,齿颊留芳。[13]
 
 
 
折叠编辑本段水利工程
 
折叠治理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认识和治理洞庭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连续遭遇1949年、1952年、1954年几次大水灾之后,治理洞庭湖上升为中央政府的工作日程,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洞庭湖治理工程陆续上马。在20世纪50年代初兴建荆江分洪区时,周恩来总理就指示"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1954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的《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中,明确提出长江中下游防洪,必须采取"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江湖两利"的治理方针。在这个治理方针的指导下,洞庭湖治理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85年,主要进行堵支并垸、排涝、撇洪河配套等初期建设。其中20世纪50年代主要通过堵支并垸、整治洪道、加固堤防、兴建涵闸等工程措施来改变历史上水系紊乱、堤防残破的局面。十年共完成土石方5.87亿立方米,投工2.92亿个。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事垸内电排建设、渠系调整和渠系建筑物配套。从1964年开始的连续3年的电排建设,形成湖区水利建设高潮,机排发展到93615马力、电排发展到19.67万千瓦。十年完成土石方4.92亿立方米,投工2.67亿个。20世纪70年代继续进行电排建设,开展田园化建设,逐步完善渠系配套,但对防洪建设有所放松。十年完成土石方16.4亿立方米,洞庭湖区堤垸数由1949年以前的993个减少到215个,一线堤防长度由6400公里减少到3740公里。需要指出的是,湖区兴修水利,得力于群众运动,得力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的群众氛围和体制。这一时期,洞庭湖区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劳动工日17.85亿个,平均每年投工5000万个,按湖区的正劳动力人口计算,每个劳动力年平均上水利工地劳动50天。也说是说洞庭湖区一般岁修土方都是由湖区民众义务承担的,几乎每个冬季,整个劳动力大军都奋战在湖区冬修大堤上,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不例外。整个这一时期,洞庭湖的水利建设呈发展上升趋势,对于保障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这一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叶,因为农村体制变更等种种原因,水利投入不足,群众兴办水利的现象不再,湖区在水利建设上欠账较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洞庭湖治理进入第二阶段。主要围绕实施由水利电力部批准的《洞庭湖近期防洪蓄洪工程规划》,简称一期工程。中央明确提出"为使堤防在设计情况下不至于漫溃,近期先安排一些急办的堤防加固、蓄洪安全建设和扩大洪道工程,主要对重点垸堤防加高培修,处理应急险工险段"。一期治理工程从1986年开始实施到1996年通过国家验收,历时10年。实际完成工程总投资11.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61亿元。完成土方2.32亿立方米,石方316.81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103.53万立方米。主要对重点堤垸进行加高加固,蓄洪安全建设、洪道整治进行了试验性建设,初步改善了防汛通讯报警设施建设。湖区11个重点堤垸1191公里防洪大堤普遍比20世纪80年代以前加高1~2米,加宽2~3米,可以基本保证在遇1954年洪水位下不漫堤,24个蓄洪垸建设有了起步。
 
 
 
洞庭湖治理的第三个阶段从1996年开始,针对一期治理后湖区堤垸堤身断面不够、质量差、堤基渗漏严重、河岸崩塌、涵闸破旧老化、设计标准低等问题,编制二期治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堤防加高加固、洪道整治、蓄洪堤垸建设、治涝工程建设、防汛通讯报警设施、水利结合灭螺等七大项,得到国家计委的同意和批复。在二期治理工程实施期间,洞庭湖的水情发生了一些变化,1996年、1998年、1999年连续发生特大洪水考验,综合治理大江大湖,保护生态平衡提升到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战略。从1949年开始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保障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的角度考虑较多,客观上看还只是属于治标的层次,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规划和工程措施很少。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发生后,国家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灾后重建32字指导原则,并相继启动了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湖南省境内四水中上游地区基本上纳入到长防林和退耕还林工程范围,洞庭湖水系的水土保护工程开展实施。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山、江、湖同步治理,标本兼治,彼此互为协调,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二期治理期间,三峡工程的建成与蓄水,大大减轻了湖区的防洪压力和洞庭湖泥沙淤积,有利于保持河湖的行洪能力与调洪能力,也减轻了湖区社会修防负担。[14]
 
 
 
折叠主要堤垸
 
汨罗县磊石垸
 
汨罗县磊石垸
 
 
 
洞庭湖区的堤垸修筑始于宋、元时期(960~1368),流经历代修缮,至1999年,有万亩以上堤垸37个,其中10万亩以上的15个。主要有:南湖垸,位于湘阴县西部,资水尾闾。湘滨垸,位于南洞庭湖湘阴县境内,南临资水,北靠洞庭,东濒湘江尾闾。护城垸,位于华容县,东靠华容河,西临藕池河,北界石首,南连禹盘大垸,垸内田低,常有涝害。禹盘大垸,位于华容县西南,北靠护城大垸,西南临藕池河东支左岸,东与新生大垸相连。内湖由危家岭、油榨岭闸穿南山丘岭与新生大垸东湖通汇。建设垸,位于君山区北部。东临长江与湖北省监利县隔江相望,南滨洞庭湖,与建新农场唇齿相依,君山农场,钱粮湖农场紧紧相连,西与华容县接壤。中洲垸,位于岳阳县西南的东洞庭湖东南,为湘江、赤磊洪道和汨罗江入湖交汇处,距县城荣家湾15公里。磊石垸,位于汨罗市境湘江出口处之洞庭湖畔。江南垸,位于临湘市境。上起鸭栏堤,下至北堤拐,全长28.5公里,集雨面积158平方公里,地面高程24~28.5米,地势狭长,南高北低。为冲积性平原,与永济垸、黄盖湖垸同属临江大垸,由鸭栏间堤、横河堤间堤分开,使江南垸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堤垸。建新垸,即建新农场,位于东洞庭湖畔,南临洞庭湖,西与钱粮湖农场与君山区许市镇接界,东北角靠长江,北与君山区建设垸相邻,与君山垸一堤相隔。
 
 
 
折叠河口闸门
 
调弦口进水闸
 
调弦口进水闸
 
 
 
调弦口进水闸,位于华容河口。通过闸门将华容河造成统一的新水道;江水从调弦口流入华容县境,经县城分南、北2支向东南流,至罐头尖汇合,东注洞庭湖。两岸排水闸35处46孔,电排站单机110千瓦以上的26处、88台、17870千瓦,总排水量每秒161.3立方米。
 
 
 
荆江分洪工程节制闸(南闸)
 
荆江分洪工程节制闸(南闸)
 
 
 
荆江分洪工程节制闸(南闸),1952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时,在虎渡河下游湘鄂两省交界处的黄山头镇修建。于4月2日开工,6月15日提前完工。有32孔闸门,南闸的主要作用是:当运用荆江分洪工程时,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3800立方米/秒,与南线大堤共同组成一到防洪屏障,保护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15]
 
 
 
荆江分洪工程节制闸(北闸)
 
荆江分洪工程节制闸(北闸)
 
 
 
北闸,位于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太平口,长江与虎渡河交汇处,与荆州古城隔江相望。有54闸门,1952年,为治理荆江水患,党中央、毛主席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亲自批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钢筋混意混凝土底版,空心垛墙,箱式岸墩轻型开敞式结构,共54孔,全长1054米,闸顶高程46.5米,闸底高程41米,弧形闸门,建成时为人力绞车启闭,设计进洪流量8000秒立方米。3月26日,工程开工,6月18日竣工。1988年实施加固。设计按沙市水位45米,闸前水位45.13米,相应分洪流量仍为8000秒立方米。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湖北省水利厅批准为"省水利风景区",2009年国家旅游局授予"AAA国家级旅游景区"。[16]
 
 
 
中国国家重要湿地
 
东北 浓江 七星河 七虎林河 镜泊湖
 
长吉岗 穆棱河 汤旺河 兴凯湖
 
嫩江 乌裕尔河 呼玛河 龙江
 
哈拉海 五大连池 长白山熔岩台地沼泽区 松花湖
 
龙沼 月亮泡 查干湖 向海
 
莫莫格 大布苏自然保护区
 
华北 鸭绿江 辽河三角洲 密云水库 昌黎黄金海岸
 
天津古海岸 天津 北大港 滦河
 
白洋淀 北戴河 沧州 南大港
 
张家口 坝上 衡水湖 青铜峡水库
 
三门峡库区 豫北黄河故道沼泽区 南四湖 北五湖
 
荣成 黄河三角洲 庙岛群岛 黄垒河
 
乌梁素海 岱海 察干湖 查干诸尔
 
达里诺尔 乌拉盖沼泽区 科尔沁 呼伦湖
 
红碱淖
 
华东 大沽夹河 盐城滨海 洪泽湖 高邮湖
 
崇明岛 金山三岛 长兴岛 太湖
 
石臼湖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巢湖 升金湖
 
太平湖 网湖 鄱阳湖 千岛湖
 
庵东沼泽区 灵昆岛 东滩 南麂列岛
 
三都湾 福清湾 晋江 西溪
 
华中 宿鸭湖 洪湖 梁子湖 石首
 
天鹅洲 洞庭湖
 
华南 九龙江 东山湾 深沪湾 深圳
 
后海湾 珠江三角洲 东寨港 清澜港
 
洋浦港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大洲岛 西沙群岛
 
钦州湾 澄碧河水库 大瑶山自然保护区 山口红树林区
 
北伦河 淡水河 兰阳溪 大肚溪
 
台南 台东 大坡池 日月潭
 
米埔沼泽地
 
西南 洋县朱鹮栖息地 丹江口水库 红枫湖 威宁
 
草海 滇池 抚仙湖 异龙湖
 
洱海 程海 泸沽湖 碧塔海
 
纳帕海 丽江 拉市海 昭通
 
大山包 会泽黑颈鹤栖息地
 
西北 居延海 阿牙克库木湖 塔里木河 博斯腾湖
 
巴里湖 巴音布鲁克 赛里木湖 艾比湖
 
克拉玛依湖 玛纳斯湖 喀纳斯湖 乌伦古湖
 
阿尔泰山 布伦口湖 叶尔羌河 阿克苏
 
渭干河 伊犁河 乌鲁木齐河
 
青藏 鲸鱼湖 阿其克库勒湖 若尔盖高原 尕海
 
九寨沟 青海湖 茶卡盐湖 冬给措纳湖
 
鄂陵湖 扎陵湖 隆宝滩自然保护区 依然错
 
多尔改错 卓乃湖 库赛湖 哈拉湖
 
托素湖 柴达木盆地 苏干湖 尕斯库勒湖
 
玛多湖 黄河源 羌塘 美马错
 
美卓雍错 大加错 马河沼泽区 玛芳雍错
 
班公湖 大竹卡河 聂荣 那曲沼泽
 
班戈湖 色林错 马泉河 乌马曲
 
羊八井 纳木错
 
中国湖泊
 
著名淡水湖 兴凯湖 鄱阳湖 洞庭湖 太湖
 
呼伦湖 洪泽湖 南四湖 博斯腾湖
 
巢湖 高邮湖 鄂陵湖 扎陵湖
 
赛里木湖 白洋淀 洪湖 龙感湖
 
梁子湖 滇池 乌梁素海 骆马湖
 
洱海 军山湖 抚仙湖 石臼湖
 
瓦埠湖 南漪湖 东平湖 滆湖
 
阳澄湖 程海 淀山湖 阳宗海
 
星云湖 杞麓湖 异龙湖 东钱湖
 
长白山天池 茈碧湖 剑湖 唐家山堰塞湖
 
小南海 新路海
 
著名咸水湖 青海湖 纳木错 色林错 扎日南木错
 
当惹雍错 乌伦古湖 羊卓雍错 班公错
 
哈拉湖 阿雅克库木湖 艾比湖 岱海
 
运城盐湖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镜泊湖 五大连池 太湖 杭州西湖
 
武汉东湖 天山天池 松花湖 净月潭
 
瘦西湖 洞庭湖 红枫湖 滇池
 
金湖 月牙泉 青海湖 巢湖
 
仙女湖 惠州西湖 邛海 陆水水库
 
博斯腾湖 飞云湖 湖光岩 白龙湖
 
赛里木湖 花亭湖 柘林湖 泸沽湖
 
东江湖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东洞庭湖 鄱阳湖 达赉湖 南洞庭湖
 
西洞庭湖 兴凯湖 碧塔海 纳帕海
 
拉什海 鄂陵湖 扎陵湖 玛旁雍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衡水湖 兴凯湖 五大连池 升金湖
 
鄱阳湖 东洞庭湖 洱海 色林错
 
敦煌西湖 甘肃尕海 青海湖 草海
 
达里诺尔 喀纳斯湖 洪泽湖 哈巴湖
 
著名大型水库 三峡水库 丹江口水库 龙滩水库 龙羊峡水库
 
新安江水库 小湾水库 水丰水库 新丰江水库
 
小浪底水库 丰满水库 天生桥水库 三门峡水库
 
东江水库 尼尔基水库 柘林水库 白山水库
 
刘家峡水库 二滩水库 百色水库 瀑布沟水库
 
水布垭水库 密云水库 五强溪水库 滩坑水库
 
官厅水库 莲花水库 云峰水库 柘溪水库
 
桓仁水库 岩滩水库 松涛水库 西津水库
 
潘家口水库 陈村水库 响洪甸水库 水口水库
 
乌江渡水库 安康水库 红山水库 花凉亭水库
 
梅山水库 棉花滩水库 大伙房水库 观音阁水库
 
湖南镇水库 漳河水库 枫树坝水库 街面水库
 
二龙山水库 江垭水库 李家峡水库 南湾水库
 
富水水库 岗南水库 于桥水库 皂市水库
 
王快水库 峡山水库 察尔森水库 陆浑水库
 
白莲河水库 南水水库 鸭河口水库 黄壁庄水库
 
故县水库 黄龙滩水库 澄碧河水库 鹤地水库
 
高州水库 岳城水库 西大洋水库 宿鸭湖水库
 
狮子滩水库
 
参考资料:
 
1. [洞庭湖重新成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 .中国新闻网 . 2014-10-14
 
2. 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2016-03-09
 
3. 常德市情  . .中国梅园网 . 2016-03-09
 
4. 组成洞庭湖的四大湖泊之大通湖  . .新浪湖南 . 2016-03-06
 
5. 荆州水文化--松滋河  . . 湖北省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 . 2016-03-04
 
6. 洞庭湖背景资料  .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 . 2014-07-06
 
7. 长江中游洞庭湖  . .中国长江网 . 2016-02-28
 
8. 君山岛  . .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 . 2016-03-04
 
9. 青山岛  . .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 . 2016-03-04
 
10. 自然资源  . .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 . 2016-03-04
 
11. 岳阳楼  . .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 . 2016-03-04
 
12. 洞庭湖区简介  . .红网综合 . 2016-03-04
 
13. 洞庭湖  . .华夏经纬网 . 2016-03-04
 
14. 李跃龙:洞庭湖的前世今生  . .红网 . 2016-03-04
 
15. 荆州水文化--虎渡河  . . 湖北省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 . 2016-03-04
 
16.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北闸  . .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 . 2016-03-06
 
词条标签: 地理 传说 湖泊 湖南 地名 湖的名称 地理名称
 

於 2018年12月8日 (六) 20:27 的修訂

目錄

簡介

洞庭湖 - 長江流域湖泊 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汨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一說2740平方公里 );但它還有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積(一說1.878萬平方公里 )。兩者合計,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長為803.2公里,總容積220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積178億立方米,河道容積42億立方米。

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湖區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跡是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傳統農業發祥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