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洪秀全故居,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洪秀全故居始建于清代,原故居于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房屋墙基,参照客家民居形制重建。洪秀全故居景区总面积26300平方米。 [1]

洪秀全故居保护范围包括洪秀全故居、书房阁、洪氏宗祠等建筑,洪秀全青少年时期手植的龙眼树、书房阁出土的石狮子、洪仁玕故居遗址和民房墙基等文物和遗址。洪秀全故居为泥砖瓦木结构,一厅五房,六间相连,客家人称为“五龙过脊”;坐北向南,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每间房子约13平方米。洪秀全故居展示了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成长初期的历史环境,有着浓郁的客家风情和田园风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娱乐、休闲的场所。

1962年7月,洪秀全故居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洪秀全故居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洪秀全故居被定为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洪秀全故居被定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洪秀全故居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洪秀全故居先后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点、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文物遗存

“洪秀全故居”、“书房阁”和“广东省花县洪秀全纪念馆”三块牌匾均为时任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先生题写。 洪秀全故居水塘旁边有一棵形状奇特的龙眼树,是洪秀全青少年时期亲手种植的,在太平天国失败那年,它被雷电从中间劈成两半,奄奄欲绝。清政府曾借此残枝示众。可是这棵树活了下来,并以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一棵青龙体态的大树,象征着太平天国将士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洪秀全故居西端第一间为洪秀全夫妇住房,洪秀全夫人赖惜英在此房产下儿子洪天贵,即后来太平天国的幼天王。室内有仿客家样式的床、桌子和凳子。

洪秀全夫妇房间向东数的第二间房间,是埔置洪秀全当年缅怀和赞颂他的太祖公从嘉应州迁来花县创基立业,建立洪氏家族的纪念处,是洪秀全歌颂他的太祖公洪英纶和太祖母徐氏的功德的房间。房间里悬挂有洪秀全的太祖父洪英纶和太祖母徐氏的大幅画像,还有洪秀全亲自撰写的对其太祖父和太祖母开创基业的赞词。

赞词如下:我太祖英纶公,妣徐氏,原居嘉应州石坑,次由石坑迁居花县福原水,创业维艰,积功累仁总之不离忠厚传家者是。兹四大房子孙等追绘宝像,爰作诗以赞之,祖宗积累在功仁,忠厚传家启后人,怵惕凄怆重绘像螽斯麟趾咏振振。我太祖妣徐氏,三从著范,四德流芳。洵所谓幽闲贞静者焉。兹四大房子孙等追本溯源,并同太祖英纶公重绘宝像,爰作诗以赞之;我妣微容却似生,三从四德著芳声;母仪堪为周家并,定卜孙支变世荣。像赞的落款为: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季冬谷旦玄孙仁坤敬题。

书房阁教师的住房摆设有教师的睡床,睡床的陈设朴素简单,有一个古老的陶制枕头,为绿色釉彩。房内的陈设桌椅板凳用品简朴,有一个陶瓷制的高脚企身,茶壶两条铁丝作为茶壶的挽耳和一些文房用品。有些学生书桌和一个筷子筒,是当年洪秀全于狮岭的八沥埔村袁氏花厅教书时用过的真品。

历史人物

洪秀全(1814-1864年),小名火秀,族名仁坤,自号秀全,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是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近代中国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也是最早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艺文

在1961年(也有说是1959年9月),原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谢觉哉在参观洪秀全故居时,即兴题写了一首诗:天王理想今日现,扫尽不平才太平。留得千载龙眼树,年年展眼看分明。此诗后来发表于《羊城晚报》。

文艺作品

反映洪秀全故居的美术作品有: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画家拇指先生的《中华名人故居系列:洪秀全手植龙眼树》。

历史沿革

洪秀全在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出生不久,全家就迁到官禄布定居。官禄布村一开始没有正式的村名,因村子里有家卖棺材的铺子,“官禄布”便得名广州花县当地客家话中“棺材铺”的谐音。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18岁的洪秀全被聘为官禄布村塾师,任教于书房阁。

洪秀全故居始建于清代,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余年。洪秀全故居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

金田起义后,清政府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和清同治三年(1864年)先后两次进村“诛九族”,官禄布村成为一片废墟。洪秀全故居被清军焚毁。

清宣统三年(1911年),洪氏族人修复洪氏宗祠。

解放前,洪氏宗祠改为乡村小学,校名为“秀全小学”。

解放后,“洪氏宗祠”改为“花县洪秀全纪念馆”,在纪念馆内陈列展览有关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洪秀全有关方面的展览品。后洪氏宗祠恢复原貌。

1959年,考古发掘,按当年的墙脚墙基,重新建成复原书房阁。

196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房屋墙基,参照客家民居形制重建,同时还复原了洪秀全青少年时期读书和教书的村塾“书房阁”。

1962年,洪秀全故居右侧的“洪氏宗祠”被增设为辅助陈列室,对洪秀全生平作简单的陈列,实物收集主要是图片文字资料,而且着重洪秀全早期活动方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洪秀全故居陈列室受到红卫兵的冲击,为保护历史遗产,陈列室一度关闭。

1974年,洪秀全故居陈列室恢复展出。

2014年1月10日,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大布村官禄布村洪秀全故居东侧的新建的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洪秀全故居为一排六间的横屋,客家人称为“五龙过脊”,房舍为悬山顶人字山墙。坐北向南,面宽16.5米,纵深5.5米,每间约1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91平方米,每个房间面积约13平方米,泥砖木瓦结构,三合土地面。整座建筑没有厅的设置,门前也没有走廊。屋前屋后都没有窗户。每个房间各自一个前门,具双叶门作开启。西端第一间为洪秀全夫妇住房,洪秀全夫妇房间向东数的第二间房间是洪秀全歌颂他的太公洪英纶和太祖母徐氏的功德的房间。其余东侧的几个房间,都是洪秀全家里的房舍。房舍的左边,有一棵大菩提树,需三人才能合抱。

书房阁是官禄村的村塾,泥砖木瓦结构,是客家传统的“三间两廊”结构,悬山顶,碌灰筒瓦,泥砖墙,三合土墙基墙脚,方阶砖铺地。书房阁坐东向西,面宽10.8米,纵深12.2米,建筑占地132平方米。书房阁正门中间是用花岗石铺砌的天井。天井两侧为廊,九架,人字顶。右侧廊埔置作塾师卧室,左侧廊作厨房。厅堂敞开三间相通,阔10.5米,深6.5米,共十五架,立四条青砖金柱作支柱。书房阁大厅前面天井,天井右侧的廊墎是提供给教师的住房。

洪氏宗祠为官禄村洪姓祠堂,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两进格局,舂墙基,青砖墙,硬山顶,“人”字山墙,龙船灰脊,为人字硬山头顶,正脊是灰塑两头翘尖的龙船脊,碌石灰筒瓦。洪氏宗祠面宽12.9米,纵深20.5米,建筑占地面积264平方米,祠内地面铺方阶砖,有一口天井。头进面总阔12.7米,进深两间7米共十三架。明间设中门,有花岗石虾公梁,虾公梁上有石狮子,雕花异形斗拱,门面是嵌花岗石墙脚,上面自右往左阴刻:“洪氏宗祠”四个大字,落款刻“宣统三年辛亥孟秋吉旦重修“。故居水塘旁边有一棵形状奇特的龙眼树,是洪秀全青少年时期亲手种植。祠堂的后堂,面阔三间12.7米,进深8.5米,共十五架,有4根杉木金柱。前堂与后堂之间带两廊,六架卷棚顶。两廊之间有一口天井。地面全铺方阶阶砖。

保护措施

1962年7月,洪秀全故居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广州市财政拨款10万元,新建接待楼,解决故居周边用地问题,征用了故居参观范围用地3000多平方米,用铁栅栏围起种植花草,进行绿化。

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洪秀全故居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花都区政府对洪秀全故居、书房阁和洪氏宗祠进行了抢救性维修。

1994年,洪秀全故居被定为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9年,花都区政府投资500多万元,围绕“恢复、保护、充实、利用”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洪秀全故居周边民居进行了首期复原工程,使景区的面积由原来的4000平方米增加到1.3万平方米,并利用复原的民房充实了陈列内容,使洪秀全故居的参观容量和环境都得到较大的改善。

2000年,洪秀全故居被定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洪秀全故居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