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活動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活動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地質歷史中,不同大陸的位置對於地極以及各大陸之間都發生過大規模相對位移的主張。以A.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為代表。

又稱水平論(hypothesis of horizontal movement)。主張在地殼歷史演變過程中,大陸和大洋、地塊或構造單元,乃至相鄰的地質體之間的相對位置(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發生過巨大位移運動和顯著變化。其核心是強調地殼或岩石圈塊體的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導。大陸漂移說是活動論的先驅,海底擴張說是活動論的發展,而板塊構造學說則是當代活動論的代表。

詳細內容

1620年,F.培根指出,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東部海岸線如此吻合,不大可能是偶然的巧合。1658年,法國R.P.F.普拉塞認為,南美洲和非洲曾一度相連而後來分離開了。19世紀中期,A.斯奈德-佩利格里尼根據歐洲和北美的煤層中植物化石的雷同,繪製出石炭紀古地理圖,表明在煤層形成時期,歐洲和北美連接為統一的大陸,後來才分離開的。20世紀初期,美國F.B.泰勒和H.B.貝克在研究世界山脈的分布時,幾乎同時得出大陸位移的結論。

以美國地質學家J.D.丹納為代表的固定論者,認為在地質歷史中,大陸從未變為大洋,大洋從未變為大陸。這種大陸固定、大洋永存的主張,或雖然大陸與海洋曾有互變,但也只是原地垂直運動的結果,稱為固定論。固定論者為了解釋各大陸之間在陸生生物分布方面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時,提出了陸橋假說,認為大陸之間有陸橋相連,陸生生物從一個大陸經陸橋到另一個大陸,這些連接大陸的陸橋都已沉入大洋。從19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固定論在地學的各分支學科中占統治地位。現代海洋地質研究的結果表明,不存在陸橋沉入大洋的事實,因為大洋盆地中沒有發現構成大陸的硅鋁層。

理論發展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提出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一場大論戰。由於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某些缺陷和驅動力問題沒有滿意的解釋,大多數地學科學家對大陸漂移說持懷疑態度。固定論的積極支持者美國地質學家B.威利斯,極力反對大陸漂移說。魏格納則繼續尋找更多的證據來支持其活動論思想,直到1930年他第4次到格陵蘭探險不幸犧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也得到一些地質學家的支持。南非的A.迪圖瓦總結了大陸漂移的大量證據。蘇格蘭的A.霍姆斯於1927年提出上地幔熱對流是大陸運移的驅動力。中國的李四光、澳大利亞的S.W.凱里等也都予以支持。

自50年代起,古地磁學迅速發展,對大陸漂移說提供了新的支持。利用古地磁測定的各大陸的極移曲線,表明各大陸相對於地極位置,在地質歷史中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有規律地變化,而且彼此不同。根據古地磁研究,結合其他證據,已能提出各大陸在地史中的運移格局。在60年代,大陸漂移概念的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說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並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現代有的學者仍支持固定論,不承認大規模的水平運動,認為現在的印度洋曾為一個大陸,把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連接起來,後來陷落成為印度洋。固定論與新近研究結果不符,已逐漸為人們所拋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