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陈小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活在当下》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小丹的散文。
作品欣赏
活在当下
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车上的音乐,我的方向盘转着光。清晨柔软细腻的光芒,洒在车里,也洒在了我的心里,我的记忆里… …
这是1989年香港无线电视剧《义不容情》的主题曲,是我第一部看的港剧,也是我学会的第一首粤语流行歌曲。歌声伴随着我的记忆,飘向遥远的时空......
90年代初,随着电视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从电视上,也看到了香港众多的粤语港片。我看的第一部港剧,便是《义不容情》。这部剧虽是1989年在香港那边上映,但直到我家有彩电的时候,已经是1992年的事了。当时我大概十来岁。那天,彩电刚刚接上线,母亲打开电视,刚好在重播此剧,并且,也刚好是主题曲演奏的时刻。一切是那么的美好。那旋律,那音调,那发音,配合得如此默契,天衣无缝。我也是初次,听到如此动人心弦的粤语歌曲。当时年纪尚小,对歌词大意懵懵懂懂,但那种唱腔及曲调,却已经深入骨髓。就这样,从此便爱上了它。每次剧集开播之前,我都会先备好纸笔,端坐在电视机正中央处等待。剧集一开播,我便立即飞速地用紧握手中的笔,歪歪扭扭地在本子上记录着歌词。但歌词似风而过,终究是超越我记录的速度。加上粤语当时对我而言,始终晦涩难明,就这样看了好几集后,却也没能记下几行,间断不连贯。
抄录歌词虽举步维艰,却并未令我放弃。我又想到了一个绝妙之策,“录音”。我找来录音机,又软磨硬泡让母亲买了块空白磁带。在主题曲即将播放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按下录制按钮。录完整首后,我便逐字逐句,不断反复听,边听边回忆歌词,进行抄录。终于,在耗费长达近三、四周的时间之后,歌词总算大功告成。自然,里边错别字,也自是不在少数。有了这份歌词,我便兴致勃勃地跟着录音带学唱。就这样,它成了我第一首会唱的粤语歌曲。也因为它,我从此对港剧着迷,也爱上了粤语。或许是有着较强的语言天赋,看了几部港剧之后,我大致上能听懂粤语了。一直以来,我都觉着自己的母语“潮州话”不怎么好听,略嫌土味。反而“粤语”,既动听,又特别,且在当时的年代,会讲上几句“粤语”,那绝对是一种令人崇拜的时尚。当时在班级里,就因为“粤语”这件事,让我接受了不少崇拜的目光。对于与香港邻近的广州,它所讲的“白话”,与“粤语”发音大致相同,但音调的微妙之处,却有着区别。我最终认定,在悦耳方面,“粤语”更胜一筹。
不久后,随着港剧在内地市场的大幅度开拓,港剧的周边,也别开生面的百花争艳,各式海报、录音带、录像带应接不暇。我时常带上积攒的零花钱,到夜市的小摊,买上两盒翻版的港剧录音带。就在这漫长的学生时代,终日港剧与粤语中流连忘返,别人看港剧,喜欢选国语,我看港剧,非粤语不可。就这样,我的粤语水平也突飞猛进,不需看字幕,便也全能听懂,还能说上几句。只能说上几句,原因在于,害羞所致。毕竟,自己母语的环境里,说着其他方言,终究心理上,觉得突兀。
直到,我去广州上大学,才真正意义上的开启了粤语演说之路。大学里,很多是广州本地的同学,都是讲“白话”。基本都是夹杂广东口音的“白话”,与潮汕人说“普通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也有几个操着港味“粤语”。我就喜欢跟这几个港味“粤语”的同学厮混,为的是能学习到更加地道的“粤语”。一开始,我的潮汕口音所说出的“粤语”,还是异常别扭。夹杂着浓郁的母语的乡音。且又扭捏,难以启齿,始终不敢多开口。阻力不小,但我却是下了决心的。每日,我除了坚持用粤语与那几个同学交流之外,连平日看杂志、看书本,都是用粤语在心中默读。大学附近有报刊亭,香港各刊的娱乐杂志,都有售卖,价格不菲。对此,我却很舍得,宁愿节俭其他方面,也要每期不落,几本周刊全都要购入。香港娱乐杂志作为一本具备本地特色的期刊,里面的所有内容,也都是用粤语特色口吻、语言来记载。尤记当时,宿舍里的舍友,便摆了个大乌龙。那是来自山东的一名舍友,很喜欢向我借阅各期香港杂志。有次,午餐时分,大伙都打了饭上宿舍边吃,边看杂志。突然,这位山东舍友,扭过头,指着杂志里面的两个字,问我说:“什么是啤梨?”我一看,嘴里的饭菜喷得满墙都是,抑制不住,笑得那叫一个人仰马翻。原来,粤语里的“草莓”,读写为“士多啤梨”,而这位可爱的舍友,索性遗漏了前两个字,单单指着后面两个字,不明就里的发问。时至今日,只要偶然想起,仍会让我忍俊不禁。
对于粤语这份坚持,完全超越了自己的专业日语。有时想想,要是当年我对自己的专业也有这份执念的话,那现在应该也是颇有名气吧。即便如此,我对粤语的感情也从未有过改变。甚至将手机内置设为“香港地区”,为的就是要全繁体显示,输入法也都使用繁体输入,只为了与粤语更加靠近些。当然,当年的坚持,自然也换来不错的成效。这几年间,已经能够说得上一口流利的粤语。父亲公司的香港客户,也是偶尔用上我的粤语去进行交流。毕竟,对着客户说粤语,亲切感也倍增,生意也便简单多了。而且,相比起在广州读完大学、甚至工作了好几年的表妹、表弟们,他们至今连听懂都困难,我也算是表现杰出了。也因为这样,对香港的人文历史、时尚潮流,我都非常感兴趣,喜欢去了解那里的一切。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吧。
“一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苦斗。梦里每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少年不知词中意,看懂已是词中人。年少的我只是觉得这首歌旋律优美动人,却似懂非懂个中意思。不惑之年才明白所含深刻意味:活在当下。
作者简介
陈小丹,笔名圆蛋,中国档案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湘桥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刊物《岭南文学》副总编,《神州文学》副主编。希望余生能够霁月光风,不萦于怀。
参考资料
- ↑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