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舍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洽舍鄉地處於黃山南麓,徽州區西北部,屬山區庫區鄉,東與富溪鄉交界,南與呈坎鎮接壤,西與休寧縣毗鄰,北與楊村鄉相連。轄3個行政村,26個村民組,1755人(2017),區域面積約31.52平方千米。鄉政府所在地洽舍,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於岩寺至湯口的中部,距區政府所在地和黃山風景區均20餘公里,S103省道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捷。鄉域位於豐樂湖上游,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極佳,為休閒、養生、寫生旅遊的首選地。[1]
產業結構
2000年來,洽舍鄉黨委、政府始終以"鄉小立大志,勇於爭一流"激勵廣大幹群,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 搖,凝心聚力,艱苦奮鬥,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為創建"平安、富裕、文明、生態新洽舍"奠定了堅實基礎。2008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3600萬元,同比增長20%以上;財政收入560萬元,同比增長115%,連續三年保持了70%以上的增長速度;農民人均純收入4010元,年均淨增加800元,農村各項事業均取得了快速發展。
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逐步 形成了茶葉、油茶、毛竹、菊花、高山土雞、土豬野豬等六大特色農業產業。成立了汪四坑高山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洪通茶葉專業合作社、國平茶菊專業合作社和洽舍茶葉協會及張村養豬協會,洪通茶廠、汪四坑高山土雞合作社、康貝(茶油)食品公司、之味農業綜合開發公司、徽商茶廠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迅速壯大。洪通、汪四坑、山之味、康貝、徽商等一批品牌的市場美譽度不斷提高。
堅持"工業強鄉"不動搖,充分利用"異地辦廠、原地納稅"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先後引進了金輝服飾公司、世成防水紡織品公司、永佳三利科技公司、三力貿易公司、娟娟物流公司、宏源水電開發公司、嘉博瑞科技公司、天源紡織公司、瑞發汽貿公司、立昌實業公司、路平建設公司、弘鑫服飾公司等一批項目,洽舍企業團隊不斷壯大,實力洽舍進一步顯現,農民非農化步伐日益加快,鄉級財政實力顯著增強。
依託豐樂湖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和山區優美的自然風光,積極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服務環境,大力發展休閒、養生、寫生於一體的農家樂旅遊,入境遊客逐年增加,旅遊收入不斷提升。 總人口1755人(2017)。[2]
經濟發展
2000年來,洽舍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堅持"穩茶、攻竹、抓養殖、興工,活旅、茂山場"的發展思路,以大力招商引資興辦工業企業為主線,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拓寬發展思路,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搶抓區委、區政府加快經濟發展所制定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在岩寺城區創辦企業。金輝服飾、立昌實業、世成防水、森野食品等工業企業入戶城北工業園區,三力化工等工業企業入戶城東工業園區,形成洽舍企業團隊,實現城區興辦企業新的跨越。二、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徽商、洪通等茶廠通過或正在開展有機茶認證,向中高檔精製茶延伸,成為茶業的龍頭;汪四坑養殖基地生產的土雞和土雞蛋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發揮區域內資源優勢辦企業。依託洽舍糧站資產,興辦了太陽鳥衣業有限公司;利用山區水資源,興辦了宏源水電站項目;利用旅遊資源,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產品。
倡導能人返鄉,大力發展個私企業。個私企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行業遍及茶葉加工銷售、茶機具加工、油料加工、機械維修、家具加工等,形成欣欣向榮的景象。
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興辦竹業、油茶、菊花,調整林業結構,大力發展山區特種養殖業和中藥材種植業,打破農民群眾收入單一的局面,促使農民收入結構由單一茶葉型向多元型發展。
洽舍鄉決心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優化項目服務力度,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全面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010年,完成財政收入413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7906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500萬元,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1.1萬元,外貿進出口300萬美元。
2011年,完成財政收入413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7906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500萬元,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1.1萬元,外貿進出口300萬美元。
2012年,完成財政收入413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7906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500萬元,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1.1萬元,外貿進出口300萬美元。
2013年,全鄉財政收入完成4302萬元,占全年任務數的107.6%,同比增長16.1%;實現人均財政收入1.35萬元,再創歷史新高,位居全市前列。
2014年,完成財政收入413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7906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500萬元,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1.1萬元,外貿進出口300萬美元。
2016年,財政收入達到4531.7萬元,年均遞增23.1%,是"十一五"末的2.83倍,實現人均財政收入全市排名前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發展到6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了2.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6.9億元,是"十一五"累計數的1.44倍;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9918萬元,年均遞增14.77%;農民人均純收入12477元,年均遞增15.96%,是"十一五"末的2.1倍。
2017年,2017年實現財政收入5120萬元,完成率101.19%;固定資產投資3.05億元,完成率122%;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198萬元,完成率109.6%;外貿進出口總額710萬美元,完成率101%。招商引資新簽約項目到位資金1.5億元,完成率125%。
農業概括
整個經濟主要以茶葉收入為主。林業面積占全鄉土地面積70、4%,木材蓄積量為68000立方米。我鄉圍繞世行貸款,國家、省級拔款組建國家投資農戶投山投勞,利益分成多種形式的股份制林場發展林業生產,在管理上有集體林場和個體林場兩種經營模式。99年以後區委、區政府結合山區實際,提出了實施"萬畝竹海"工程。鼓勵農戶結合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三園"改造等大力栽植髮展竹業致富工程。今後全鄉將加大力度,在原有3400畝基礎上,新造毛竹10000畝。
隨着市場的變化,毛峰茶生產越來越多,在製作上也由手工制為主轉變為機製作為主。全鄉擁有名化茶機械26套(台),已消滅名優茶機械空白村。98年後茶葉特產稅一道環節徵收,經營全部放開,順市活流,促進了茶葉的發展。在茶園管理上,利用重修,輕修相結合,改造低產茶園。
文教衛生
洽舍鄉文革時期有中學兩所:洽舍中學和張村農業中學。洽中創辦於1969年,後因分鄉(光明、長塢兩村劃歸富溪鄉),生源減少,於1999年併入潛口中學;農中創於1968年,1981年撤併入洽中;洽舍小學創於40年代,前稱為"愛文小學",解放後改稱"洽舍小學",1979年庫區移民遷址重建,現又在改建(尚未竣工)。全鄉現僅洽舍一所中心小學。該校被評為區花園式學校、市文明學校和區文明單位。洽小下轄4個村小、9個教學點。在校生283人,教職工23人。設鄉教委管理教學任務,屬區鄉雙層領導體制。2001年9月,上劃區統一管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師生獲省級以上獎達21人次,市級獎24人次。為各級專業學校輸送了大量合格生源,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
全鄉程控電話於1996年開通,村村通電話,2001年移動手機塔建成,1999年洽舍、長潭安裝有線電視,電視機普及家家戶戶。
黨建紀實
洽舍鄉多措並舉,着力在站點規範化、管理員隊伍知識化和站點實用化上加大改革力度,不斷提升遠程教育應用管理水平。
健全制度,提升服務水平。堅持從基礎工作入手,進一步完善了遠程教育的各項規章制度。並將遠程教育工作的規章制度、站點設備設施、管理員個人信息、收看記錄、點名冊等方面的內容編製成冊。同時建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鄉紀委書記為副組長的洽舍鄉遠程教育領導督查組,規範對遠程教育站點的管理使用,加大監查力度,使管理工作更加正規有序,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強化培訓,強服務本領。始終把管理員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着力選配骨幹力量。在村級站點配備上,結合去年"兩委"換屆選舉,對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的管理員進行了調換,將新選配的大學生村官、新當選年輕村"兩委"幹部充實到管理員隊伍中來。針對新上任的村級站點管理員工作經驗不足,洽舍鄉採取集中授課和舉辦專題培訓班等形式,對管理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站點管理知識、管理員工作職責、設備維護等等。通過培訓,使管理員明確了自己該幹什麼,怎麼幹的問題,提升了管理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
創新載體,拓展服務範圍。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平台中農村實用技術類課件資源豐富的優勢,將遠教工作滲入到專業合作組織、農村致富能人、農村群眾當中,有針對性地將農村實用技術、農村致富信息送傳遍到他們手中,幫助黨員群眾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推進農村產業健康發展。同時,還將遠程教育平台"大眾化"、"平民化",按照群眾的不同需求,在鄉政府籃球場和陽光政務廣場等公共場所建立"遠教廣場"站點,利用遠程教育設備播放紅色經典電影、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黨員典型事跡專題片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等節目,進一步拓展遠程教育的服務功能,豐富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鄉5個專業合作組織共收看實用技術類課件10餘場次,通過遠教學習,5個專業合作社的銷售收入達到5000萬元以上,社員人均純收入7000元以上。
四是夯實基礎,發揮服務效益。針對遠程教育站點設備老化、損壞情況較為嚴重的實際,洽舍鄉及時建立了鄉、村二級設備故障報告制度、修理維護全程代理制度等,保持設備正常運轉,確保每個站點都能順暢登錄黨員遠程教育平台。同時,多方籌措資金,對站點老舊設備進行更新換代。極大地增強了遠程教育站點的實用性,為廣大黨員群眾的綜合素質提升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段媒體報道
洽舍鄉地處徽州區西北部,距城區20餘公里,既不占區位優勢又缺乏能快速開發的富饒資源。總人口3300餘人,是全區最小的鄉。就是這樣的一個小鄉,近幾年來硬是咬定"發展"不放鬆,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借巢引鳳,借勢發展,財政收入從2005年的100萬元發展到2009年的1008萬元,比2005年番10倍,按人口計算,人均財政收入超過3000元,將躋身全市鄉鎮人均財政收入的前列;按增速計算,財政收入比上年將增長200%以上。如此快速的發展,其奧秘在哪兒!
營造暖春
能給的給到位,能幫的幫到位,能辦的辦到位,給企業一片溫暖的陽光。一方面做好"加法",幫企業開足馬力。開展銀企合作,積極幫助規模企業融資;按政策及時返還引資企業稅收,鼓勵企業擴大再生產,提高了政府信用度。一方面做好"減法",讓企業高速行駛。為企業代辦理各種證件,減少企業辦證程序,同時建立重點企業服務直通車制度,鄉主要領導聯繫重點企業、鄉直各有關部門對口幫扶企業、三分之一幹部駐點企業,及時解決企業困難。同時做好"乘法",助企業彎道超車。引導企業重組,使企業順利度過冬眠期。09年,該鄉招商企業黃山市景升汽車貿易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併購了黃山市金牛汽車有限公司進行重組,投資興建知名品牌轎車展廳、維修配套服務中心等項目,年利稅可達50萬元以上。
保護生態
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大力發展小規模分散式特色養殖業。該鄉以汪四坑高山土雞養殖基地為基礎,成立了全區首家高山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近一年的運行,合作社已經發展會員23人,擁有覆蓋本鄉及周邊5個鄉鎮的養殖基地15個,年可出欄土雞5萬羽,雞蛋15萬枚,產品遠銷上海、杭州、合肥、蕪湖等地。土雞養殖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其他特色養殖業的發展,在該鄉張村還建有兩處以飼養土豬為主業的農業發展基地,每到年終,外地客商慕名而來,產品最遠銷到了浙江紹興。該鄉以黃山洪通茶葉專業合作社為依託,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發展生態茶園,至2009年底生態茶園面積達到1000畝,同時還與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簽訂了共建協議,雙方就組織實施生態茶園建設、開展調查研究、申報茶葉技改項目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特色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發展不僅富裕了農民,還帶來了人們觀念的變革,合作社的建立,又為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增添了新的活力。
促進創業
該鄉積極鼓勵能人回鄉創業、黨員帶頭創業、勞民工返鄉就業。及時建立農民工信息庫,搭建就業溝通平台,通過調查摸底了解全鄉農民工情況,努力引導他們到城區企業就業,全鄉在城區各企業務工人員達300多人,基本實現一戶有一人在企業務工目標。同時該鄉從200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獎勵政策,共安排了近4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獎勵扶持發展創業帶頭人,還積極為他們協調解決土地、技術等困難,引導他們以工業的理念來發展現代農業。2008年,長期在外經商的俞勝華帶着資金回到故鄉張村,創辦了該鄉第一家規模化土豬養殖基地-黃山之味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當年即出欄土豬500餘頭。為切實發揮創業能人的帶頭作用,該鄉將一批群眾信得過、有經濟頭腦、公道正派的科技能人推上村級領導班子,全鄉上下初步形成了"培養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的農村人才效應,為加快農村人才資源開發步伐,給社會增添了新的活力。
機制創新
洽舍的發展離不開一支堅強的幹部隊伍,為提升幹部的綜合素質,該鄉採取不同的方式來鍛煉幹部。幾年來,鄉黨委先後派出7名幹部分別到機關、企業掛職鍛煉,讓幹部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學會游泳、拓展知識面、提高發展技能。該鄉號召全體鄉村幹部大力弘揚鐵軍精神,組織開展了"人人爭當招商能手,一人就是一戶企業"競賽活動,做到人人有激情,個個挑重擔,更好地激發全體鄉村幹部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力爭2010年財政收入增長40%以上,招商引資增長10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0%以上,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大突破、大發展、大建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