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流泽镇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地处邵东市东北部,东靠团山镇,南临流光岭镇砂石镇,西接大禾塘街道,北与廉桥镇界岭镇为邻,流泽镇人民政府距邵东市人民政府驻地13.5千米, 总面积53.2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流泽镇有户籍人口46922人。

解放初期,流泽镇为邵阳县十二区,流泽所乡。1998年,撤乡建镇。 截至2020年6月,流泽镇下辖1个社区、22个行政村; 流泽镇人民政府驻大坪居民委员会十字街。

2011年,流泽镇财政总收入3764万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78万元,比上年增长7%,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81元。 2019年,流泽镇有工业企业55个,规模以上企业有19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1]

目录

历史沿革及得名

流泽镇由于此地地势高,水往四面流,东流湘乡,西流宝庆,逆水90里,流远泽长,故名流泽所。1949年以前为邵阳县亲义乡,1950年为流泽所乡,1958年为界岭、廉桥两个公社的一部分,1961年为流泽所公社,1980年去掉所字,改为流泽公社。1984年更名流泽乡,隶属廉桥区。1995年撤区并乡,流泽乡以单列乡保留。1998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流泽乡,建立流泽镇。

区位优势

流泽镇地处火廉公路和两邵公路交汇的黄金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邵钢公路连接着县城和县内其他乡镇,火廉公路做为1814省道和320国道的联络线,把流泽和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流泽北距320国道和廉桥火车站5公里,距上瑞高速公路廉桥进出口6公里,南距1814省道17公里。沿火廉公路北上可直通长沙、涟源、娄底等地,南下可直达衡阳、广东、广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流泽成为县内瞩目的投资热点。

经济发展

工农业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是工业经济发展强劲。2010年完成工业企业固体资产投资9000万元,2010年全镇完成工业增加值3.3亿元;二是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10%。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全镇玉竹种植3000多亩,加工户稳定在2000户以上,年加工鲜玉竹6.5万多吨,产值达到3.2亿多元。在巩固退耕还林8235亩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杨梅为主的精品小水果1000多亩,全镇精品小水果面积达到4000亩,形成了以丰宜、油茶村为中心涵盖全镇的绿色生态农业基地;畜牧业蓬勃发展,全镇共有养殖专业场l5 个,其中规模养殖场5个,全年出栏牲猪3.5万头,存栏牛0.4万头,出栏羊0.06万头,家禽存笼14.7万羽;水利建设卓有成绩,投资总额600多万元,完成河道清淤5公里,硬化排灌渠17公里,改建河坝18座,整修山塘60多口,打水井60多口;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完成。丰宜投资160万元集中供水工程、星火村投资120万元的集中供水工程即将竣工;新型能源建设取得突破。农村沼气池建设发展迅速,全年建设沼气池84口;林权体制改革顺利开展。试点村中心村己完成林改,其他村正在全面铺开;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公路水泥硬化工程32公里;三是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全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四是安全生产成效显著。主要党政领导经常深入企业,开展现场督导。全镇四家煤矿均完成了技改扩能,有效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组织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取缔非法生产打火机行动,进一步开创了安全工作新局面。

特色农业之乡

从斤冲公路东去5公里,一条小溪蜿蜒东下,两旁青山相连,绿树葱葱,鸟语花香,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尽收眼底,流泽千亩优质丰产杨梅基地扑入眼帘。流泽,是邵阳市杨梅的故乡,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年产量2000多吨,其中优质杨梅1000多吨,产品远销双峰、娄底等地。1993年以来,流泽人民在县科协的指导下,从浙江引进"东魁"等优质苗木3万多株,建成了绵延十里的千亩杨梅生产基地。丰宜杨梅酒厂生产的杨梅保健酒,以农村传统佳酿为原料,配以天然杨梅、白糖,在1997年湖南食品博览会上,荣获优质新产品银奖。玉竹,又名尾参,原产广东连县,清光绪年间引种该镇乾坤头(今新泉村),现在已成为该镇农业生产的一大拳头支柱产业。年种植面积2千多亩,年产量5千多吨,加工生产玉竹片3千多吨。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廉火路两旁一车车来自全县各地的玉竹便在这里集中、成交。流泽正成为全县最为著名的玉竹生产加工基地。全县70%以上的玉竹集中在这里加工,加工成玉竹片,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最近十多天,来自广东、湖北、长沙、株洲、益阳、衡阳等地的客商,纷纷驾车来到流泽镇购买杨梅。他们说,流泽的杨梅个大、色艳、味甜,大家都喜欢。据初步统计,流泽的杨梅,总产量将突破20万斤,收入将突破200万元。

丰宜村在村支部书记彭乔元的带领下,几乎家家都种有杨梅树。全村共有杨梅树500多亩,正式挂果的有400多亩,盛产的有100多亩,杨梅产量将达8万斤左右,销售收入将达8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730人,人平就达1000多元。彭乔元家就有200多棵树,最大的树一年可产300多斤,大的杨梅个头有乒乓球那么大。流泽的杨梅由于质好价廉,不需村民外出销售,全是客商慕名前来购买。

近年来,流泽镇党委政府为了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让农民早日致富,从外地引进了东魁、荸荠等优质杨梅品种,动员广大村民利用退耕还林栽种,很多村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也种上了杨梅树。现在,全镇的栽种面积达4000余亩,已投产的达1000多亩,其他的也将陆续挂果。镇党委政府也积极采取奖扶措施,扩大种植面积。雪灾发生时,党政主要领导带领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果农,防止果树冻坏,同时积极筹措救灾资金,使广大果农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镇党委书记罗中安、镇长赵铁军说,流泽的杨梅现主要集中分布在丰宜、中兴、新梅等村,我们要将流泽的杨梅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成流泽的一个品牌,让更多的省内外朋友吃到流泽的杨梅。

民营企业一枝独秀

流泽乡镇企业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以生产原煤为主的张家岭煤矿、工农煤矿享誉市内外。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煤炭生产大镇将成为历史,但是,一批新兴的民营企业已逐步成了流泽工业的支柱。以流泽铝业责任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曾氏企业集团为龙头,邵东县银工五金集团为骨干的铝制品制造业兴旺发达,五金工具正成为流泽工业的主产品。1999年,全镇工业产值过亿元,产业销往全国各个地区,初步形成了以铝业生产加工、五金工具制造为骨干的工业体系。[2]

历史文化

清末,邵东有资东书院、稽古书院、杨塘书院三大书院。稽古书院,座落于今邵东县流泽镇桃斯村的凤形山上(牛客祖桃斯村凤形山仙峰寺 )。原来,山上有一古刹,名叫峰仙寺。清道光时,即公元1848年左右,因峰仙寺和尚行为不轨,为患乡里。桃斯村大士绅赵昌盛先生见义勇为,纠集亲义、安平、太一三乡大士绅,将该寺和尚驱散,寺产没收,并倡捐重金,用原寺房屋,创立稽古书院。在捐建书院的乡绅中,有一位叫曾瑞堂的乡绅是曾国藩的族人。曾国藩在中进士后,曾来过此地。因其有进士身份,所以每到一个地方,读书人就像众星捧月一样围着他。再则,他是为敦促修族谱而来的,所以,通常住在曾氏的祠堂里,或是曾氏耆英家。耆英,在古代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当时,他拜访曾瑞堂家,看到大门两旁"仁亲为宝,让畔而耕"的对联,便大为赞赏。走进曾瑞堂家,瑞堂兄弟热情接待他。曾瑞堂的父亲九皋公光大先人事业,家声大振,可惜英年早逝。九皋公夫人李氏施展才华,勇挑重担。既教儿子经营冶铁业,便大作公益事业,修育婴堂、办私塾、建茶亭等等。因此,曾国藩对这位族人颇有好感,并为李氏撰写《慈荫亭记》。曾瑞堂因此渊源,便恳请曾国藩提笔"稽古书院"匾额,悬挂于稽古书院大堂内。后来,因种种原因,匾额被当做柴火烧毁,所幸曾国藩对这块土地上的影响,并未随着匾额烟消云散。

民国初年,书院停办了几年。1920年左右,由三乡地方推选唐端生为校长复办,改稽古书院为稽古学校。教师由县府委派三人,学生约四五十名,新旧文化兼教,既教经史,又教科学。1923年,由安平乡士绅蒋南甫接校长,扩大招生,有教师7人,设4个班级,学生200余人。蒋任职六年,由亲义士绅周载继任校长,为期六年,扩大5个班级,教师8人,学生略有增加。1935年,由太一乡士绅尹芝湘任名誉校长,李才成负责主持校务,扩大了校舍,新建教室一栋,共6间。整理了校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抗日期间,稽古学校按三乡原来捐的资产退还各乡,分办三个中心学校。稽古学校利用原来校舍,改为乡义乡中心学校。拥有教师8人,学生200余人,校长每3年一选,先后由蒋廷跃,熊冲,曾湘凡、赵雅、王典等担任校长,直至解放。解放后,由六区区政府曾钟川接办。1950年下期,曾钟川调十三区工作后,由县府委派周世范为校长,改校名为流泽乡中心学校。1952年下期,恢复原校名"稽古完小",周世范仍任校长。此后教职员工虽不断更迭,但稽古学校之名却沿用至今。[3]

名人

曾小山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湖南民企先行者。 湖南邵东人,60岁,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公布的2005胡润中国百富榜中,以10亿财富居第168位。

提到邵阳商人,就不能不提曾小山。曾小山的创富历程,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的缩影。

相对于同时代同地域的人,曾小山的高中学历无疑让他对财富更为机敏。即使是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曾小山依然坚持着"投机倒把"。"那时候,我是派出所重点监控对象。"在一次采访中,曾小山说。

1980年,改革开放伊始,曾小山就以仅有的2000元钱,在家乡邵东流泽镇创办了我省第一家民营企业--邵东流泽铝制品厂。一个只有一条最为原始简陋的铸造生产线的企业,一个最典型的家庭手工作坊,因为是全省的第一家民营企业,而让曾小山一度名声大噪。直到现在,曾津津乐道的不是亿万富豪的身价,而是当年"第一"的勇气和胆识。

李寿轩

(1906-1984)湖南省宝庆(今邵东)县人。一九二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当兵,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五纵队十二大队中队长、大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团长,红八十一师参谋长,红二十七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