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图片来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可怕?恐全身性血栓!康健杂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英语:Meningococcal meningitis)是指脑部及脊髓周围的薄膜(脑膜)受到微生物感染或是其他原因所引发的炎症反应。脑膜炎最典型症状是头痛及颈部的僵直,另外会出现高烧、意识不清、昏迷、谵妄、抽搐、颜面神经麻痹、眼球活动异常、皮肤疹等症状,严重者会致命。病毒性和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类似,但病毒性脑膜炎症状较轻,较少发生意识障碍[1]

疾病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的脑膜炎,为流行性脑膜炎疾病(Meningococcal diseases)中最常见的表现,为一种猝发性疾病,常见症状有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直、畏光及神经学症状,如精神错乱(谵妄),约75%的脑膜炎个案可在血液中分离出此细菌。即使给予合适抗生素治疗,致死率仍有10%~15%。另外,约有5%~20%的个案,未经脑脊髓膜炎症状,直接进展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Meningococcal sepsis, meningococcemia),出现瘀斑(purpura)、休克、急性肾上腺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等。致死率可高达40%,且存活者中有20%产生相关后遗症。1岁以下的婴儿较少猝发案例,且临床症状不典型亦不易察觉,常只有发烧、呕吐,还可能会出现躁动不安、哭叫、不易喂食、张力低下(hypotonia)等症状,另有囱门突出的情形,但颈部不一定会僵直,临床上需特别注意[2]

致病原

一.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是所有细菌性脑膜炎中较易造成流行(epidemic)的病原菌之一,此菌感染多局限于鼻咽而无症状,或仅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之症状,但也可以引起肺炎、败血症、脑膜炎。
二.脑膜炎双球菌根据荚膜多糖的化学组成以及抗原性目前至少可分为13个血清群(group):A、B、C、D、E、H、I、K、L、W、X、Y及Z,其中6种(A, B, C, W, X, Y)易造成流行(epidemic),各国因地理分布及流行潜势不同,易形成不同血清型流行趋势。

流行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风险地区地图,图片来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风险地区地图卫福部疾病管制署

国际间流行概况

世界各地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流行高峰期为晚冬至早春间(约每年11月至隔年4月)。国际主要流行的地区为撒哈拉沙漠以南横跨非洲中部的“流脑带”(Meningitis belt),为A型血清群高度流行区域,每年12月至隔年6月干燥季节的发生率每十万人口可高达1000人。非洲及亚洲地区以A、C血清群占大多数,美国、欧洲及澳洲等国发生率每十万人口介于0.3~3人间,流行之血清群则以B或C型为主。自非洲、欧洲、澳洲、巴西、英国及加拿大等国陆续实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接种计画以来,已成功降低全球疾病负担与发生率。但近年脑膜炎双球菌因基因演化,致使非洲、南美洲爆发多起疫情,并迅速扩散至欧亚等国,对公卫防疫形成威胁。

台湾流行概况

1911年后曾有二段高发生率时期(1919~1926年、1933~1946年),当时平均每年报告病例数约300例,最高曾达每年600例以上。2009年至2016年,国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确定个案总计共39例,每年平均约4至5例,均为散发病例;每十万人口年龄别发生率以婴儿较高(0.59),其次为1至2岁幼儿(0.12),再其次为3岁儿童(0.06);其中,血清群分布以B型比例最高(74%),其次为C型(10%)。

传染窝

传染窝为人,无症状鼻咽部位带菌者为脑膜炎双球菌的传播来源;鼻咽带菌有可能是暂时性、间断性或是长期性。据统计,健康者中约5~10%的人可能呈现无症状鼻咽部位带菌,带菌率因年龄而异,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最高,但仅不到1%的带菌者会发展成侵袭性疾病。鼻咽部位带菌可引发人体免疫反应,产生保护性抗体

传染方式

主要透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喉咙或鼻腔分泌物,也可经飞沫而感染。脑膜炎双球菌须透过亲密(咳嗽或亲吻)或长时间接触方可有效传播。密切接触者的感染及致病风险相对较高,其中家庭接触者疾病侵袭率为一般民众的500~800倍。

潜伏期及可传染期

潜伏期:2~10天,通常为3~4天。可传染期:只要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人体鼻腔或咽部分泌物中,即具可传染力。直到接受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后24小时,口鼻不再带菌为止。

疾病危险因子

引起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之危险因子包括年龄、密集的生活型态、低社经地位、至高风险地区旅游、脾脏切除及免疫力低下。好发族群为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学校学生、宿舍住宿者、监狱囚犯、精神病院病人及新兵训练中心之青少年或青年。而血清中缺乏补体、脾脏功能缺乏或无脾脏者为罹患该项疾病之高危险族群。

防疫措施

预防接种

(一)疫苗种类 国际间已上市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有数种,包含可预防A, C, Y, W-135等4种血清群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价多糖体疫苗(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MPSV4)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价结合型疫苗(Mening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MCV4),另可预防B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Meningococcal B vaccine)也已在近年完成研发并于欧美等国上市。 国人目前可于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约之旅游医学医院接种4价结合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可预防A, C, Y, W-135等4种血清型。 (二)接种建议与时程: 1.前往高风险地区旅游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于接种后约7~10天可产生保护力,故建议提早至旅游医学门诊接受医师评估后,自费接种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之国际预防接种证明书于接种10天后生效。 有关国内旅游医学门诊供应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其接种年龄及剂次、追加接种建议、疫苗接种禁忌(contraindications)、需特别留意的接种对象(precautions)、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等资讯,请至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国际旅游与健康”网页查询。 2. 高风险族群 依据我国传染病防治谘询会预防接种组(ACIP)建议,现行包含持续性补体缺损、脾脏功能缺损、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为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高危险族群,应经由医师评估后,自费接种。

个案管理

(一)病例通报:若发现疑似病例,必须在24小时之内通报当地卫生主管机关。
通报定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临床症状:出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直,出血性皮疹、瘀斑,伴有谵妄、抽搐或昏迷现象。
检验条件:临床检体(血液或脑脊髓液)分离并鉴定出脑膜炎双球菌。
(二)疫情调查
1.厘清可能的密切接触者及感染源
(1)由卫生局(所)同仁以个案为核心,立即对个案发病前10天(最大潜伏期)至适当抗生素治疗后24小时内之活动范围进行疫情调查,厘清可能的密切接触者及感染源,并于通报后48小时内完成。
(2)因群体中无症状脑膜炎双球菌鼻咽带菌比例高,要厘清感染源有其困难度。但详细访视个案发病前10天(最大潜伏期)至适当抗生素治疗后24小时内之密切接触者中是否有人曾被确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曾出现疑似流脑症状,对疫情后续防治工作仍有帮助。
(3)进行密切接触者调查时,除搜集姓名、电话、地址、职业等基本个资外,如需进行预防性投药,另须询问密切接触者之生日、体重及药物过敏史等资料以备所需。
2.密切接触者的界定
(1)脑膜炎双球菌可透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或飞沫而传播,飞沫的颗粒通常大于5μm,其来源可以经由病人咳嗽、打喷嚏或交谈过程中产生,而当与病人身体距离小于1公尺,将增加经由飞沫途径传播感染的风险。惟在厘清可能的密切接触者时,除了与病人之距离外,病人之临床症状(例如有咳嗽或打喷嚏)、与病人接触程度、持续接触时间、室内空气是否流通,以及接触者是否采取适当个人防护措施(如口罩、手套)等,亦为感染风险评估条件
(2)密切接触者类别举例如下:
(2)-1.曾与临床怀疑或确诊个案面对面近距离接触,包含家庭成员、男女朋友、婴幼儿照护者、及曾于同一屋檐下过夜或长时间相处之社交圈友人等。
(2)-2.直接接触临床怀疑或确诊个案的口鼻分泌物,例如曾面对面咳嗽或打喷嚏、共享餐具或水瓶等器物、接吻等。
(2)-3.曾对临床怀疑或确诊个案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执行会引起飞沫产生之医疗步骤(如支气管镜检查、未使用密闭式抽吸装置的呼吸道抽吸、气管内插管或近距离接触之鼻咽检查等),且未依“医疗机构感染管制手册”规定采取“飞沫传染防护措施”及“标准防护措施”之医护人员。医院一般医护或行政人员,除非曾接触临床怀疑或确诊个案之口鼻分泌物,否则非属密切接触对象。
(2)-4.长程运输工具上(如长程飞行航班)与临床怀疑或确诊个案长时间相处8个小时以上,且与其同排比邻而坐的左右边乘客。 (2)-5.若与临床怀疑或确诊个案接触时间延长,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者:
亲密友人或社交圈朋友机构式同住者(宿舍、军队、长期照护机构等)共乘长程运输工具之邻座乘客(超出8小时以上)曾照顾患者之医护人员(没有使用适当个人防护装备)社区间活动范围接触者或工作场所同事 儿童课后辅导或安亲班师生社区活动邻里居民。
3.环境评估
一旦发生群聚,有必要就设施中有利于飞沫传播的环境因素(例如:消毒措施、通气模式等)进行调查检视。
(三)隔离:个案应持续呼吸道隔离至抗生素开始治疗后24小时。
(四)治疗
当临床诊断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即需尽早给予合适抗生素治疗。
治疗首选用药为注射合适剂量之Ceftriaxone或Penicillin,但须考量不同地区Penicillin抗药菌株流行的状况。所有临床分离菌株,均应执行药敏试验,并斟酌合适临床用药,确保个案治疗效果。当孩童疑似感染细菌性脑膜炎但未确认是否为脑膜炎双球菌引起时,用药应同时能治疗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type b)与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感染,例如以Ampicillin搭配第三代头孢子素(3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当怀疑Ampicillin抗药菌株时,建议以Vancomycin搭配第三代头孢子素来治疗。病人治疗时若未曾使用过第三代头孢子素,出院前应服用Rifampin或Ciprofloxacin,以确保消除鼻咽带菌。惟2017年国内所分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个案之菌株对ciprofloxacin已存有相当比例抗药性,当个案培养之菌株有Ciprofloxacin抗药性时,不宜选用Ciprofloxacin。

接触者管理

(一)有症状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如出现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上相容之症状,如发烧、红疹、嗜睡、易怒、头痛、颈部僵硬、呕吐等(尤其应注意是否有早期症状─发烧),应视同疑似个案,立即采检并送医诊治。
(二)预防性投药
无症状之密切接触者,无须进行采检,惟无论其是否具有流行性脑脊随膜炎疫苗接种史,均应由医师评估其健康状况、药敏史后,进行预防性投药。
投药对象(不可以鼻腔和喉咙分泌物培养结果来决定预防投药的人选)
(1)特殊情形处理
(1)-1.幼儿园或学龄前托育中心:如出现疑似或确诊个案,个案所属班级所有小朋友及所有老师及工作人员都需要投药;惟班级之间如果没有明显空间上的区隔,则整个幼儿园或托育中心之师生及工作人员都需要投药。
(1)-2.居家式托育服务(社区保母系统):如出现疑似或确诊个案,该家庭所有托育小朋友,居家托育服务提供者,及曾与个案接触过之居家托育服务提供者家庭成员都需要投药。
(1)-3.各类型群聚:机构式设施,如:监狱、学校、军营、长照机构等,一旦发生同血清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群聚,应扩大密切接触者定义,进行预防性投药。
3.投药时机:密切接触者如被医师评估须用药,建议无须等个案确诊,应尽速给予,最好在个案确诊24小时内进行,若已超过14天,进行预防性投药可能已无价值。
4.预防性用药 :
(1)一般而言,Rifampin、Ciprofloxacin、Ceftriaxone及Azithromycin对消除脑膜炎双球菌于鼻咽带菌之效果达90~95%,为执行预防性投药之建议用药。
(2)文献中曾报导Rifampin或Ciprofloxacin抗药菌株存在,虽因抗药菌株而致预防性投药失败之个案在美国很少发生,但2017年国内所分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个案之菌株对Ciprofloxacin已存有相当比例抗药性,且邻近的中国大陆地区,近年来亦侦测到Ciprofloxacin抗药菌株比例之攀升。因此,现阶段针对国内接触者经验性预防性用药,不宜选用Ciprofloxacin。预防性用药可依接触者年龄与用药注意事项,作为选择之参考。必要时,可依个案之药敏结果,评估调整预防性用药。
(3)预防性用药之建议与剂量、用法
(三)接触者健康监视
散发型疫情:所匡列之所有接触者无论是否已进行预防性投药,应在最后一次接触个案日10天内(潜伏期),由卫生单位主动监视有无出现疑似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应视同疑似个案,立即采检并送医诊治;
群聚型疫情:群聚事件如发生于机构、学校、学龄前托育中心或幼儿园内,所匡列之所有接触者无论是否已进行预防性投药,应在最后一次接触个案日20天内(二倍潜伏期),由卫生单位主动监视有无出现疑似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应视同疑似个案,立即采检并送医诊治。

爆发群聚时处置

  • (一)爆发群聚时,工作重点应放在严密监视疫情发展、早期诊断和立即治疗疑似患者。
  • (二)运用多元管道(新闻稿、医界通函等)进行风险沟通及卫生教育:提醒民众(潜在接触者)注意勤洗手、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避免长期处于密闭空间内,若有症状尽早就医。并提醒医师提高警觉、加强通报,适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 (三)因拥挤而造成暴露的人(如:军人、囚犯等),应予以分隔,并改善其生活起居地点的通风。
  • (四)一般不建议进行大规模预防性投药(Mass Chemoprophylaxis)来控制疫情:

考量药物和给药成本高昂、对大规模目标人口同时使用预防性药物有一定难度、药物副作用以及抗药性等因素,因此,大规模投药并不符合疾病防治效益。惟疫情发生于规模较小且少与外界接触之封闭性团体 (如:监狱、住宅设施、学校、军营等),仍可考虑使用大规模预防性投药作为疫情防治手段。 实施大规模预防性投药成功与否需考量因素包含,能否明确界定适当的目标群体、确保目标群体中的所有人在短期内接受治疗、群体内多源传播可能性、及长期暴露风险。因此,一旦决定进行大规模预防性投药,应尽速于24小时内安排对所有目标人群用药,以达高抗生素用药完成率。

院内感染管制措施

院内医护人员收治疑似或感染脑膜炎双球菌患者时,应该采用何种标准防护措施,取决于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及可能接触到的血液、体液和病原体。如静脉穿刺时只需要穿戴手套;但放置气管内插管时,可能就必须穿戴手套、隔离衣、脸部防护具或口罩和护目镜。有关医护人员收治病患时应采取之院内感控措施,诸如手部卫生、个人防护装备、呼吸道卫生及咳嗽礼节、病人安置、病人照护设备和仪器设施、照护环境、被服和送洗及执行安全注射等项目。

视频

击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篇30秒 国 2003制
士兵染脑膜炎1死亡?! 陆军急召回118官兵投药
【2014.01.21】1月大女婴 感染脑脊髓膜炎确诊 -udn tv

参考资料

  1. 认识脑膜炎国泰综合医院
  2. 疾病介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卫福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