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浙江普陀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地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 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状,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12.52平方千米,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岸线长30千米。中部佛顶山天灯台最高,海拔291.2米,向四面延伸,西为茶山,北为伏龙山,东为青鼓垒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间,连绵起伏。

1982年,普陀山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4年,普陀山被评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5]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原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普陀山名几经更变。

春秋越王勾践时(前497年—公元前465年)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

相传西汉成帝时(前32年—7年),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

唐大中(847年—860年)年间,有梵僧(又说西域僧)来山礼佛,传说在潮音洞目睹观音示现。 唐咸通四年(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宋时普陀山称宝陀山。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在县东海中,梁贞明二年建,因山为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宝陀山,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

宋乾德五年(967年),赵匡胤遣内侍(太监)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始。 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建宝陀观音寺(即今前寺)。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幕名登山礼佛,普陀山渐有名气。 绍兴元年(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山上700多渔户全部迁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净土。 嘉定七年(1214年),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

元朝,普陀山称补陀洛迦山。元大德三年(1299年)六月,敕封江南释教总统、宝陀观音寺主持一山为妙慈弘济大师,携带国书出使日本,弘扬佛教,与日通好。

宋至明代,普陀山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实行海禁,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并将僧人迁到明州栖心寺(今宁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 明孝宗嘉靖年间(1522年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庙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

清康熙八年(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普济禅寺扩建殿堂及用房。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4000余僧侣,仅普济禅寺就有僧众上千。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军侵占普陀山,海港封锁,香客断绝,庵院失修,佛事败落。抗战胜利后稍有复苏。

1950年5月19日,普陀山解放,时有僧侣316人。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当宗教活动,并拨款修建普济、法雨两寺和杨枝庵等。

1958年起,因受“左”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之各乱,党的宗教政策遭严重破坏,宗教活动一度中止,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落实。

1979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国家拨出资金和物资,抢修危房,修复景点。

地理环境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陆地面积12.52平方千米,地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西南距沈家门渔港6.5千米,南距朱家尖岛2.5千米,东濒瀚海。

普陀山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以佛顶山天灯台最高,海拔为291.2米,向北、东、南延伸,高度蜿蜒下降,向北伸展为茶山(93.7米)和龙头山(102.3米);向东为锦屏山(205.2米)、莲台山(133.3米)和青鼓山(142.7米);向南为雪浪山(183.2米)、大山(183.2米)、梅芩山(109.3米)和白华山(97.1米)。

普陀山地质属古华夏褶皱带浙东沿海地带,形成于1亿5千万年前侏罗—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构成岩石基础。其地貌因受第三纪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上升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海蚀作用影响,可分为山地、海蚀海积阶地、海积地、海蚀地区类。

山地:海拔200米以上低山区面积约0.24平方千米。占岛总面积的2%,余为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地。坚硬的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沿垂直高角度切节理发育,四周山体崩塌,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

海蚀、海积阶地:全岛完整的保存着五级海蚀阶地和三级海积阶地,其面积占全岛总面积90%,其中四、五级海蚀阶地呈浑圆状,构成岛上主要山脊。

海积地:岛四周由于水动差异,沉积物分布不同,东北海岸水动力强,涌浪直逼滩面,沿岸以沙滩、砾石滩为主;西南海岸水动力弱,潮间带堆积大量由长江供给的淤泥,形成宽阔的泥滩。沙滩:全长约5.17千米,占全岛岸线22%,分布为岛北后岙沙、虎沙,岛东飞沙岙、千沙沙、百步沙,岛南金沙等。沙质自岸向海由粗而细,潮间带以下转为泥质。

砾石滩:全长约3.23千米,占全岛岸线14.3%,分布岛西北大水浪、冈墩北海岸及飞沙岙东南祥庵沿岸一带,呈带状嵌镶在海湾内。飞沙岙东南及伏龙山小山洞对面砾石滩宽20—30米,余皆数米。砾石直径大小一般在0.50—1.5米间,最大可达1.5—2米,由于涌浪、激流冲击,磨擦成浑圆形。

泥滩:全长约4.2千米,占全岛总岸线20%,分布在岛南短姑道头至风洞嘴,岛西风洞嘴至六峤山嘴等波浪潮流较弱区域,由长江口、浙江沿岸潮流中的悬浮物在波隐区回淤沉积而成。潮间带延伸宽400—1000米,坡度2°—3°。

海蚀地:潮汐、潮流、波浪作用下,形成海蚀洞穴,逐步扩大为海蚀巷道、海蚀壁龛、海蚀崖、海蚀平台,构成基岩岸线,全长9.9千米,占全岛总岸线44%。

海蚀崖、海蚀平台:分布在岛四周,犹以北部、东部较发育,崖壁高十几米。说法台石、心字石等古海蚀崖比比可见,至今保存完好。海蚀平台分布在一些海积阶地边缘,岩柱壁立。

海蚀洞穴、海蚀巷道:分布于海蚀崖脚,由于涌浪冲击,海蚀洞穴逐渐扩大为海蚀巷道,潮音洞、梵音洞以及西方庵前的海蚀巷道均为典型代表。

普陀山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

普陀山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风大雾多,雨量充沛,据气象站二十年气象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16.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4℃,最热月(8月)气温27℃;日极端最高气温38.2℃,日极端最低气温-6.5℃;全年降水量1186.9毫米,降水天数平均149.1日;其中春夏季雨量较多,秋季雨量较少,相对湿度72%—91%(平均80%),年日照时数平均2133.7小时,季风明显,秋季多偏北风,春夏多偏南风,7、8、9三个月时有台风,年平均风速4.2—5.7米/秒,最大平均风速31米/秒。无霜期254天,结冰日数平均18.3天。

普陀山全山土地总面积19735亩,其中土壤面积19209亩,占97.3%;寺院、居民住房基地430亩,水面24亩,公路73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 2%、0. 12%和0. 38%。按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全山土壤归属为红壤、潮土、盐士、水稻土4个土类;红壤、黄红壤、浸蚀型红壤、潮土。滨海盐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8个亚类。

普陀山四周濒海,地表水大部分泻入海,地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资源有限。

自然资源

普陀山地表水:普陀山年均降水1187.8毫米,年总降水量1403万立方米,泾流系数0.43,年泾流量579万立方米,平均每平千米有48.9万立方米。

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松散岩层中,其中沿岸砂、粉水层含水性较好,水深1—3米,从近海边切割处渗出。总计全山地下水资源102.52万立方米。

普陀山土地总面积19735亩,其中土壤面积19209亩,占97.3%。砂粘质红土属:(砂粘质红土1个土种) 面积8330亩,遍布全岛,占全岛土壤总面积43.36%。母质为粗晶花岗岩风化体,石英砂含量高而明显,大于1毫米的砂粒占20—40%,细土占10—15%;土体深厚,能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植物根系深扎。

普陀山植被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四周成环状分布,山坡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沙丘水滩为兼盐性植物群落,滨海岩壁为海藻群落。

普陀山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66种百年以上的树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还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

普陀山山上有国家二级以上动物30多种,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据调查,普陀山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舟山獐、穿山甲以及各种鸟类、蛇类等。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对普陀山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普陀山岛有两栖动物1目4科8种,爬行动物2目11科20种,包括中华蟾蜍、两栖动物蛙科的牛蛙,爬行动物泽龟科的红耳龟,鳄龟科的蛇鳄龟等3种为外来物种。

主要景点

普陀山主要景点有三寺:普济禅寺(前寺)、法雨禅寺(后寺)、慧济禅寺(佛顶山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架构着普陀山观音道场。普陀山三宝,亦称佛国三宝:指九龙藻井、杨枝观音碑、多宝塔(太子塔),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古洞潮音、朝阳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霁、茶山夙雾、天门清梵。

游览普陀山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明代文学家屠隆有咏“普陀十二景”诗: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大门清梵、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磐陀晓日、钵盂鸿灏。清代裘班所编的《普陀山志》载十二景为: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照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

莲洋午渡:就是莲花洋,处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因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生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

短姑圣迹:位于佛国山门东南约300米处。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礼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海湾春晓:指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岑,因西部山湾为梅湾,也称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多好养梅怡性。每当早春季节,遍山野梅,青山绿树映衬着点点红斑,曾被人誉为“海上罗浮”。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

莲池夜月:“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海印”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汇聚百川之水,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宇宙万法。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御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古石桥横卧水波,远处耸立着普济寺。

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

法华灵洞:景观奇特,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余处:有的狭隘低迫,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

古洞潮音: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若遇大风,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

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显灵。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

朝阳涌日:在普陀山观日出,以朝阳洞为先,有“朝阳涌日”之说。过仙人井,登八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以东临海处有一天然洞窟朝阳洞,朝阳洞洞口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千鲜相增,光耀心目。”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去处。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摊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

千步金沙:千步金沙长1370米,宽400余米,是舟山群岛第二大沙滩,位于舟山普陀山。千步金沙又称塔湾金沙,据传在塔湾南侧龙潭坑曾建有一石塔,港湾倒映塔影,故而得名。千步金沙属细型沙质,细软纯净。

光照雪霁:“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为普陀十二大景观之一。光熙峰在佛顶山东南,一名“莲石花”、又名“石屋”。从远处望去,翠绿丛中,峰石耸秀,似莲花,如白雪积峰。

茶山夙雾:茶山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婉蜒绵亘。山势崆旷,中多溪涧。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树林夙雾缭绕,时而如丝似缕,时而姻缊弥漫。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种自食,种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项重要劳作。每到采摘季节,众僧一齐出动,山上立时出现一种“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明·李桐诗句)的景象。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称作“云雾佛茶”,因为此茶树多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谈论“茶山夙雾”也别具情韵。

天门清梵:指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在普陀山众多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普济禅寺又称前寺,始建于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是普陀山第一大寺,也是全国重点寺院,历代全山方丈均住锡于此。寺院规模宏大,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之称,全寺殿堂六进,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中大圆通殿是普济寺主殿,殿中供奉高8.8米的毗卢观音为菩萨正身法像,两边端坐观音“三十二应身”,以示观音大士感应世间万物众生。

法雨寺又称后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天华法雨”额,遂称法雨禅寺。建筑布局依山取势,分群递升。其中九龙殿最为辉煌,该佛殿是从南京明故宫整体搬迁而来的,殿内有普陀山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

慧济寺位于普陀山最高处佛顶山上,又称佛顶山寺。全寺布局为其它禅林所少见,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条平行线上,颇具浙东园林建筑风格。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慧济寺主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右侧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观音像,为普陀山最古老佛像艺术。慧济寺主殿屋顶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成,阳光下映出万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景象。

南海观音立像位于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之东南的龙湾岗巅。这一尊南海观音立像总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铜像高18米,莲花座为2米,重70多吨。佛像基层是面积1000多平方的功德厅,上层供奉500尊形态各异的观音铜像,下层大厅饰有观音灵异故事的大型黄杨木雕和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色为题材的彩玉浮雕。

南天门地处普陀山南的南山上,与短姑道头对峙。南天门孤悬入海,处于普陀山最南端,与该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桥身似龙,名环龙桥。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故名南天门。阙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旁有龙眼井,崖上有石鼓,阙左上方有狮子石。南天门内群岩耸秀,门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众多,门侧有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而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传说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禅师曾结茅于此。

观音古洞,俗称观音洞,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室洞窟。进了山门,有一道黄色庙墙,壁题“南无观世音菩萨”数字,信士皆称该墙为“菩萨墙”。观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阔如室,地面颇平整。洞中有一石柱悬垂,上宽下锐,倒注入地,称为“垂云倒浪”。洞内四周空灵,洞壁及柱身均刻有观音大士浮雕慈相。洞顶覆有巨岩,壁镌“大士重现”四字,字径1.5米。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洞旁建一庵,明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为茅篷,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一尊。 紫 紫竹林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东南部的梅檀岭下的一个景点。竹林庵位于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对波光潋滟的莲花洋,与洛迦山隔海相望。寺院背山面海,其庵额“补袒紫竹林”字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所题。紫竹林庵大殿主供汉白玉紫竹观音像,应化各异形象,启得种种善根。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广阔的岬谷。

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是当年慧锷法师供奉不肯去观音的地方,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发源地。现殿内供仿唐式十一面观音像,寺院西侧筑“三十三观音灵场”长廊,内塑日本33座供奉观音的寺院主尊。

开发建设

普陀山在不肯去观音院、紫竹林禅院、潮音洞、普济寺、法雨寺这些景点路段的交会处均有设有公厕。厕所配备了残疾人厕所和母婴厕位。位于南海观音像和不肯去观音院交叉口附近的公厕,放置了小心地滑的标志。

景区引导标识

普陀山有四种语言的景区引导标识,标示图文相符。

环境绿化

2002年以来,普陀山累计投资1.2亿元,对全山1221株古木名树和摩崖石刻、国家保护动物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抢救保护;转移岛内畜牧业、种植业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全岛“禁摩”和禁止燃烧散煤及煤制品,减少大气污染;在实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标准的同时,以每吨300元的高昂代价将全岛生活垃圾清运出山处理;全面实施绿化、美化、彩化工程。

2006年以来,普陀山完成环境绿化改造4.2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3.15万株、景花10万多株。

荣誉表彰

1982年,普陀山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4年,普陀山被评为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

2007年5月8日,普陀山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2009年,普陀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等6部门列为全国旅游景区文明燃香、文明敬香试点单位;被中华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和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世界旅游名片和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景区称号。

2020年5月,普陀山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

佛教文化

历史沿革

据佛教传说,唐大中年间有一印度僧人来此,亲睹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因略以称岛。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今称“不肯去观音院”)。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自北宋以后,普陀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在元代《补陀洛迦山传》中仅提到宝陀寺、潮音洞、善财洞、盘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几处,可见寺庙不多。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归于禅宗。元明清三代相继兴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余庵堂与一百多处茅蓬。

主要寺院

普陀山主要寺院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

普济寺,又名“前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为普陀最大的寺院。传为真歇禅师初住之寺,后有慧辉、普济、怀信、祖铭等相继主持,几经兴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圆通宝殿并赐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赐寺额“普济群灵”,改名普济禅寺。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阁堂庑200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

法雨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万历八年(1580)大智真融创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1594)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兴修大殿等,赐额“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续有兴建,现存殿宇245间。

慧济寺,亦称佛顶山寺,又名“后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初僧慧圆结茅山顶,创立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扩庵为寺,名慧济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与普济、法雨并称为普陀三大寺。

此外尚有宝陀讲寺、洪筏堂、锡麟堂、药师庵、澄心庵、息来庵、三圣庵、文昌阁及妙峰庵、悦岑庵、鹤鸣庵、大乘庵、长乐庵、长生庵、双泉庵、常明庵、逸云庵、伴山庵等。

文化活动

历代诗词

普陀旧志云:“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游子关情。”这座名山中的佛教文化印迹,千百年来,让文人墨客们感怀不已,留下了不少咏叹之词。如元盛熙明诗《游普陀》云:“惊起东华尘土梦,沧州到处即为家。山人自种三珠树,天使长乘八月槎。梅福留丹赤如桔,安期送枣大于瓜。金仙对面无言说,春满幽岩小白花。”清缪燧诗《梅岑》云:“子真隐吴市,胡为在海涯。岂慕岩谷幽,与佛成一家。梅岑留遗迹,高迥凌青霞。我来当三月,满林杜鹃花。披襟一长望,海涛浴浮槎。三山如可到,蓬莱路不赊。稚川晚得道,岂真在丹砂。一令复一尉,超然不可偕。”清卢琦诗《咏普陀》云:“葛井梅岑迹较奇,吴门勾漏隐何时?磐陀石上三生话,蝴蝶庄周两不知。”

节日活动

南海观音文化节


观音文化节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游节庆,始创于2003年,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是以普陀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文化、打造文化名山为内涵的佛教旅游盛会。期间有大型法会、佛教音乐会、众信朝圣、莲花灯会、文化研讨会、佛教文化旅游品展览会等一系列活动。

香会节

普陀山观音香会节起源于观音应化诞生或成道等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海内外佛门弟子,不论远近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参加法会。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达到高潮,上万信众摩肩接踵,三步一拜齐登佛顶山,场面蔚为壮观。全山彻夜灯烛辉煌,讲经诵佛之声通宵达旦。

春季旅游节

普陀山之春旅游节以“生态旅游,人文体验,游客互动,百姓同乐”为宗旨,在每年阳春三月举办,是融群众娱乐、游客参与为一体的互动性大型旅游娱乐文化活动。于1990年首次举办。内容包括声乐、舞蹈、戏剧、书画、灯谜、幸运抽奖、佛国茶道、旅游义工活动等,是普陀山继观音文化节、香会节之后的又一文化节日,此外还有摄影大赛、沙滩游艺活动等一系列的旅游节目。

历史典故

洛迦来历

普陀洛迦

普陀山是印度话的简称,具足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落伽等,中国话叫做小白华山。普陀洛迦原为一山之名,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久之遂成为两个山了。

考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

相传有姑嫂二人渡莲花洋来朝山进香,船靠码头时,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责备的意思)其无福朝圣,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独自进山拜佛去了。时近中午,潮水大涨,小船与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饿得发慌。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拎着饭篮走到码头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石块来到小巧玲珑姑船上,说是其嫂进香托她捎来的,说罢,放下饭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起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裾湿了一片,心里顿有所悟,原来这是观世音菩萨做的善事。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大士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脚的石块,称为“短姑圣迹”。

一传,观音菩萨在说法台上讲经说法,东海龙王知道以后派了他的两个龟相来听经,没想到两相听得入了迷,不愿再回龙宫,龙王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将他们化为了石头。二传,这是雌雄两只乌龟,因在圣地戏闹而被惩罚变成了二龟。

此说普陀洛迦山上,有观世音宫殿。释迦牟尼佛在此山与观世音菩萨等无央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聚会说法。观世音菩萨除成就大慈悲外,还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时,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大唐西域》玄奘所记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难以攀登,唯观自在菩萨往来于此。观自在菩萨常现自在天形,或涂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满足。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为。

观世音菩萨在此山为无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说法外,还常随释迦牟尼佛到各地说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经》说:佛在室罗伐竹林道场,观自在菩萨与无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后围绕。

历史人物

最早见于志史的来普陀修炼的著名道教人物为秦始皇年间(前246年—前210年)的安期生。他曾受学于河上丈人,卖药于东海边,人称“千岁翁”。相传秦始皇东巡时,以重金召他去寻求长生不老药。安期生不受其命,曰:“后数十年求我于蓬莱山下。”不久安期生渡海至桃花岛、马秦(今朱家尖)和普陀诸岛隐居修道。今普陀山几宝岭下东侧岩洞中有“仙人井”,其水虽大旱大潦亦无增减,色味甘洁,井窟中寒气侵人,虽酷暑不可久居,相传为安期生炼丹遗迹。西南海中的桃花山,传说是以安期生洒墨成桃花而得名。

另一位曾在普陀山长期隐居修道的著名道教人物是梅福,字子真。他精娴诗书,博学多才,曾补南昌尉,因见王莽擅权,汉室将倾,便弃妻子,隐姓埋名,于汉平帝元始年间(1年—5年)渡海来普陀山,结茅山椒,采药炼丹,直至终老。后人因此称此山为“梅岑山”,此名沿袭了千余年。北宋宣和年间,山上尚有梅福留下的“履迹瓢痕”。今普陀山普济寺西北有梅岑峰,冈阜起伏,林壑幽美,峰顶建有梅福庵,相传是当年梅福结茅隐修之处。梅福庵内有灵佑洞,相传此处为梅福炼丹处。庵内有一“梅福井”,相传为梅福炼丹用井。据古志书载梅福曾梅岑峰西麓下的梅湾广植梅树。

据普陀山志史记载,晋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284年—355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精通神仙修道之术,曾游历此山。今普济寺慈云石东侧,有葛洪井,水色湛碧,沁人肺腑,渗水涓涓,昼夜不息,相传为葛洪当年炼丹所凿。另据鄞县志记载,元朝道士王天助,曾修炼于普陀山。京师大旱之时,他祈雨辄应,投铁符治理决河水患也颇为灵验,被皇帝赐号太虚玄静明妙真人。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