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因里希·罗雷尔”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4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File: Heinrich_Rohrer.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www.thefamouspeople.com/profiles/heinrich-rohrer-7138.php  圖片來源:海因里希·罗雷尔 ] ]]
+
[[File: Heinrich_Rohrer.jpg |缩略图|right|230px|[https://www.thefamouspeople.com/profiles/heinrich-rohrer-7138.php  圖片來源:海因里希·罗雷尔 ] ]]
  
'''海因里希·罗雷尔'''({{lang-de|'''Heinrich Rohrer'''}},{{bd|1933年|6月6日|2013年|5月16日|catIdx=Rohrer罗雷尔}}),出生于[[聖加侖]],[[瑞士]]物理学家,因為研制[[ 扫描隧道显微镜]]而與[[格尔德·宾宁]]分享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獎金<ref>[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86/rohrer-autobio.html  诺贝尔官方网站海因里希·罗雷尔自传]</ref><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86/summary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6]</ref>。
+
[[File:扫描隧道显微镜(STM).jpg|thumb|frame|right|230px|扫描隧道显微镜(STM)<br/>
 +
[http://www.yiqi.com/daogou/saomiaosuidaoxianweijing.html  原圖鏈結]
 +
[http://yiqi-os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aliyun/Manage/2019-01-17/20190117-755329657.jpg 來源出處浙江大學]]]
  
 +
'''海因里希·罗雷尔'''({{lang-de|'''Heinrich Rohrer'''}},{{bd|1933年|6月6日|2013年|5月16日|catIdx=Rohrer罗雷尔}}),出生于[[聖加侖]],[[瑞士]][[物理学家]],因為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而與[[格尔德·宾宁]]分享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獎金<ref>[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86/rohrer-autobio.html 诺贝尔官方网站海因里希·罗雷尔自传]</ref><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86/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6]</ref>。
  
 +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
 +
這台仪器不但能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原子结构,还能把原子夹起来擺动,讓人们第一次观察并操纵了原子。原理是利用微观粒子的「隧道效应」,把隧道电流的强弱转化为空间信号,通过电脑分析样品表面单个原子的情况,还能把原子间距及排列状态用图像显示出来。
 +
 +
可以在真空、大气、常温、变温等不同环境下工作,还可以把样品浸泡在水或其他溶液中操作,不伤及样品,对样品需求量很小,甚至在几微克材料上都可以操作,这对观测珍稀样品尤為方便,更有助于对生物样品的研究,特别是观测[[DNA]],這超强技术使表面科学、材料科学与分析技术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ref>{{Cite Web|url=https://www.kelionline.com/detail/964|title=单原子“杀手”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诞生故事|date=2019-04-27|website=顆粒在線|accessdate=2019-11-03}}</ref>
 +
 +
1982年4月27日,他们把这一惊人的成果写成论文投寄给《IBM研究进展》杂志。
 +
 +
==晚年與中國的学术交流==
 +
 +
罗雷尔博士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1997年退休后曾多次访华,包括2011年对[[内蒙古]]科技大学的访问,并进行多场学术演讲和交流,推动中瑞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作出积极贡献。<ref>{{Cite Web|url=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honggshic201418061#|title=凝聚態物理學大師海因里希·羅雷爾博士|website=萬方數具|accessdate=2019-11-03}}</ref>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reflist}}
 +
[[Category:瑞士人]]
 +
[[Category:物理學家]]
 +
[[Category: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2020年3月17日 (二) 12:01的最新版本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原圖鏈結 來源出處浙江大學

海因里希·罗雷尔(德語:Heinrich Rohrer,1933年6月6日-2013年5月16日),出生于聖加侖瑞士物理学家,因為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而與格尔德·宾宁分享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獎金[1][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這台仪器不但能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原子结构,还能把原子夹起来擺动,讓人们第一次观察并操纵了原子。原理是利用微观粒子的「隧道效应」,把隧道电流的强弱转化为空间信号,通过电脑分析样品表面单个原子的情况,还能把原子间距及排列状态用图像显示出来。

可以在真空、大气、常温、变温等不同环境下工作,还可以把样品浸泡在水或其他溶液中操作,不伤及样品,对样品需求量很小,甚至在几微克材料上都可以操作,这对观测珍稀样品尤為方便,更有助于对生物样品的研究,特别是观测DNA,這超强技术使表面科学、材料科学与分析技术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3]

1982年4月27日,他们把这一惊人的成果写成论文投寄给《IBM研究进展》杂志。

晚年與中國的学术交流

罗雷尔博士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1997年退休后曾多次访华,包括2011年对内蒙古科技大学的访问,并进行多场学术演讲和交流,推动中瑞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作出积极贡献。[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