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澤[1][2],全名為保羅·海澤,生於柏林,父親是著名的語言學教授,母親有很高的文學修養,曾從事翻譯和戲劇活動。海澤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學薰陶,中學讀書時就因特異的文學才能,受到文壇名人蓋貝爾的賞識,兩人結下忘年之交。1847年至1849年,海澤在柏林大學攻讀古典語言學,由蓋貝爾引薦,加入柏林著名的文學俱樂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同時開始寫作。

保羅·海澤
作家
出生 1830年3月15日
國籍 德國
教育程度 柏林大學
職業 作家
知名於 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

目錄

個人簡介

1852年大學畢業時獲博士學位,用獎學金到意大利旅遊一年。意大利的風土人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對他的創作風格和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此期間,他完成了最佳小說之一《驕傲的姑娘》(1853),該小說使海澤在文壇上聲名大振。1853年,經蓋貝爾舉薦,成為巴伐利國王馬克西米連二世的宮廷詩人。1854年定居慕尼黑,他在這裡生活達半個世紀之久。此期間他的創作甚豐,與蓋貝爾、弗里德利希·波登施德特並稱為「慕尼黑文壇的三巨星」。1868年蓋貝爾回故鄉呂貝克之後,海澤遂成為慕尼黑文壇的領袖人物,在德國享有極高的威望。

個人成就

海澤是多產作家,一生創作戲劇近70部、長篇小說9部、中短篇小說達180多篇。重要的作品有劇本《科爾堡》(1865)和《哈德里安》(1865),長篇小說《人間孩童》(1859)和《在樂園裡》(1875),中篇小說除《驕傲的姑娘》外,還有《特雷皮姑娘》(1858)、《安德雷亞·德爾芬》(1859)、《安妮娜》(1860)、《尼瑞娜》(1875)等。其中中短篇小說創作成就尤為突出,這些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佳作為作家贏來了世界聲譽,作家被稱為中短篇小說大師。

海澤還寫了大量的抒情詩和韻文作品,是當代德國最重要的抒情詩人,瑞典學院稱他為「阿波羅化的迷人詩人」(頒獎辭) 。此外,海澤還有大量的論文和日記、書信以及翻譯著作等。

「為了表揚這位抒情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以及舉世聞名的中短篇小說家在他漫長而多產的創作生涯中,所達到的充滿思想主義精神之藝術臻地」,1910年海澤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獵鷹理論

是海澤從一個故事裡提煉出來的短篇小說理論,他希望每個作家在寫作之前都能思考一下自己的"鷹」在哪裡。

在一八七一年出版的《德語中短篇小說寶庫》第一卷的序言中,他對自己的理解作了系統而生動的闡述,提出了有關Novelle創作的著名的「獵鷹理論」。

德語的Novelle,儘管在不同時代和不同作家筆下,寫法累經變遷,風格各式各樣,但是仍然保持着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篇幅方面,一般為三萬字左右,但長卻可到十萬言,短則僅幾千字,因此譯作中篇小說有時也不盡恰當;在內容方面,按照歌德和同時代的施雷格爾兄弟的意見,德語的Novelle(以下我們姑且譯它為中短篇小說)的內容應該是「奇特的」(merkwürdig)、「罕見的」(seltsam)、「獨特的」(einzigartig)和「聞所未聞的」(unerh)等等。保爾·海澤繼承了歌德和施雷格爾的這些主張,並以《十日談》中第五日的第九個故事為例,對中、短篇小說的特點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在《十日談》的每一篇故事前,都有一段梗概全篇的開場白,第五日第九個故事前的開場白為:「費得里奇為一位太太耗盡了家財,總不能獲得她的歡心,從此只得守貧度日。後來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愛的一隻鷹宰了款待她,她大為感動,就嫁給了他,並且給他帶來豐厚的陪嫁。」海澤就根據這一段開場白,闡明中、短篇小說的一個基本特點,要求每一個作者都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我的『鷹』在哪裡?那使我的故事區別於其它成千上萬篇故事的獨特之點在哪裡?」[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