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海淀区 |
海淀区,隶属于北京市,位于北京城区西部和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面积431平方千米,边界线长约146.2千米,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最宽处29千米,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 。区境介于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之间。
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故称“海店”,即今日的海淀。1952年9月,海淀区正式命名,1963年1月形成现辖区域。海淀区高校云集,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风景名胜都位于海淀区。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
2019年,海淀区下辖22个街道,7个地区。2019年海淀区生产总值7926.0亿元,比上年增长7.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2.4%,居全市首位;增速在全市排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7217.2亿元,增长7.1%。其中,信息、科研、教育等服务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同比增长8.2%。海淀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33元,同比增长8.4%;海淀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630元,同比增长7.0%。
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目录
最新新闻
王合生当选为海淀区代区长 2020-09-22 14:27
据“海淀人大”消息,9月22日上午,海淀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三次会议。经投票选举,王合生当选为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代理区长。...详情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海淀区因区政府驻地海淀镇而得名。古代,海淀镇是一片浅湖区,当地人称之为“海淀”。在湖边逐渐形成居民聚落,亦以“海淀”命名。“海淀”在历史文献中亦称为“海甸”、“海店”,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元初王恽所撰《中堂事记》。
建置沿革
先秦
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架于燕。后燕国兼并蓟国,迁都于蓟,故今北京地区先分属于蓟、燕,后统为燕国辖地。
战国时期,燕国沿边境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郡下设县。今北京西部、西北部属上谷郡,可能包括今海淀区境西北部分地区。
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帝国建立,废止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原燕国北部设上谷、渔阳等五郡,又在蓟城地区设广阳郡,辖域可能涉及海淀地区的有广阳郡(或上谷都)蓟县、上谷郡军都县。
汉代
汉高祖元年(前202年),西汉建立,在蓟城地区先后置燕国、燕郡、广阳郡、广阳国。
新朝始建国二年(9年),王莽废广阳国,改设广阳郡(曾改名为广有)。
东汉初,复置广阳国,后并入上谷郡;永元八年(96年)复置广阳郡。
至西汉末年,海淀地区可能分属于广阳国蓟县、上谷郡军都县;至东汉末年,分属广阳郡所辖蓟、军都和昌平县。
魏晋南北朝
曹魏至北周,今海淀南部为燕郡蓟县辖地,北部在三国至北魏前期分属燕郡军都、昌平两县;北魏末年属军都县;东魏至北齐天保年间可能分属于军都县,及昌平、万年、广武、沃野等4个侨置县;北周时则分属于昌平、万年两县。
隋唐五代
隋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隋文帝杨坚下诏“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度。燕郡、昌平郡等均废,属县直接由幽州统辖。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废幽州,置涿郡。今海淀属涿郡。
唐,海淀在天宝元年(742年)前后可能分属幽州(范阳郡)的蓟、广平、广宁、昌平县和带州孤竹县(寄置),至五代后唐时,可能分属于幽都、玉河、燕平、蓟等县。
两宋
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末,契丹进占幽、蓟、云等燕云十六州。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城为南京,设南京道。
金天辅六年(1122年)底,金国攻占辽南京,次年三月由北宋接管。北宋以原析津府为基础,设燕山府路,燕京改称燕山府。
金天会二年(1125年)底,燕山府又为金国夺占,恢复燕京和析津府名称,并置燕京路。
终辽之世,海淀地区分属于辽南京道析津府的析津、宛平、玉河、昌平等县;至金末,分属于中都路大兴府的大兴、宛平、昌平等县。
元代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五月,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将中都改称燕京,中都路改称燕京路。
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改燕京为中都,燕京路改称中都路。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大元”,次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正式建都,中都路改称大都路,今北京地区绝大部分(包括海淀地区)属大都路,海淀南半部大体属宛平县,北半部大体属昌平县。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占大都城,随即将大都路(兼领大兴府事)改为北平府。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辖包括海淀在内的今北京大部地区。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称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原由北京“行部”管辖的京师地区顺天府等八府、二直隶州直辖于中央政府,称为“北直隶”。至明末,海淀仍分属宛平、昌平两县(州)。
清代
清袭明制,在北京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并将五城管辖范围扩大到近郊。海淀南半部和温泉、冷泉、北安河一带隶属于宛平县;北半部大部隶属于昌平州;延庆州有属地在境内。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1月9日,昌平州更名为昌平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原京兆各县并入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设北平特别市。海淀分属北平市和河北省的宛平县、昌平县、延庆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推行“地方自治”,设立市辖区,海淀地区属北平市辖域的地区分属北郊、西郊两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军占领,改北平为“特别市”,宛平、昌平两县初分属津海道、冀东道,1940年6月以后都隶属于“燕京道”。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恢复“北平”名称,仍为“院辖市”,市辖区恢复以数字序号命名,西交区定名为十五区,北郊区定名为十六区。宛平、昌平仍属河北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2日—1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绝大部分西郊地区,海淀属北平市原分属十五区(西郊区)、十六区(北郊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市政府新成立6个区,这些地区原来分别属大兴、宛平两县管辖。至1949年6月底,今海淀辖域分属北平市十六区、十七区、十八区、十九区、二十七区和察哈尔省宛平县、昌顺(昌平)县管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3日,北平市重新调整市界和郊区行政区划,原十七、十八两区,原十六区新市区以北与由昌顺县划入之西北旺等5村合并为十六区,原十六区新市区以北地区,划归新的十六区。十六区的建立标志着以今海淀区辖域为主体的单一行政区域正式设立。
建国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改名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十六区即成为首都北京的市辖区。11月1日,废止“昌顺县”名称。
1950年8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变更郊区各区番号。第十六区改名为第十三区,第十七区改名为第十四区,第十九区改名为第十五区。
1952年7月23日,河北省宛平县全县及房山、良乡两县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
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政府通知:(一)取消按数字番号命名市辖区的办法,将郊区划为东郊区(原第十区)、海淀区(原第十三区)、石景山区(原第十五区)等区。(二)撤销第十四区,该区原辖域以德胜门至清河镇的马路为界,其东划归东郊区(原第十区),其西(包括清河镇)划归海淀区(原第十三区)。德胜门关厢划归西四区(原第四区)。(三)划入北京市的宛平县辖区,除绝大部分并入新设的“京西矿区”外,北安河等村划归海淀区。自此,海淀区的名称确定,并沿用至今。 1958年8月30日,海淀区实现人民公社化,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分别并入各公社。至此,海淀区现辖区域基本形成。
1963年1月1日,原属昌平县的台头村、梁家园村正式划归海淀区,海淀区与昌平县的分界线北移至该两村以北。至此,海淀区的辖域完全形成,与周边各区、县分界线确定下来,延续至今。
“文化大革命”中,海淀区机构名称多有更改,行政区划和建制变动多不规范。
1978年10月以后,海淀区各级各类机构陆续取消“革命委员会”,各街道、公社恢复原有建制。
1983年底,人民公社取消,海淀区在农村延续26年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终结。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世纪50年代,海淀区周边的清河、北安河、田村等地陆续划入区境。北部大半曾隶属于昌平县,是远郊区,1958年并入海淀区,成为近郊区。
1954年起,现区境南部陆续设若干街道。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
1963年实行城乡“分治”,重设街道。
1968年撤销区人民委员会,在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设革命委员会。
1981年取消区革命委员会,设区人大常委会和区人民政府。
1984年结束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设乡。
至1995年底,海淀区辖17个街道、11个乡。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东部和南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包含海淀区境东、南和西南部,地跨海淀区16个街道(除香山街)和四季青、玉渊潭、海淀、东升、东北旺等5个乡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至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辖21个街道,5个镇,3个乡,2个地区。
2005年底,玉渊潭乡被撤,原辖行政村并入万寿路等5个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淀区位于北京城区和近郊区的西部和西北部,与朝阳区、西城区、宣武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昌平区接壤,介于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之间,总面积为431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53%。辖区呈不规则平行四边形,东、西两边长于南、北两边。东极点河北村与西极点阳台山相距约29千米,北极点双塔村与南极点吴家场相距约30千米。
地质构造
海淀区大地构造上处于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带南缘、祁吕一贺兰山字形构造东翼反射弧与新华夏构造带交接部位,西部山区为北京西山隆起带,东部平原为北京平原沉降带,地质构造发育、构造形迹复杂,岩浆活动频繁。
海淀地区除缺失太古界、震旦亚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白垩系地层外,其余从寒武系到第四系地层均有分布,岩性较齐全,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均有出露。
地形地貌
海淀区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带,系古代永定河冲积的一部分。兼有山地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为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36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5%左右。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7座,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18座,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仅黄道岭处向东稍有延伸至百望山,呈东西走向,将海淀区分为两部分,习惯上以此山为界,山之南称为山前,山之北称为山后。温泉、冷泉、韩家川以南及香山、青龙山一带,山势低缓,属低山丘陵,一般海拔200—600米。平原残丘有玉泉山、万寿山、田村山等。
海淀区内最高峰为苏家坨镇的阳台山,海拔1278米;最低处为清河街道东的黑泉村,海拔35米左右。
山区
海淀山区分布于区境西部,山体主要属中生代燕山构造旋迥,晚期造山运动形成,至今约6000万年。山体剥蚀,风化强烈,山谷多呈“U”形。按山体走向和山脊海拔高程差异以苏家坨镇寨口沟,北北东向断层为界,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原聂各庄乡北部区界到原北安河乡寨口沟称大西山,原北安河乡寨口沟以东山区部分称小西山。
平原区
海淀区平原属华北平原北部边缘,分两部分:百望山以南称山前平原区,百望山以北称山后平原区。山前、山后从气候、降雨、到水资源赋存情况都有明显差异。
山区周边与平原之间,有宽1—2千米过渡地带,山后地区过渡地带海拔在50—100米之间,山前地区过渡地带海拔在60—100米之间;过渡地带东部是海淀区主要平原区,山前平原区由永定河洪冲积扇和清河洪冲积扇组成。山后平原区,主要由南沙河数个冲洪积扇和南口冲洪积扇共同构成。
气候特征
海淀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旱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风小光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春、秋季节短,冬、夏季节长。
春季(4月6日—6月5日)61天。多受西北大陆干冷气团控制,但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沙。冷空气活动仍频繁,冷暖多变化,日夜温差大。
夏季(6月6日—8月31日)87天。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气温高,雨水多,形成雨热同季。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于夏初。
秋季(9月1日—10月25日)55天。天高气爽,冷暖适宜。气温逐渐下降,降水显著减少,日照时数较长。平均气温比夏季低8℃—9℃。
冬季(10月26日一次年4月5日)162天。受西北大陆干冷气团控制,气候寒冷干燥,是全年最冷月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季节。
气温
海淀区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常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1℃—19℃之间。气温有明显日变化,最高气温一般出现于15时至16时,最低气温出现于日出前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因季节而稍有差异,夏季为5时左右,春秋季为6时左右,冬季为7时左右。年平均日较差为11.2℃。
降水
海淀区降水量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季变化很大,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6.8天,降雪日数为9天—10天,积雪日数为11天左右。平均初雪日期为11月28日,平均终雪日期为3月10日。
风
海淀区夏季多吹偏南风,春秋冬季盛行偏北风。有明显日变化,白天北风转南风,晚间南风转北风。每年3月—5月是大风集中季节。最大风速是33米/秒。大风多出现于12月和第二年1月、3月、4月。夏季也出现短时雷雨大风。
日照
海淀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4.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日照时数5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
蒸发
海淀区春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蒸发量白天大于夜间,平原大于山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900.4毫米。年内主要的蒸发月份是4月—6月份,平均累计蒸发量814.9毫米,月平均蒸发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占全年的43%;11月一2月份平均累计蒸发量282.6毫米,月平均蒸发量不超过100毫米,占全年的15%;其他各月平均累计蒸发量802.9毫米,占全年的42%。
土壤类型
海淀区受地质、气候、地形诸因素影响,土壤具多样性:
山地垂直带明显,棕壤及地带性褐土交错分布。山地自高到低,土壤分山地棕壤、淋溶褐土、普通褐土、潮褐土、褐潮土、潮土等类。山后倾斜平原广泛分布潮土。山前平原褐土与洼地水稻土相连。
植被条件
海淀区受地貌、气候、土壤的影响,从山区到平原,植被具较明显的分带特征。
海拔较高地方分布着中生、耐瘠薄、抗寒性较强乔灌木及草本。山坡地上线主要是野生草本群落、杂灌木及少量次生林植被。下线为人工林、果树、野生杂草和灌木丛。
自然灾害
海淀区历史上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干旱、洪涝、大风、冰雹、虫害等。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通水后,每年向海淀区供水0.6—0.8亿立方米,最多年供水达1亿立方米。北沙河与莲花河多年平均总入境水量为0.26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占海淀区多年平均用水量的80%。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按贫富可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
一、四季青地区为富水区,面积约130平方千米。
二、清河地区为次富水区,面积100平方千米。
三、山后地区为贫水区,面积130平方千米。
野生植物
据《北京植物志》载,海淀区共有野生植物3门2纲111科614种。其中蕨类植物门9科20种,裸子植物门2科2种;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81科426种,单子叶植物19科166种。
野生动物
哺乳纲:主要有狼、狐、猪獾、狗獾、家蝠、草兔、刺猬、岩松鼠、狍子。
鸟纲:主要有乌鸦、喜鹊、灰喜鹊、山鸡、啄木鸟、猫头鹰、苍鹰、家燕、山雀、家雀。
爬行纲:主要有草蛇、蝮蛇、锦蛇。
两栖纲:主要有青蛙、林蛙、蟾蜍。
矿产资源
泥炭:主要分布在温泉、冷泉、苏家坨一带,储量约为340万吨。
砖用黏土矿:广泛分布在平原区,区内最大的黏土矿是西六里屯黏土矿,为中型工业矿床。
砂石矿:砂石矿主要分布于永定河流域;基岩碎石矿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含量为95%—98%,次为白云岩、石英和少量的磁铁矿,主要分布在温泉村南,储量为37.5万吨。
制灰灰岩矿:分布在海淀区温泉镇。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次为白云石、燧石,储量为40万吨。
花岗岩:分布在北安河至西山农场一带,车耳营地区花岗岩储量为127万立方米。
石墨矿:位于苏家坨镇南安河村,固定含碳量甚低,最高为43%,总储量为3万吨。
矿泉水:集中分布在四季青、温泉一带。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海淀区常住人口33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23.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7%。常住人口出生率8.5‰,死亡率4.5‰,自然增长率4.0‰。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795人,比上年末减少284人。年末户籍人口2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
经济
2018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79.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5.6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22.3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为0.03:10.12:89.8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海淀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5.9%,其中,建安投资增长9.7%。按行业分,第二产业投资下降51.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5%,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1.4%;文化、体育与娱乐业投资增长36.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9%。
财税收支
2018年,海淀区实现区域财政收入2685.2亿元,增长6.2%。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0亿元,增长7.0%,其中增值税153.7亿元,增长3.9%;企业所得税113.1亿元,增长4.9%。地方财政支出完成832.9亿元,下降4.3%。
人民生活
2018年,海淀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178元,比上年增长8.6%;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10元,比上年增长7.0%。
第一产业
2018年,海淀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亿元,下降1.6%。其中农业实现产值1.3亿元,下降17.1%。全区农业观光园76个,比上年增加10个;实现总收入6096.1万元,下降4.4%。民俗旅游接待3.7万人次,下降7.3%;实现总收入231.9万元,下降7.5%。
第二产业
工业
2018年,海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11.2亿元,增长11.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439.1亿元,增长22.4%。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645.7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232.7亿元,下降0.1%,其中,出口交货值354.6亿元,增长1.1倍。 [28]
建筑业
2018年,海淀区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70.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在本市完成产值549.5亿元,增长9.0%。实现竣工产值631.1亿元,增长4.4%。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8年,海淀区实现市场总消费额69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服务性消费额4607.6亿元,增长16.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0.1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实现零售额1698.3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2.6%。全年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15131.6亿元,增长1.0%;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280.9亿元,增长8.2%。
对外经济
2018年,海淀区进出口总额383.0亿美元,增长22.8%。其中进口额240.1亿美元,增长17.3%;出口额142.9亿美元,增长33.5%。全年合同外资额225.6亿美元,增长1.2倍;实际利用外资额79.1亿美元,增长2.2倍。
房地产业
2018年,海淀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6.7%。年末房屋施工面积1142.4万平方米,增长3.0%,其中新开工面积完成190.5万平方米,增长11.3%。房屋竣工面积145.5万平方米,增长7.9%。商品房销售面积26.4万平方米,下降16.9%。
金融业
截至2018年末,海淀区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32089.0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6253.4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9482.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258.5亿元,中长期贷款6173.4亿元。
交通运输
截至2016年末,海淀区共有各级市政道路3148条,道路总长1510.3千米,其中快速路97.4千米,占6%;主干路157.2千米,占10%;次干路575.1千米,占38%;支路680.5千米,占46%。北京三、四、五、六环路和地铁1、4、10、13号线贯穿海淀区境。
科技事业
2017年,海淀区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6.8万件和3.7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5.3%。签订技术合同5.2万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620.0亿元,增长6.3%。区内各企、事业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1项。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末,海淀区共有普通中学79所,在校生10.0万人;小学84所,在校生17.0万人;幼儿园177所,在园幼儿6.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生7797人。全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人数分别为21561人和3102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共有教职工3.5万人,其中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级学科带头人共598人。35岁以下教师比例占40.9%;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占17.6%。
2020年7月,入选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名单。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海淀区区属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63.1万册,全年借阅人次344.0万人次;文化馆组织文艺活动549次;博物馆举办展览7次,参观人数共计4.6万人次。
体育事业
截至2018年末,海淀区共有体育场馆252个;全民健身工程1264个;群众参与各类体育活动11.6万人次。全区运动员共获得全国性比赛奖牌929枚,其中金牌354枚,银牌284枚,铜牌291枚。
卫生事业
截至2018年末,海淀区共有卫生机构1182个,比上年末增加56个;其中,医院9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3万人,注册护士1.5万人。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3073.1万人次。婴儿死亡率0.1‰,比上年减少0.9个千分点。每十万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117.4例,比上年增加1.6例。
荣誉称号
海淀区是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区
全国双拥模范城[1]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关村科技园)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2018年09月,获“2018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奖”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9年11月,获得“‘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称号。同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
2020年3月4日,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20年7月31日,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