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浸潭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浸潭镇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西北部,东与英德市九龙镇为邻,南通往城区,西与广宁县交界,北连石潭镇,是全省首批规划的中心镇之一。浸潭镇总面积464平方千米(2017年),截至2010年,下辖30个村、2个社区,有59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7881人(2017年)。绝大部分为汉族,占99%以上。全镇有70多个姓氏,其中陈、冯、黄三姓人数较多。大部分居民以近似广州话的清远白话作日常交际语言,也有相当数量的居民讲客家话。

浸潭镇距离清新城区56公里、广州市120公里,省道114线、G107国道、清连高速公路贯穿全镇。气候属较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雨量较少。年平均气温21.6℃,年降雨量1774.7毫米。201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302亿元,比2013年增长9.25%。[1]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因驻地傍有一深潭,其中有一石似狗状,称浸狗潭。因感不雅,俗成浸潭,明嘉靖年间始有人经商,民国发展成圩,镇因圩名。

政区沿革

明属水池乡,清初属滨属池水乡,清光绪十四年建滨属浸潭安良分局,民国设滨江区浸潭乡,1950年属第七区,1951年建第十七区,1955年改十七区为浸潭区,1957年9月撤区设乡。1958年8月开始公社运动,同年10月,由浸潭、石潭合并成立上游人民公社,1959年6月成立浸潭人民公社。1983年冬公社改区,1986年撤区建镇。2004年5月14日,县撤销桃源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浸潭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浸潭镇政府驻地浸潭镇府前路,辖白花朗村六甲洞村五一村大湾岗村新寨村、浸潭社区、芦苞村黄岐塘村、根竹坑村、大陂头村、五马村、独石村、新围村、大树墩村、鸡见坑村、田心村、高华塘村、高车村、留良洞村、黄田村、水库林场、拱水村、沧边村、建辉村、崀口村、丁坑村、桃中村、塘坑村、蕉坑村、渔汕村、三村村、桃源社区共30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有592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浸潭镇位于清新区西北部。东与英德九龙镇毗邻,南与禾云镇相邻,西连广宁县,北接石潭镇,东西相距约35.9公里,南北相隔约24.6公里。总面积464平方千米(2017年)。距城区太和镇56公里。

地形地貌

浸潭镇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东、北部为石灰岩,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河谷平原是一个众水汇聚的集水盆地。

气候

气候属较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雨量较少。年平均气温21.6℃,最高温38.7℃,最低温5℃。日照时数1680小时。年降雨量1774.7毫米。

水文

滨江河浸潭段干流及支流是浸潭镇的主要河流,流经高华塘村、留良洞村、新寨村、大湾岗村、芦苞村五个村。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浸潭镇有耕地面积37463亩,其中水田28400亩。25度坡可开发山地7.8万亩,宜林山地36万亩,有林面积38万亩,森林覆盖率54.5%。

矿产资源

浸潭镇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希土、高岭土、铅锌矿、大理石、石英硅、火山灰、瓷泥、铁矿、矿泉等二十多个品种。

水力资源

截至2010年,浸潭镇水力资源有蕴藏量3万千瓦,已开发龙须带电站、高车二级电站、大滩电站、大罗山电站等43000千瓦,尚有7000千瓦待开发。

人口民族

浸潭镇

77881人(2017年)。2010年人口出生率为13.14‰,自然增长率为6.8‰,计划生育率为94.33%。全镇居民绝大部分为汉族,占99%以上,仅有极少数是壮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经济概况

综述

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总产值23.18亿元,比2009年增长91.3%,其中工业产值19.68亿元,比2009年增长121.1%,农业产值3.5亿元,比2009年增长9.5%,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2亿元,比2009年增长24.5%。地方财政收入5266万元。

2011年1-5月份,全镇实现工业产值6.9亿元,比2010增长13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60万元,比2010增长58.4%。2011年1-4月份,实现镇级财政收入1566.4万元。

201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91亿元,比2011年增长8.1%,其中工业产值4480.6万元,比2011年增长6.7 %,农业产值4.46亿元,比2011年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6805元,比2011年增长12.2%。

201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2亿元,比2012年增长1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500万元,比2012年增长44.6%,农业产值4.55亿元,比2012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7693元,比2012年增长10%;镇级工商税收达2600多万元。

201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302亿元,比2013年增长9.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138万元,比2013年增长18.9%,农业产值48883.3万元,比2013年增长8%;镇级税收收入达30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83元,比2013年增长11.6%。

第一产业

2010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2万亩,粮食产量1.58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87万亩,全部为优质稻占,产量1.3万吨。种植油料作物1.83万亩,产量0.29万吨。种植蔬菜面积2.17万亩,产量3.83万。水果年末实有种植面积0.93万亩,总产量0.48万吨。养殖业方面,年出栏肉猪5.64万头,出售和自宰牛1062头,出售和自宰肉用狗6227只,出栏三鸟110万只。全镇共有养殖大户120多户。

2011年,全镇有县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建立蔬菜基地8个,面积8900多亩,商品蔬菜年产量约2万吨;水果基地25个,面积逾万亩,年产量约3万吨;养猪、养鸡等养殖大户120多户,年末出栏肉猪17万多头,出栏三鸟150多万羽。注册山地羊养殖品牌1个,带动200多户农户养殖,年养羊量达2600多头。林业方面,造林近3万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山林面积42.3万亩。

2013年,浸潭镇粮食播种面积8.03万亩(含复种),其中水稻种植5.72万亩,优质稻占水稻面积的95%以上,玉米种植1.15万亩,薯类种植1.16万亩;全镇各类经济作物面积种植2万亩,其中小白菜种植约0.5万亩(含复种),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其中砂糖桔1.8万亩,新增油茶种植1665亩;养殖业方面,全镇生猪饲养13.25万头,其中饲养温氏猪7.8万头,三鸟饲养306.67万只,其中饲养天农鸡253.67万只。

第二产业

2010年,浸潭镇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逐渐形成了以小水电站、水泥建材、五金加工、木制品、矿泉水、药材种植等行业。其中有广英水泥厂生产的“广英牌”水泥产品荣获省名牌产品称号,广健鞋厂是广硕鞋厂的子公司,于2009年投产,生产增加至13条,年产值约为8000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13元,比2009年增长10%。

2014年,浸潭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14138万元,比2013年增长18.9%,工业产值14138万元,比2013年增长18.9%。

第三产业

2010年,浸潭镇圩镇商铺突破1000家,商贸服务业产值逾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3元,比2010年末的3699元增加1814元。2013年1-10月,浸潭镇工商税收5196万元,(镇级收入为2026.6万元),比2012年增长15%。其中:地税1279万元(镇级收入1085万元),国税3917万元(镇级收入941.6万元)。2014年,浸潭镇镇级税收收入达30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83元,比2013年增长11.6%。

交通

浸潭镇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有省道114线、G107国道、清连高速平行贯穿全镇。

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

浸潭镇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圩镇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多人,截止至2010年底已经开发了大东岗、大湾岗、黄沙坝、木材站、车站等商住区,建起了“金三角”商住楼、林业站商住楼、工商市场商住楼、水电所商住楼、供电所商住楼、卫生院综合大楼、信用社大楼、政府办公大楼、第一教师新村、第二教师新村、文化大楼、农业银行大楼等,圩镇规模急剧扩大,各类大小商店近1000家,设有工商、税务、文化、广播电视、邮政、电信、银行、信用社、医院、中小学校等。2002年浸潭镇被省规划为全省270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镇之一。

浸潭镇

2006~2010年,浸潭镇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宗,工程涉及14个村,截至2011年,用上自来水的行政村有25条,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近8万人。累计修筑田间机耕路18公里,修建三面光水圳50.3公里,解决80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完善道路林网和丰产林3.5万亩,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5000亩,开发补充耕地7395亩。建设乡村公路硬底化里程59公里,修建水利工程80多宗,修复水毁工程20多处,完成2座水库除险加固。

2006~2010年,浸潭镇建成了浸潭水果一条街,大大改善了圩镇水果摊档乱摆乱买的现象。投入150多万元,完成了黄沙坝沿江二路及黄沙坝一带13条街道约1.8公里的硬底化建设,完成了永康路至卫生院路段硬底化改造和圩镇东出口扩宽工程。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河东河堤防护墙和河东沿江路的硬底化建设,投入20多万元在河东沿江路建设了一个文化长廊。投入近200万元实施了圩镇亮化工程,在圩镇及周边安装路灯200多盏。清拆了圩镇滨江河两岸违章搭建的建筑物,重新规划了班车停放点和三摩停放点,规定商铺入室摆卖经营。2011年,争取上级500万资金支持启动了城镇特色化建设,完成了人民路近500米的维修建设。2011年投入近40万元,对桃源圩下水道进行了改造。

2012年,浸潭镇实施东灌渠水圳工程,该工程总长8公里,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大树墩、新围、高华塘、独石、留良洞等5个村共1.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立项建设乡村道路硬底化9条,里程达28公里。

2012年,浸潭镇聘请城监工作人员16名,环卫清洁工34名,全镇城监环卫队伍达50人,配置城监执法巡逻摩托车4辆,投入200多万元用于镇村清洁卫生工作,维修了垃圾场道路及垃圾池,建设了2个垃圾中转站,所有村都新建了垃圾池,在全镇的主干道路方便群众的地方都配备了垃圾桶,完成改厕225间,并为96条自然村配置垃圾桶320多个。为环卫配置了2台垃圾压缩车,25台手推车、1台勾机等一批环卫设备。2012年以来,浸潭镇绿化造林9200亩。

2014年,全镇投入9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共新建垃圾屋65间、垃圾池105个、94条自然村新配备188个垃圾桶,全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73%以上 ,其中圩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投入60万多元用于车辆运行维修,购置保洁车辆、劳保用品及下拨镇村清洁卫生工作奖励经费等。

医疗卫生

2012年,浸潭镇投入640多万元用于浸潭卫生院住院综合大楼建设,大楼设计五层,建筑面积达3500多平方米。全镇32个村(社区),建有村级卫生站34个。截至2012年11月,全镇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90003人,60周岁以上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为9884人,2012年发放养老金54.2万元。截止2012年12月12日,全镇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3109人。2013年,浸潭镇共规划建设村级卫生站12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5所,其余7所预计在2014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教育事业

2010年,浸潭镇新增市级规范化学校2所,全镇现规范化学校有12所。中考上重点中学以上分数线的有320人,占考生总数的36.7%,比2009年增加32人。“普高”招生完成了2202人,完成计划任务的110%,三所中学均超额完成任务。

截至2011年,全镇有中学3所,完全小学9所,分教点5个,12所中小学全部为规范化学校。2014年,全镇12所中小学均设有网络多媒体教室。

文化设施

浸潭镇文化设施有浸潭镇综合文化中心站和全民健身广场等,其中;浸潭镇综合文化中心站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四层)共2200平方米,设有展示厅、电影院等七大功能室。全民健身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拟建设两个灯光篮球场,四个室外羽毛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2]

风景名胜

普济桥:有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50多年历史的被称为“广东第一桥”的普济桥,坐落在圩镇南部,横跨滨江两岸;有四面环山,库容达500万立方米的“大罗山”水库,以及大滩电站建成后圩镇到电站河段形成的“天坛”水库。

桃花湖:原属浸潭龙须带水电枢纽工程,集灌溉、防洪、航运、发电于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由于旅游开发需要,于1995年命名为桃花湖,湖面环湖一周约20公里,有桃花岛16座,后开发成桃源生态旅游区,是广东地区山水、桃花、岩洞、漂流等旅游景观最为集中的自然生态景区,景区内有广东最大的桃花主题桃花世界及以岩洞里面栖息无数燕子而得名的燕子岩等著名景点。

燕子岩:燕子岩为石灰岩洞穴。由狮子洞、桃源洞 燕子岩和燕子洞组成。三洞口成鼎足之势,洞内燕子成群结队,晨出夕归,故名燕子岩。内中又有很多小洞相套,四通八达,上下延伸。像礼堂那样的高大洞穴就有二十个,石景变化多端,有似人、似兽、如冰川、像水晶宫等。

金龙洞:位于浸潭镇六甲洞何屋村北,紧靠清连高速,属伏流式的石灰岩溶洞,洞内地下河总长3千米,洞身逶迤曲折,因其形似腾龙,洞内有橙黄或桔红色的沉积物集中分布,呈现金鳞片片,金光闪闪,故名“金龙洞。”已开发游程约1500米,其中600米是泛舟地下湖上,有“金盘散珠”、“大金瓜”、“大金罗帐”、“金绵羊”、“金龙虾”和“金鲤跃水”;“日洞”与“月洞”;“金沙源”,“龙门峡”,“湖光泛影”;“六甲金神”和“送子观音”等景点。

相关视频

工间操大赛-浸潭镇总工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