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淤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淤泥(Silt),又称沉泥或粉土,是泥土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地质学中,淤泥是介于沙土[1]黏土之间,长约2到62微米、直径4到9微米的一种颗粒状物料,主要由石英长石这两种矿物组成。淤泥可能以土壤的成分或悬浊水体内的沉积物两种形式出现。当河道泛滥,又或被山崩时的泥石流带动,淤泥会在流动时随同水体在沿途沉积成为土壤。由于淤泥的比表面积属中度,非黏粘,有好像塑胶那样带弹性。当完全干燥时,淤泥会变回粉尘般的幼细,但潮湿后立即又变回黏滑。在手持的放大镜下,淤泥清晰可见,往往带有尖锐的外表。当以牙齿咬或以舌头触摸时,这种棱角亦能感觉到,而这亦是分辨水中的淤泥或黏土的一种方法。

来源

淤泥是通过对其原石施以各种物理过程而产生。这些物理过程能够通过利用原石内沙粒大小的石英晶体中的缺陷,将这些石英沙粒再细分。这些物理过程包括有:岩石表岩屑的风化作用、霜冻作用和卤虫成形术。当中主要的过程是岩石在被水体运输时造成的磨损作用,例如:河流粉碎、风成磨损和冰川研磨。在半干旱环境中,产生了大量的淤泥。干燥后的淤泥又名粉砂,特别是由冰川作用[2]形成的淤泥。矿物学上,淤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主要由淤泥组成的沉积岩被称为粉砂岩。强烈地震造成的液化是悬浮在水中的淤泥,水流动力从地下开始向上推。

粒径大小的条件

按巫登–温特瓦分级(Udden–Wentworth scale),淤泥的粒径属于粉砂级的3.9至62.5 µm之间,比黏土大,但比沙粒小。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688将淤泥的粒径定为2 µm-6 µm 到 20 µm-63 µm,然后再分为幼粒、中等和粗粒三等。实际上,淤泥在化学上的成分与黏土完全不同;此外淤泥的粒径在各个方向都大致相同,这一点亦是与黏土不同。再者,淤泥的尺寸往往重叠,即有多种不同粒径的粉砂混合在一起。反而黏土由通过静电力保持在一起的薄板状颗粒形成,因此具有内聚力;相反淤泥并没有这种内聚力。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土壤质地分类系统(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沙土和淤泥以0.05 mm的颗粒为分野。这套由美国农业部开发的系统后来亦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所采纳。

视频

淤泥 相关视频

美女跳淤泥,摔倒了还能这么开心
印度人养生竟用淤泥洗澡,在恶臭泥塘打滚极其享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