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指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早期建筑,现存有二十座。现存的早期建筑主要分布在现清华大学校园西区,其中1935年及以前建设的部分于2001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入为“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文物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园内。原为清康熙时的熙春园,道光二年(1822)熙春园被一分为二,分赐皇亲。东部园区于咸丰时改名清华园,并有御笔题写匾额悬于宫门,仍悬于工字厅门额上。光绪三十四年(1908)美国用庚子赔款在此建清华学堂,初名“游美学务处”。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原有建筑主要有工字厅和古月堂,为传统四合院式建筑[1]。
回顾
清华大学校校舍分别于1909年、1914年和1930年三批开工建设,1936年全部竣工。1911年建设的新校门为仿文艺复兴券柱式大门以及清华学堂、校医院、二院、三院等建筑。1914年建设的有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等。1936年建筑与前期建筑风格相一致,采用美国近代折衷式的校园建筑风格,特点是砖混结构,外形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式划分,利用清水砖墙面砌出线脚。
清华学堂第一阶段的建筑沿用了清代的工字厅、怡春院和古月堂三组传统四合院建筑,另外修建的清华学堂、二院、三院、校医院等。清华学堂采用德国古典建筑风格,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二院为行列式平房,三院为折中式平房。
第二阶段的建筑从1914年开始,美国设计师墨菲参与了校园的设计,扩建了清华学堂,另外修建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这四座建筑被称为“清华学校之四大建筑”。四大建筑均采用当时美国流行的大学建筑风格,科学馆为红色砖墙,屋顶铺设石板瓦,大礼堂也是红砖外墙,入口处有大理石柱廊,图书馆室内采用磨光花岗石装饰。
1928年清华学堂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学校又聘请设计师重新规划了校园,并设计建设了一批新的建筑,例如西校门、气象台以及学生宿舍,另外还扩建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1936年这些建筑建成使用,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也建设完成。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整体保存较好,使校园仍保留近代校园的典雅风格,至今仍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所存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有三部分:宣统三年(1911)至1912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同方等;1919~1925年建造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局部)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校门、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善、静、平、新“五斋”学生宿舍。
1992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东为北段至现状宿舍四层楼西墙及其延长线,中段至万泉河西岸(万泉河应予保护),南段至现状阶梯教室二层楼西墙及其延长线;南至清华东路规划红线;西至气象台、生物馆西现状道路西沿;北为西段距平斋、新斋北墙以北10米的平行线,东段至宿舍四层楼南墙及其延长线。
2001年06月25日,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6年9月,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
视频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介绍 ,新浪博客, 2008-6-30
- ↑ 【致敬经典】这些高校项目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搜狐,201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