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施世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史稿·施世綸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施世綸,字文賢,漢軍鑲黃旗人,琅仲子。康熙二十四年,以蔭生授江南泰州知州。世綸廉惠勤民,州大治。淮安被水,上遣使督堤工,從者數十輩,驛騷擾民,世綸白其不法者治之。湖北兵變,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綸具芻糧,而使吏人執挺列而待,兵有擾民,立捕治,兵皆斂手去。後擢揚州知府,又移江寧知府。三十五年,琅卒,總督范成勛疏以世輪輿情愛戴,請在任守制,御史胡德邁疏論,世綸乃得去官,復居母喪。歲餘,授蘇州知府,仍請終制,辭不赴。三十八年,既終制,授江南淮徐道。
四十年,湖南按察使員缺,九卿舉世綸,聖祖諭曰朕深知世綸廉但遇事偏執處事惟求得中豈偏執如世綸者委以錢榖之事則相宜耳授湖南布政使。世綸至,盡革徭費,民立石頌之。四十三年,移安徽布政使。四十九年,遷戶部侍郎,督理錢法。五十四年,授雲南巡撫,未行,調漕運總督。世綸察漕運積弊,革羨金,劾貪弁,除蠡役,以嚴明為治。歲督漕船,應限全完,無稍愆誤。
世綸當官聰強果決,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民號之曰「青天」,在江寧以憂歸,民乞留者逾萬。既不得請,人出一錢建兩亭府署前,號一文亭,步軍統領托合齊方貴幸,出必擁騶從。世綸與相值,拱立道旁俟。托合齊下輿驚問,世綸抗聲曰:「國制,諸王始縣騶從。吾以為諸王至,據立以俟,不意為汝也!」將疏劾,托合齊謝之乃已。賑陝西,陝西積儲多虛耗,將疏劾。總督鄂海以世綸子廷祥知會寧,語徵及之,世綸曰:「吾自入官,身且不顧,何有於子?」卒疏言之。鄂海坐罷去。 (節選自《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六十四》,有刪改)
譯文
施世綸,字文賢,是漢軍鑲黃旗人,(靖海侯)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四年,以蔭生身份被授予江南泰州知州。施世綸廉潔仁惠,盡心於民,(在他的治理下)泰州政治修明,局勢安定。淮安遭遇水災,皇上派遣使者督促河堤工匠(修治),幾十個隨從,來來往往,滋擾百姓,施世綸奏報其中不守法紀的人使之受到制裁。湖北發生了兵變,軍隊前去支援時從泰州境內經過,施世綸(為軍隊)準備好糧草,讓差役們手執棍棒列隊等待,官軍有侵擾百姓的,立刻抓捕治罪,於是官軍都停止侵擾離開了。後來施世綸被提拔為揚州知府,又調任為江寧知府。康熙三十五年,施琅去世,江南總督范成勛上疏朝廷,認為施世綸頗有政聲受百姓愛戴,請求朝廷讓施世綸在江寧知府任上為其父守孝,御史胡德邁上疏為他申訴,施世綸才得以離任回家守孝,又遭遇母親去世。過了一年多,被任命為蘇州知府,他請求繼續在家為母親守孝,拒絕前去赴任。康熙三十八年,為父母守孝結束之後,他被任命為江南淮徐道。
康熙四十年,湖南按察使缺員,朝廷重臣推舉施世綸出任這一職位,康熙皇帝曉諭他們說:「我對施世綸為官清廉非常了解,只不過他處事偏執。處理事情只求中庸平和,怎麼能偏執呢?像施世綸這樣的官員,把錢糧的事物交給他,是很適合的。」任命他為湖南布政使。
施世綸到任之後,把多餘的徭役和雜費全部取消,當地百姓為他立碑頌功。康熙四十三年,他調任安徽布政使。康熙四十九年,升為戶部侍郎,兼任督理錢法侍郎。康熙五十四年,被任命為雲南巡撫,還未及赴任,朝廷調他任漕運總督。施世綸考察漕運的積弊,取消多餘費用,彈劾貪婪的官吏,開除害民的差役,治理漕運嚴格公正。全年監督漕船的運輸情況,確保浦運船隻順利完成任務,沒有差錯失誤。
施世綸為官聰敏剛強,做事果斷,抑制豪強姦猾之徒,禁止胥吏之害,所任職之處多惠民之政,百姓稱他為「青天」,在江寧做知府時因為父親去世要回家丁憂(守孝),祈求他留下來的百姓超過萬人。請求沒有實現之後,每人捐出一文錢在官署前修建了兩個亭子,叫做「一文亭」。步軍統領托合齊當時正是地位高貴深受寵幸,出門時一定要帶着騎馬的侍從。施世綸遇到他時,拱手站在路邊等待。托合齊下轎,吃驚地問他,施世綸高聲說道:「依照朝廷的制度,只有各位王爺才能帶領騎馬的侍從。我以為是各位王爺到了,所以在一旁拱手站立等待,沒有料到竟然是你!」準備上書彈劾他,托合齊跟他道歉他才作罷。他在陝西賑災時,發現陝西倉庫存貯的糧食多有莫名原因的消耗,就準備上書彈劾。總督鄂海憑藉施世綸之子施廷祥在會寧做知府,暗示說如果他上書彈劾將對他兒子不利,施世綸說:「自從為官以來,我自身的利益尚且毫不顧慮,更何況是兒子呢?」最後還是上書彈劾了他。鄂海因此獲罪被罷官。[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