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清史稿·龚鉴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史稿·龚鉴传出自《清史稿》,此书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1]

原文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早与同郡杭世骏齐名。雍正初,以拔贡就选籍,授江苏甘泉知县。县新以江都析置,故脂膏之地。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已任。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史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巨室延饮,又拒之。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鉴益自刻苦,无一长物。县境邵伯埭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洫。堤上即植桑,兴蚕事。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如是则高下之田俱无患。大吏韪之,然不能行。

邵伯埭下有芒稻河,设闸泄水尤要。值大水泛溢,鉴冒雨至,呼闸官泄之。闸官以盐漕为言,不可。会总河嵇曾筠视河至,鉴直陈,厉声诃闸官,曾筠即令启闸。又用鉴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借口蓄水,为民田患。每岁晏,江都之鳏寡孤独多入甘泉部中。西湖圣因寺僧明慧者,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一日以书币关白,鉴杖其使而遣之。事流传,上闻。世宗召明慧还京,锢不许出。当是时,甘泉令声闻天下。在任六年,以父忧去官,贫,至无以葬。河南巡抚尹会一故为扬州守,雅与鉴善,招之,欲使主大梁书院,以修脯助葬。遂卒于河南。鉴湛深经术,能摘先儒之误,顾书多未成。所成者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之说为多。 (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

译文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早年与同郡的杭世骏齐名。雍正初年,以拔贡的身份进入铨选官吏的簿籍,授任江苏甘泉知县。甘泉是从江都分出来新设置的县,从来就是富庶之地。龚鉴以做庸俗官吏为耻辱,一心一意把造福百姓、振兴文教作为自己的责任。从前某侍郎的儿子同他有旧交,前来拜见他,有私事相托,被他拒绝了。有一位和龚鉴同城的官吏,跟一位上级大官很亲近,令他暗中观察他属下的官吏。这位同城官仗势来请求龚鉴,又被他拒绝了。当地豪族大户请龚鉴宴饮,都被他拒绝了。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县令做事不近人情。但龚鉴越发生活俭省,家中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甘泉县境的邵伯埭,承受着高邮湖、宝应湖之水,而地势低下。龚鉴认为应当在农闲时运土加高河堤,以防洪涝,并逐步商议疏导沟渠堤上要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事业。邵伯那里西边地势高,十天不下雨,土地就要龟裂,要每隔一里挖个水塘来蓄水。这样,无论是高田还是低田,都可旱涝保收无患。上司听了,很赞同他的主张,但却没人去施行。邵伯埭有一条芒稻河,设置闸门泄水尤其重要。正值大水泛滥,龚鉴冒雨前来,呼叫闸官泄水。但是闸官以盐运和漕运为理由,不肯开闸放水。恰好河道总督嵇曾筠视察水情至此,龚鉴向嵇曾筠直言报告此事,并厉声斥责闸官,嵇曾筠听后立即命令开闸。嵇曾筠又采纳龚鉴的建言,规定盐运、漕运的船只过湖需要的水位以六尺为度,一旦超过水位马上开闸放水,不许借口蓄水通航,酿成百姓灾难。每到一年将尽的时候,江都那些没有劳动能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大多进入了甘泉县。

西湖圣因寺有一位叫明慧的僧人,依仗从前在皇宫内廷举办法会而受到皇上恩宠,在江浙一带到处求取。一天,他派人拿着书写的礼单通报(求见),龚鉴杖打他的使者后打发他走了。事情流传开来,被皇帝知道了。世宗将明慧召回京城,将他禁闭,不许出城。这时候,甘泉县令誉满天下。在任六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家里很贫穷,无法为父亲办理葬事。河南巡抚尹会一原为扬州太守,向来与龚鉴友好,将他招去,想让龚鉴掌管大梁书院,用酬金帮他办完父亲葬事。后来龚鉴在河南去世。龚鉴对经学有深透的研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只是他著述的书大多尚未完成。他所写成的书《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言说的内容居多。==作者简介== 赵尔巽(1844年-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奉天铁岭。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又调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止革命。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辞职。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馆》,为“二十六史”之一。[2]

参考资料